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斗劉禪:劉禪一句「樂不思蜀」所隱含的智慧 | 陽光歷史

 

A-A+

阿斗劉禪:劉禪一句「樂不思蜀」所隱含的智慧

2016年02月13日 帝王將相 暫無評論 閱讀 2,926 次

  蜀漢後主劉禪,劉備之子,於劉備去世後繼位成為三國時期蜀漢皇帝。諸葛亮等賢臣相繼去世後,蜀國逐漸衰敗。後魏國大舉伐蜀,劉禪投降。劉禪被俘虜到洛陽後,司馬昭為了籠絡人心,穩住對蜀漢地區的統治,用魏元帝的名義,封他為安樂公,還把他的子孫和原來蜀漢的大臣五十多人封了侯。有一次,司馬昭大擺酒宴,請劉禪和原來蜀漢的大臣參加。宴會中間,還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一些蜀漢的大臣看了這些歌舞,想起了亡國的痛苦,傷心得掉下了眼淚。只有劉禪看得喜笑顏開,就像在他自己的宮裡一樣。司馬昭觀察了他的神情,宴會後,對賈充說:「劉禪這個人沒有心肝到了這步田地,即使諸葛亮活到現在,恐怕也沒法使蜀漢維持下去,何況是姜維呢!」

  過了幾天,司馬昭在接見劉禪的時候,問劉禪說:「您還想念蜀地嗎?」劉禪樂呵呵地回答說:「這兒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樂不思蜀」的成語就是這樣來的。)一直陪伴劉禪的大臣郤正在旁邊聽了,覺得太不像話。回到劉禪的府裡,郃正說:「您不該這樣回答晉王(指司馬昭)。」劉禪說:「依你的意思該怎麼說呢?」郤正說:「以後如果晉王再問起您,您應該流著眼淚說:我祖上的墳墓都在蜀地,我心裡很難過,沒有一天不想那邊。這樣說,也許晉王還會放我們回去。」劉禪點點頭說:「你說得很對,我記住就是了。」後來,司馬昭果然又問起劉禪,說:「我們這兒待您不錯,您還想念蜀地嗎?」劉禪想起郤正的話,就把郤正教他的話原原本本背了一遍。他竭力裝出悲傷的樣子,但是擠不出眼淚,只好閉上眼睛。司馬昭看了他這個模樣,心裡早明白了一大半,笑著說:「這話好像是郤正說的啊!」劉禪吃驚地睜開眼睛,傻里傻氣地望著司馬昭說:「對,對,正是郤正教我的。」司馬昭不由得笑了,左右侍從也忍不住笑出聲來。司馬昭這才看清楚劉禪的確是個糊塗人,不會對自己造成威脅,就沒有想殺害他。

  劉禪也因此在人們的心目中便成了庸主的典型,「扶不起的阿斗」成了對庸人的戲稱。事實果真如此嗎?

  一種觀點認為劉禪雖然不是一個聰明有為的君主,也不是一個完全懦弱無能的人,他起碼擁有中等的智慧,那一頂」扶不起來的阿斗」的帽子,實在應該給他摘掉。理由是:

  劉禪自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台,稱帝在位共41年,是在三國時期所有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在那種群雄割據、兵連禍結的動亂年頭,能執政這麼久,沒有相當的才智是不行的。有人把劉禪安穩地做皇帝歸因於諸葛亮的輔佐。其實,諸葛亮死於公元234年,他死後,劉禪還做了29年的皇帝,很難說成是全憑諸葛亮的輔佐之功的。

  《三國誌》記載,劉備給劉禪的遺詔中有這麼一段話:「射君到,說丞相歎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射君是誰已不可考,但這段話的意思很明白:諸葛亮對射君稱讚劉禪的智慧,射君又將這讚辭告訴了劉備,劉備很高興予以勉勵。諸葛亮當不會是阿諛奉承之人,劉備也頗有知人之明,由此可見劉禪非魯鈍之人。

  劉禪也因此在人們的心目中便成了庸主的典型,「扶不起的阿斗」成了對庸人的戲稱。事實果真如此嗎?

