A-A+
漢服是如何出現的?漢服的歷史是什麼?
中國的傳統服飾------華夏民族衣冠服飾歷史上可追溯至三皇五帝時代,大約在夏商時期服飾制度初見端倪,到了周代漸趨完善,並被納入「禮治」範圍。當時的服飾依據穿著者的身份、地位而有所不同。
從考古資料來看,夏商周時期,中原華夏族的服飾形式貴族主要採用上衣下裳制,上衣的形狀多為交領右衽,用正色,即青、赤、黃、白、黑等五種原色;下裳類似圍裙的形狀,腰繫帶,下系芾,用間色,即以正色相調配而成的混合色。平民服飾以小袖為多,衣長通常在膝蓋部位,腰間則用條帶系束。河南安陽出土的石雕奴隸主雕像,頭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領衣,下著裙,腰束大帶,紮裹腿,穿翹尖鞋。這大體反映了商代服飾的情況。周初制禮作樂,對貴族和平民階層的冠服制度作了詳細規定,統治者以嚴格的等級服飾來顯示自己的尊貴和威嚴。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一種名為「深衣」的新型連體服飾,它同當代的連衣裙結構類似,上衣下裳在腰處縫合為一體,領、袖、裾用其它面料或刺繡緣邊。深衣的出現,改變了過去單一的貴族服飾樣式,故此深受人們的喜愛,不僅用作常服、禮服,且被用作祭服。至此,形成了我國傳統服飾的兩種基本禮服——上衣下裳制和深衣制,而上衣下裳制要比深衣制等級高。一般平民百姓由於等級制度和生活水平的限制,也為了方便勞動,只能穿窄袖貼身的短打。
進入漢代以後,華夏衣冠制度進一步完善,並且有了一個統一的稱謂:漢服。 這種服飾體系一直影響到17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