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孫悟空拜師學藝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
佛家講究因緣,當一塊石頭因緣到來,突然炸開,飛出一個石卵,迎風而化,變成了名傳千古的美猴王。
石猴的命運,改變於「生命中的第一哭」。有一天「石頭」突然煩惱,變成有情眾生。煩惱的起因,是很天真的願望,希望生命不受閻王爺管轄,逍遙自在。這個動機,石破天驚。在老同志的指點下,石猴踏上了拜師學藝的征程。
他來到一個地方,叫「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洞主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須菩提祖師。祖師是何許人也?書中交代,「大覺金仙沒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這裡有幾點信息,「大覺金仙」,是那位大畫家昏君宋徽宗給「佛」胡謅的,此仁兄喜歡道士,廢除佛教,把佛教也兼併到道教去了。只是後人不認賬,「金仙」也就曇花一現。第二句話很好理解,祖師是西天的佛家祖師。
佛教史上,須菩提倒有其人,是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號稱「解空第一」,難怪,給孫石猴取名「悟空」,看來,他們是有一定緣分的。「空」是佛教理論的核心之一,悟「空」是進入涅槃即成佛的重要法門。
傳說,須菩提出生時,家裡貧窮得無以形容,家徒四壁,滿室皆空。父母請占卜先生算一下,先生說,這是好兆頭啊,「因空而生,字曰『空』生。」
我的理解是,孫悟空與須菩提是師徒,但他出生時,也是「空空」,石頭出生,父母都沒有,還有什麼?正因為如此,一切皆空,一切也不空,無窮大,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有。
看來,須菩提與孫大聖是有緣分的。從此,石猴跟著祖師,雜七雜八過了六七年,幹一些砍柴燒火的行當,也聽聽祖師講一些雜七雜八的道學。
有一天,祖師升座開講,說一會道,講一會禪,「天花亂墜,地湧金蓮」,那些徒子徒孫們個個像木頭,毫無反應。只有石猴「在旁聞講」,高興地抓耳撓腮,眉開眼笑,手舞足蹈。祖師心靈感悟,發現自己的「金丹大道」終於有人聽懂,決心將石猴收為入室弟子。
經過一番彎彎繞的對話後,祖師見石猴這樣不學,那樣不學,生氣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在石猴的腦袋上「打了三下」,倒背著手,走進裡面,將中門關了。
那些木頭徒弟「人人驚懼」,紛紛埋怨石猴子。石猴子卻猜出了「啞謎」。到了三更時分,從後門來到祖師房間。祖師很高興,等了幾千年人,終等到一個有靈根的「眾生」,便傳授了石猴的本事。石猴由此開始「悟空」,成為名副其實的「孫悟空」。
這個故事,並不是吳承恩瞎編的,歷史上,真有與此一模一樣,也是「石破天驚」的拜師故事。可以肯定,孫悟空拜師的故事,來源於此。
這是一個關於禪宗六祖惠能的傳奇。
傳說,須菩提出生時,家裡貧窮得無以形容,家徒四壁,滿室皆空。父母請占卜先生算一下,先生說,這是好兆頭啊,「因空而生,字曰『空』生。」
我的理解是,孫悟空與須菩提是師徒,但他出生時,也是「空空」,石頭出生,父母都沒有,還有什麼?正因為如此,一切皆空,一切也不空,無窮大,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有。
看來,須菩提與孫大聖是有緣分的。從此,石猴跟著祖師,雜七雜八過了六七年,幹一些砍柴燒火的行當,也聽聽祖師講一些雜七雜八的道學。
