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從東漢到三國:究竟是誰分裂了大漢天下?
赤壁大戰一千多年後,北宋著名詩人蘇軾暢遊赤壁,為此寫下一詞,名為《念奴嬌·赤壁懷古》。詞曰: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赤壁大戰之前,天下還是大漢的天下;而赤壁大戰之後,天下就將魏、蜀、吳分成三個國家。那麼,究竟是誰分裂了大漢天下?這應該從諸葛亮的「隆中對」說起。
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三國時蜀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官渡大戰以後,劉備,即劉玄德逃到荊州投奔劉表劉表撥給他一些人馬,讓他駐在新野。劉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人,因為自己的抱負沒有能夠實現,心裡總是悶悶不樂。當時襄陽名士司馬徽向他推薦了臥龍、鳳雛,並告訴他臥龍、鳳雛,得一人便可平定天下。
其實,這個臥龍就是諸葛亮,而鳳雛名叫龐統,字士元。於是,劉備就帶著關羽、張飛,一起到隆中去找諸葛亮。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終於被劉備的誠意所感動,就在自己的草屋裡接待了劉備。諸葛亮看到劉備這樣虛心請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劉備談了自己的主張:現在曹操已經戰勝袁紹,擁有幾百萬兵力,而且他又挾持天子發號施令。這就不能光憑武力和他爭勝負了。孫權佔據江東一帶,已經三代。江東地勢險要,現在百姓都歸附於他,還有一批有才能的人為他效力。看來,也只能和他聯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著,諸葛亮分析了荊州和益州的形勢,認為荊州是一個軍事要地,可是劉表是守不住這塊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廣闊,向來稱為「天府之國」,可是那裡的主人劉璋也是個懦弱無能的人,益州上下都對他不滿意。最後,他認為,劉備是皇室的後代,天下聞名,如果能佔領荊、益兩州的地方,對外聯合孫權,對內整頓內政,一旦有機會,就可以從荊州、益州兩路進軍,攻擊曹操。到那時,有誰不歡迎劉備呢。如果是這樣的話,霸業可成,功績可就,漢室也可以恢復了。
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闢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認為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後來,人們把這件事稱作「三顧茅廬」,把諸葛亮這番談話稱作「隆中對」。後來,《三國演義》寫到這段時,便說,「玄德聞言,頓首拜謝。只這一席話,乃孔明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真萬古之人不及也!後人有詩贊曰:「豫州當日歎孤窮,何幸南陽有臥龍!欲識他年分鼎處,先生笑指畫圖中。」由此可見,諸葛亮是三分大漢天下的設計者,也就是始作俑者。當然,諸葛亮不僅是三分大漢天下的設計者,更是三分大漢天下的身體力行者。
赤壁大戰之後,劉備便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加快了實施了三分天下的步伐。他不僅佔據荊州實施諸葛亮聯吳抗曹的政策,並在諸葛亮的設計下入蜀幫助益州的劉璋防守張魯、曹操的入侵。雖然劉備口頭答應,但入蜀後不斷收買人心,雙方最終在公元212年決裂,劉備調兵直指成都的劉璋,雖然其間軍師鳳雛龐統中流矢而死,但仍於公元214年成功逼迫劉璋投降,劉備成功入主益州,留下關羽防衛荊州。公元215年,曹操進取漢中,而同時孫、劉兩家開始爭奪荊州而發生激烈對抗,雙方關係經已惡化。
公元216年,曹操就任魏王。公元219年,劉備自封漢中王。翌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登位,並逼漢獻帝禪讓,建國號魏。一年後,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蜀漢。同年,劉備為報羽之仇兵伐東吳,結果慘敗,不久劉備在白帝城病死。彌留之際,劉備托孤於諸葛亮。公元223年,在諸葛亮的精心安排下劉禪登位,蜀漢與吳再度結盟。公元229年,吳王孫權公開稱帝,建立吳,終於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於是,大漢的一家天下也就被分割成三家天下。如果說諸葛亮是三分大漢天下的設計者,那麼,劉備、孫權、曹丕便是三分大漢天下的實施者,
劉備死後,儘管諸葛亮在公元227年至234年間六出祁山,攻伐曹魏,以圖中原,但最終未能成功。諸葛亮死後,姜維也多次伐魏,也都沒能取得明顯戰果,反而使得國力大為消耗。與此同時,東吳的也曾多次出兵伐魏,但結果未能取得什麼進展。公元251年,吳主孫權去世,但由於其皇室內部紛爭不斷,致使國政江河日下。
公元263年,魏國司馬昭派兵三路攻打蜀漢,進逼成都,蜀主劉禪投降,蜀漢滅亡。公元265年,司馬昭死後,司馬炎奪取魏政權,定都洛陽,建立晉朝,史稱西晉。公元279年,司馬炎兵分六路,攻打東吳。晉軍一路勢如破竹。第二年,晉軍成功攻克建業,吳主孫皓投降,吳滅亡,西晉統一了天下。
正像《三國演義》開篇中所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週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而大漢的天下,分裂成三國後,又歸於晉。真如那首《臨江仙》所說的那樣:「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