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火鍋歷史可追溯到西周時期
資料圖:火鍋可以滋補
戰國初期的湖北隨縣曾侯乙墓中出土了一件被叫做煎盤的特殊銅器,它由四根立柱連接上下兩個圓盤組成,上盤深,盤邊有銅環提鏈;下盤淺,盤底有長方形鏤孔,出土時上盤裡殘存有魚骨和梅核,下盤內放著木炭。這一發現為我們提供了溫器用法的實例。
戰國以前還沒有發明帶煙囪的封閉式爐灶,鼎是直接放在火塘上燒的,食物煮熟後就連鼎一起端上席,所以,鼎既是炊器又是盛器。用鼎盛食物在冬天很容易冷涼,而溫器的下部可置炭火加熱保溫,構思十分巧妙。這種特殊的炊器馬上使人聯想到:它不就是用來涮肉的火鍋嗎?
西周的兩款火鍋
火鍋的起源曾引起過許多學者的興趣。有人說漢代文物中常見的譙斗是火鍋,但是譙斗上面有蓋、下面有三條腿,是直接放在火上加熱的,顯然不能放在桌上燒,所以譙斗只能是用來溫酒或熬藥的器具。又有人說白居易《問劉十九》詩中所說的「紅泥小火爐」是火鍋,但是這「紅泥小火爐」只是一個爐子,並沒有附帶的火鍋,所以它應該是烹茶用的爐子。
唐代火鍋傳入日本,於是涮肉食俗又風靡了東瀛。不過現在能看到的用火鍋涮肉的記載最早見於南宋泉州名士林洪著的《山家清供》一書,此書中記敘了涮兔肉的吃法,並特地註明:「羊肉亦可」,他還為之起了一個雅名曰:「撥霞供」。
在漢代的銅器中發現有一種帶爐膛的耳杯,其功能與上述溫器相同,只是體量較小,如果用它來涮羊肉,每次只能涮一片,稱之為「撥霞供」倒是很貼切。但是這樣精巧的火鍋恐怕只能供太太小姐們消遣,老饕們用它來涮羊肉是要急死的。不過在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中出土一件被稱為暖爐的鐵器,用來作火鍋倒是挺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