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名著《西遊記》中孫悟空為何是猴子?
孫悟空為什麼不是龍,不是虎,不是豺狼牛羊,而是隻猴子呢?在這個看似幼稚的問題背後,其實有著深厚的文化淵源。《宋高僧傳》卷第三寫釋悟空是京兆雲陽人,原姓車,名奉朝,是後魏拓跋的遠裔。他從小天資聰穎、孝順父母,出家之前官拜左衛涇州四門別將。他奉命護送罽賓國(漢西域國名,今克什米爾一帶)使臣回國,在罽賓國都城突患疾病。他病中發願,痊癒之後就出家為僧,號達摩馱都(法界的意思)。唐肅宗至德二年,悟空二十九歲,於迦濕彌羅國受具足戒,研究根本律儀,並在各地流浪,遍訪名寺名塔。
學成之後,悟空在龜茲的蓮華寺,潛心翻譯,將《梵本十地回向輪十力三經》翻譯成中文。在西域逗留了近四十年後,貞元五年,他回到京師,進上佛牙舍利,敕封為空壯武將軍試太常卿,入章敬寺修行。而此時,他已經六十多歲了。英國漢學家杜德橋發現,猿猴角色在文學和宗教史上具有兩個完全不同的傳統。一個是妖精形象的猴子,需要降龍的二郎神或哪吒來壓制;另一個則是親近於佛教的猴子,主要出現在佛經中。
宋朝劉克莊的一首詩「取經煩猴行者」已經有猴子參與到取經過程中來的記載。明李禎《剪燈余話》卷一《聽經猿記》中有個叫袁遜的猴子,穿袈裟修行。《大日經序》中說北天竺國內還有一個小國,叫勃魯羅,每年七月,都有幾千隻猴子捧著經書出來曬。而觀音菩薩手下的二十八部眾中有大獼猴畢婆伽羅, 《大唐西域記》中也有獼猴向如來獻蜜的遺跡。在佛教誕生的印度,被大家所津津樂道的是古印度神話《羅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
《羅摩衍那》中的哈奴曼也是使羅摩殺死魔王、和悉多團圓的第一功臣。在羅摩兄弟尋找悉多的過程中,他們來到猴子國,遇見了猴王的軍師哈奴曼,羅摩兄弟幫助猴王奪回王位,為了報答他們的恩情,哈奴曼決定幫助羅摩兄弟找到悉多。於是,在這部卷帙浩繁的史詩中,哈奴曼開始與搶走悉多的羅剎王羅波那和羅剎女哩薄那迦展開激烈的搏鬥。這個故事幾乎可以視作是《西遊記》中「鐵扇公主」故事的原型,因為在《西遊記》中,鐵扇公主仍被認為是羅剎女。而且,哈奴曼被認為是風神的兒子,這和《西遊記》第一回說孫悟空是因風受孕也有相似之處。
孫悟空和哈奴曼都能任意變化身體,還能變成人。哈奴曼和孫悟空一樣神通廣大威風凜凜。哈奴曼原本所使用的武器三叉矛,也變成了棍棒,這和孫悟空的武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