  一種觀點認為劉禪雖然不是一個聰明有為的君主,也不是一個完全懦弱無能的人,他起碼擁有中等的智慧,那一頂」扶不起來的阿斗」的帽子,實在應該給他摘掉。理由是:

  劉禪自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台,稱帝在位共41年,是在三國時期所有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在那種群雄割據、兵連禍結的動亂年頭,能執政這麼久,沒有相當的才智是不行的。有人把劉禪安穩地做皇帝歸因於諸葛亮的輔佐。其實,諸葛亮死於公元234年,他死後,劉禪還做了29年的皇帝,很難說成是全憑諸葛亮的輔佐之功的。

  《三國誌》記載,劉備給劉禪的遺詔中有這麼一段話:「射君到,說丞相歎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射君是誰已不可考,但這段話的意思很明白:諸葛亮對射君稱讚劉禪的智慧,射君又將這讚辭告訴了劉備,劉備很高興予以勉勵。諸葛亮當不會是阿諛奉承之人,劉備也頗有知人之明,由此可見劉禪非魯鈍之人。

  為了讓劉禪見多識廣,掌握治國本領,劉備讓其多學《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書,並由諸葛亮親自抄寫這些書讓他讀;又令其拜伊籍為師學習《左傳》。不僅如此,還令其學武。《寰宇記》有記載:「射山,在成都縣北十五里,劉主禪學射於此。」對於劉禪的表現,諸葛亮是很滿意的。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這個敏字可說明阿斗並非愚蠢之人,不然諸葛不是有心諷刺了?《晉書·李密傳》中也記載,李密認為劉禪作為國君,可與春秋首霸齊桓公相比,齊桓公得管仲而成霸業,劉禪得諸葛亮而與強魏抗衡。

  不僅如此,在北伐的問題上,劉禪的頭腦也非常清楚,諸葛亮急於北伐的時候,他規勸說:「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儘管諸葛亮置自己的規勸與不顧,但北伐決議一旦形成,劉禪還是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諸葛亮死後,劉禪馬上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司馬懿率大軍征伐遼東公孫淵。劉禪唯恐蔣琬犯諸葛亮老毛病,專門下詔告誡蔣琬不要輕舉妄行,「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魏延造反,卻誣奏楊儀造反。劉禪聽完魏延表奏,馬上提出疑問,說:「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魏延被殺後,劉禪也沒有對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為了防止權臣權力太重問題,劉禪以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主官政務,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軍事,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蔣琬死後,劉禪「乃自攝國事」,大權獨攬,徹底解決了蜀國多年「事無鉅細,鹹決於丞相」的政局。

  劉琰的妻子胡氏入賀太后,太后留胡氏住了一月,引起劉琰的猜疑,導致了惡性事件。劉禪接受教訓,馬上廢除了大臣妻子母親宮廷朝賀的禮節。夏侯霸因司馬氏篡位怕受曹爽牽連逃於蜀漢,其父夏侯淵乃被黃忠斬於定軍山。劉禪在接見夏侯霸之時說:「卿父自遇害於行間,非我先人手刃也。」輕描淡寫,寥寥數語,消釋前嫌。又指著自己的兩個兒子說:「此夏侯氏之甥也。」夏侯淵之堂妹乃張飛之妻,張飛之女乃劉禪之妻,故有此說。然後又對夏侯霸厚加賞賜,封官爵。一套懷柔拉攏的手段使的十分嫻熟。

  此時,李邈上書,援引歷史上呂祿霍光等人的例子,詆毀諸葛亮」身仗強兵,狼傾虎視」,說諸葛亮之及時死去使其」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暗指諸葛亮如果不死,早晚會圖謀不軌。李邈所說或是其真實想法,或者是為了迎合劉禪。但是劉禪聞言大怒,將其下獄處死。這說明劉禪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內變」的道理,只要自己一時不清醒,內亂不可避免!