有一天,祖師升座開講,說一會道,講一會禪,「天花亂墜,地湧金蓮」,那些徒子徒孫們個個像木頭,毫無反應。只有石猴「在旁聞講」,高興地抓耳撓腮,眉開眼笑,手舞足蹈。祖師心靈感悟,發現自己的「金丹大道」終於有人聽懂,決心將石猴收為入室弟子。
經過一番彎彎繞的對話後,祖師見石猴這樣不學,那樣不學,生氣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在石猴的腦袋上「打了三下」,倒背著手,走進裡面,將中門關了。
那些木頭徒弟「人人驚懼」,紛紛埋怨石猴子。石猴子卻猜出了「啞謎」。到了三更時分,從後門來到祖師房間。祖師很高興,等了幾千年人,終等到一個有靈根的「眾生」,便傳授了石猴的本事。石猴由此開始「悟空」,成為名副其實的「孫悟空」。
這個故事,並不是吳承恩瞎編的,歷史上,真有與此一模一樣,也是「石破天驚」的拜師故事。可以肯定,孫悟空拜師的故事,來源於此。
這是一個關於禪宗六祖惠能的傳奇。
惠能生於公元636年(一說638年),即唐太宗貞觀十年。這一年,偉大的唐僧即玄奘大師,西行求法,來到了今天的孟加拉國境內,訪問了著名的藝術寶庫阿施陀石窟。
惠能俗家姓盧,父親叫盧行瑫,母親李氏。祖籍范陽,相當於今天的北京及河北保定以北,造反派安祿山,曾任范陽節度使。父親曾在唐太祖李淵時為官,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被貶到新州,今廣東新興縣,職務變成「普通老百姓」,實際是被流放了。
惠能三歲時,父親去世,從此母子相依為命,貧困程度可想而知。及至長大,沒有機會上學堂讀書,也沒有其他的本事,只能幹點粗活,砍柴賣柴為生。
惠能雖目不識丁,但從小就體現出與眾不同的風範。處於窮山辟野、山野村夫中,與生俱來就有一種超凡脫俗之氣質。
傳說中,惠能出生時,就有一些祥瑞之像。黎明時兩位來自異域的僧人造訪,他們對惠能的父親說,「我們特地連夜趕來,給您的孩子取名字,可以叫做惠能吧。」為什麼這麼叫呢?「惠」是能夠惠施眾生,「能」是能做佛事。說完就走了。惠能既是六祖的俗名,也是法名。這在僧人中是少有的。
萬事萬物都有因緣。緣分到了,花就開了。
有一天,惠能到市場上賣柴。估計是今天生意不好,沒有人前來問津。無聊之中,聽到一個過客在誦讀《金剛經》。一聽之後,惠能茅塞頓開,心底徹明,彷彿變成了另一個人。又驚又喜問那位客人,您從哪來,所誦何物?
客人說,我從蘄州(湖北蘄春)黃梅縣東禪寺來,誦讀的是《金剛經》。惠能還瞭解到該寺寺主為禪宗五祖弘忍大師,道行高深,德名遠揚。因是宿世姻緣,心領神會,決心到黃梅求法。
這裡有個難題,惠能走了,母親的贍養怎麼辦?剛好有一位素不相識、樂善好施的善客,送給惠能十兩銀子,安置好母親後,毅然北上。
成就六祖惠能的有很多人,這裡出現了兩位,一位是鬧市中誦讀《金剛經》的客人,一位是施捨十兩銀子的好人。正所謂,一佛出世,千佛護持。佛法的興旺,依然需要外護才行。
母子別離,感天動地。有一個傳說,惠能別母時,母親身體有病,不讓他走。母親出了個難題說,你如果能把這塊石頭拜出裂縫來,就讓你去學法。惠能一拜,石頭裂開,真是「孫悟空」出世了。母親看到因緣如此,不再阻攔,灑淚而別。
經過日夜兼程,惠能走了近三十天,翻山越嶺來到五祖弘忍的道場,前來禮拜祖師。
五祖一看,面前的人黑不溜秋的,又瘦又矮又黑,頭髮雜長,混亂蓬鬆,倒像一隻「石猴子」。其時,惠能24歲,寺裡的人都叫他為「獦獠」,讀音「獵獠」,是西南夷舊稱,有貶義,意為少數民族依靠打獵為生的人,或稱「南蠻」。
五祖問他,「你從哪裡來,來此何事,求取何物?」
惠能非常直率說,「弟子是嶺南新州老百姓,前來拜師,只想成佛,不求其他。」
這跟孫大聖拜師時一模一樣,祖師問他,你要學什麼?老孫說,只要能長生不老就行了。
五祖聽了,大為驚訝,跟須菩提一樣,好久沒有見到這麼有悟性加「狂妄」之人了。
便問他,「你是嶺南人,又是獦獠,哪能成什麼佛呢?」
