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鶯鶯傳》張生為何對崔鶯鶯薄情始亂終棄?
深院無人草樹光,嬌鶯不語趁蔭藏。
等閒弄水浮花片,流出門前賺阮郎。
這首詩稱作《春詞》,出自唐朝大詩人元稹的《鶯鶯傳》,是張生給崔鶯鶯寫的。《鶯鶯傳》其實是元稹年輕時的親身經歷,是元稹的自傳,作品中的張生就是元稹本人。
張生和崔鶯鶯的戀愛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崔鶯鶯聰明,但再聰明的女人在感情上還是一筆爛賬。崔鶯鶯叛逆追求愛情的時候義無反顧,失去的時候卻又是如此認命,只是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故事大概是:張生旅行住在蒲地的普救寺中,當時著名將軍渾鹼在蒲地去世,部下乘喪擾亂搶劫。當時,崔氏母女回長安路經此地,住在普救寺中,受到亂兵搶劫的威脅。張生與蒲地一位將軍是好友,請來了一些軍隊保護母女。張生見到崔鶯鶯美艷非常,愛上了她。
張生托紅娘多次引見,紅娘問為何不明媒。《鶯鶯傳》中並沒有提到崔夫人的反對,而是張生認為媒妁之言、納采問名要數月之久,到那時自己早就相思而亡。這樣的態度,大體上已經注定這段感情有多麼露水。
新西廂記紅娘
崔鶯鶯出於矜持拒絕了張生,後來,紅娘告訴張生崔鶯鶯喜歡詩文。於是張生寫了兩首《春詞》轉送崔鶯鶯,前面就是其中的一首。
詩意譯過來是:
深院寂寂無人,
花草樹木沐浴著陽光。
嬌美的黃鶯
靜靜地在樹蔭裡隱藏。
閒暇的時節
戲玩水中浮遊的花瓣,
讓它流出門外
傳遞消息給心上的情郎。
詩中的黃鶯暗指崔鶯鶯,當天晚上,紅娘找張生,送來了崔鶯鶯的詩,題《答張生》: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
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崔鶯鶯詩意為:你在西廂下等著月兒出來,我這裡對著微風把門半開。看見樹枝拂牆花影搖動,就疑心是意中人已經到來。
張生細玩詩意,認為是叫他晚上越牆去赴約會,就真的跳過牆去了,可是崔鶯鶯卻把張生斥責了一頓。
新西廂記紅娘
崔鶯鶯出於矜持拒絕了張生,後來,紅娘告訴張生崔鶯鶯喜歡詩文。於是張生寫了兩首《春詞》轉送崔鶯鶯,前面就是其中的一首。
詩意譯過來是:
深院寂寂無人,
花草樹木沐浴著陽光。
嬌美的黃鶯
靜靜地在樹蔭裡隱藏。
閒暇的時節
戲玩水中浮遊的花瓣,
讓它流出門外
傳遞消息給心上的情郎。
詩中的黃鶯暗指崔鶯鶯,當天晚上,紅娘找張生,送來了崔鶯鶯的詩,題《答張生》: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
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崔鶯鶯詩意為:你在西廂下等著月兒出來,我這裡對著微風把門半開。看見樹枝拂牆花影搖動,就疑心是意中人已經到來。
張生細玩詩意,認為是叫他晚上越牆去赴約會,就真的跳過牆去了,可是崔鶯鶯卻把張生斥責了一頓。
張生失望回來,病倒在床。幾天後,崔鶯鶯來了,見了張生,羞得不能抬頭。張生見崔鶯鶯來探望他,病也好了。兩人從此,私下往來兩個月。
張生始終未提媒妁之言,因知日後要進京趕考,長安的一切崔鶯鶯不能給予,更有可能的是束縛和阻礙。崔鶯鶯也深知這些,不挽留不為難,「宛無難詞,然而愁怨之容動人矣。」崔鶯鶯不會開口說你功成名就,記得我崔鶯鶯還在此等你。
張生離開的前夜只是在崔鶯鶯面前愁歎,但不說任何誓言。崔鶯鶯慢慢地說道:這段感情注定始亂終棄我不會怨恨。山盟海誓都有盡頭你又何必對這次的離去諸多感慨。崔鶯鶯怎麼可能不在乎,否則她不會彈琴至半,投琴泣下而走。
崔鶯鶯太愛張生以至於不說任何需要他作決斷的話,自不能讓張生為自己捨棄功名,亦不能讓張生作出任何承諾,不能也是不敢,沒有說出的話語才永遠沒有背叛。張生若真有此心,不需要崔鶯鶯來相求和挽留,崔鶯鶯不說是成全自己的幻想。一旦相求,換來的敷衍便會揭露自欺欺人的謊言了。
張生離別崔鶯鶯,進京趕考,張生在長安的時候給崔鶯鶯寄來胭脂水粉,崔鶯鶯回復書信。其中說到自己現在遠離長安是命如此不可抱怨。遇張生而不能與其白首,亦不可抱怨。其間又說到當時的事情,致使自己以後不能光明正大為他人妻,也是因為自己不曾拒絕而致,同樣不可抱怨。若遇淑人,不計較自己失節。「雖死之日,猶生之年。」其間再說到「臨紙嗚咽,情不能申。千萬珍重!珍重千萬!……春風多厲,強飯為嘉。慎言自保,無以鄙為深念。」崔鶯鶯始終沒有說張生半句不好。信中說:「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無投梭之拒。」崔鶯鶯認為即使有過錯,也是錯在張生追求的時候自己沒有拒絕。
崔鶯鶯贈玉環,希望張生能如環始終不斷。這是崔鶯鶯最後一次寄希望,信中說明:「長安乃行樂之地,你怎麼會想念微不足道的我。」崔鶯鶯不知道張生把這封情書到處宣揚,「由是時人多聞之」。崔鶯鶯亦不知道人們深深佩服張生能夠拋棄「不妖其身,必妖於人」的「天降尤物」。
誰知張生進京趕考兩年,並沒有考取留在長安不歸。兩年以後,張生另娶,崔鶯鶯也嫁了別人。後來張生經過崔鶯鶯的夫家,借說是崔鶯鶯的表兄求見,崔鶯鶯不見。
張生有些生氣,崔鶯鶯就寫了一首詩給他,題作《絕微之》。微之是元稹的字,絕微之就是與元稹(張生)繼絕關係。詩道:
自從銷瘦減容光,萬轉千回懶下床。
不為旁人羞不起,為郎憔悴卻羞郎。
詩意為:自從離別,我面色消瘦減了青春的容光。千愁萬緒,纏繞著我不願意離開臥床。不是因為羞見旁人我才不把身起,因你薄情,我才不願見你這負心的郎。
過了幾天,張生要走,崔鶯鶯又寫了一首《告絕詩》給他:
棄置今何道,當時且自親。
還將舊來意,憐取眼前人。
詩中說,既然拋棄了我,還有什麼理兒論?何況那時節,是你主動來親近!還是把從前那片心,憐愛眼前新夫人。
上面這段故事,就成了元代劇作家王實甫創作《西廂記》的素材。不過那已經是變「始亂終棄」為大團圓的結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