  劉琰的妻子胡氏入賀太后,太后留胡氏住了一月,引起劉琰的猜疑,導致了惡性事件。劉禪接受教訓,馬上廢除了大臣妻子母親宮廷朝賀的禮節。夏侯霸因司馬氏篡位怕受曹爽牽連逃於蜀漢,其父夏侯淵乃被黃忠斬於定軍山。劉禪在接見夏侯霸之時說:「卿父自遇害於行間,非我先人手刃也。」輕描淡寫,寥寥數語,消釋前嫌。又指著自己的兩個兒子說:「此夏侯氏之甥也。」夏侯淵之堂妹乃張飛之妻,張飛之女乃劉禪之妻,故有此說。然後又對夏侯霸厚加賞賜,封官爵。一套懷柔拉攏的手段使的十分嫻熟。

  此時,李邈上書,援引歷史上呂祿霍光等人的例子,詆毀諸葛亮」身仗強兵,狼傾虎視」,說諸葛亮之及時死去使其」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暗指諸葛亮如果不死,早晚會圖謀不軌。李邈所說或是其真實想法,或者是為了迎合劉禪。但是劉禪聞言大怒,將其下獄處死。這說明劉禪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內變」的道理,只要自己一時不清醒,內亂不可避免!

  但是,劉禪在這件事上也很有分寸,《襄陽記》記載: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為可聽立廟於成都者,後主不從。步兵校尉習隆、中書郎向充等共上表曰:「臣聞周人懷召伯之德,甘棠為之不伐;越王思范蠡之功,鑄金以存其像。自漢興以來,小善小德而圖形立廟者多矣。況亮德范遐邇,勳蓋季世,王室之不壞,實斯人是賴,而蒸嘗止於私門,廟像闕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今若盡順民心,則瀆而無典,建之京師,又偪宗廟,此聖懷所以惟疑也。臣愚以為宜因近其墓,立之於沔陽,使所親屬以時賜祭,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廟。斷其私祀,以崇正禮。」在這種情況下,劉禪也沒有固執己見。青年帝王劉禪能從長遠著眼,如此得體地處理權臣問題,也可謂亙古少有。南朝史學家裴松之評價「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

  儘管劉禪與諸葛亮君臣之間也存在著些許不諧音調,但劉禪卻一直保持克制的態度,顧全大局。諸葛亮用人失誤,後主安慰說:「勝負兵家常事。」等諸葛亮打了勝仗,後主劉禪適時恢復諸葛亮的職務。諸葛亮死的消息傳來,劉禪連日傷感,不能上朝,竟哭倒於龍床之上。當靈柩運回時,劉禪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

  對於劉禪「樂不思蜀」的故事,《三國誌集解》引於慎行的話說:「劉禪之對司馬昭,未為失策也,……教之,淺也。思蜀之心,昭之所不欲聞也……左右雖笑,不知禪之免死,正以是矣。」同樣是投降後宣佈退位的皇帝,劉禪做了八年的安樂公後才壽終正寢,而東吳末帝孫皓則被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賜毒酒殺了,其中道理大概在此吧。

  順便說一下,劉禪於西晉泰始七年(公元271年)死在洛陽,享年65歲,葬於洛陽邙山(今河南洛陽孟津縣平樂鎮翟泉村東,上世紀60年代劉禪墓被夷為平地),這裡後來又埋葬著南朝陳國後主陳叔寶、後蜀後主孟昶、南唐後主李煜三位亡國之君與之為伴。古有「生在蘇杭,葬在邙山」一說,實際上邙山這裡彙集了兩周、兩漢、曹魏、西晉、北魏、後唐等朝代多位帝王的陵墓,形成了700多平方公里的古代陵墓群,有「東方金字塔」之稱。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