惠能說,「人雖然可分為南北,但是佛性是沒有南北的。我雖然是獦獠,身體與您有些不同,不過,我的佛性與您沒有什麼區別啊!」
五祖內心非常高興,卻不動聲色。想跟這位難得的弟子多說幾句話,卻怕手下其他弟子嫉妒,帶來不便,於是說,「別說什麼大話了,我看你去馬棚伺候馬匹,砍柴燒火倒也合適。」
因此,惠能這位剛來的「弼馬溫」就去馬棚幹活了。
最初的活是舂米。寺裡那麼多人要吃飯,舂米是個重活。不過,惠能本身就是干重活的,也幹得不亦樂乎。由於身材矮小,舂米的工具叫「石碓(音對)」,利用的是槓桿原理,要腳踏一頭,將碓的另一頭高高踩起,腳一鬆開,另一頭便快速地下降,將米槽裡面的穀殼搗碎。惠能身體重量不夠,頭腦發達還順便來個小發明,在腰上繫上一塊石頭,增加自己的重量,在踩碓時省了不少力。這塊栓腰石還在,保存在六祖道場廣東南華寺。
這樣渾渾噩噩過了七八個月,孫大聖是過了六七年。五祖一天「忽」見惠能。我想,這個「忽」是大有因緣的。五祖見因緣成熟,抽空見了惠能。他說,「我覺得你的想法是對的,不過擔心你太出眾了,有人害你,所以沒有當場與你詳說。」
惠能說,「弟子也知道師父的意思,因此,這麼久不敢去堂前打擾,使別人不知不覺。」
又過了一段時間,五祖召集所有門人,要求每個人明心見性,將所學所悟的,寫一首偈語,看看誰寫得好。誰寫得好,誰可以傳授衣缽。
這個誘惑可大了,能夠傳授法脈,是多少個輩子福分修來的。
你說,這上千號弟子都閉門寫偈語去了嗎?沒有!
這就是這個世界上,有的人為什麼能成名,有的人總是淪為平庸的原因。這些弟子們,都覺得自己的才華和悟性,比不上大師兄兼老師神秀。既然這樣,就讓神秀寫好了,大家都省點事。
神秀也不負眾望,寫下了著名的偈語,「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有些人以為這首偈語水平不高,是不對的。後人對這首偈語評價極高,難怪神秀大師也成為禪宗北宗之祖,唐高宗及武則天時的國師,並非浪得虛名。
作業高質量完成了,其他師兄弟很高興,偏偏神秀很擔心,自己的水平是不是具備傳承法脈的資格。當天晚上沒有睡好。
過了兩天,惠能偶爾經過,這位老兄大字不識半個,聽到一名童子在誦偈,便請童子帶他過去看看。
這時,真正的序幕拉開了,主角登場了。
其時,剛好江州張別駕在場,便幫惠能高聲朗誦。惠能聽後,對張別駕說,「我也有一偈,請您幫我寫上去。」
別駕說,「你也要寫偈?這真是稀有啊。」一臉看不起的樣子。
惠能說,「要學習高深的佛法,不能輕視初學者。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
張仁兄一下子臉紅了,不過倒也聰明得很,「好吧,我幫你寫吧。我看你以後真能成佛,如果那樣,你可要先度老兄啊。」
於是,石破天驚的偈語寫出來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寫完,觀看的師兄弟大驚小怪,大發感歎,「真是奇怪啊,不能以貌取人,再過一段時間,這個人可是個肉身菩薩。」
五祖跑過來,看到眾人驚怪,倒像是看到「孫悟空變松樹一樣」,把眾人趕走,脫下一隻鞋子,趕緊把偈語擦掉,連說,「這還不行,沒有明心見性。」
第二天,五祖不動聲色來到惠能的作坊,見到他腰栓著石頭說,「求道的人,為了悟法總是忘記自己的身體,應該是這樣吧?」又問,「米舂好沒有?」
惠能說,「米早就舂好了,只是沒有篩子。」好個惠能,一語雙關,這個「篩」,既是米篩的意思,也是沒有「老師」的意思。
五祖聽後,不聲不色,拿著枴杖,在石碓上敲了三下,就回去了。三下戒尺,將未來的「孫大聖」敲醒了。
惠能明白五祖的意思,三更時分,像孫猴子一樣,偷偷溜進五祖的禪房。五祖很高興,知道這個傢伙值得傳授衣缽,便拿著袈裟,將窗戶遮住,搞了一次震撼千年的地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