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和宋江志同道合卻為何在梁山突然翻臉呢 | 陽光歷史

 

A-A+

武松和宋江志同道合卻為何在梁山突然翻臉呢

2017年03月24日 解密水滸傳 暫無評論 閱讀 56 次

  在讀者心目中,武松是位英雄。景陽岡打虎,為民除害,英勇無比,為兄報仇,怒殺潘金蓮、西門慶,光明磊落。他的很多行為也深得讀者敬重,比如,他極重視傳統美德,極重孝悌。在柴進莊時,就聽說被他打的那人並未死,於是早就想回鄉看看那相依為命的哥哥。

  見到哥哥,他是「撲翻身便拜」,「替武大挑了擔兒」。這兩個動作看似平常,但實不平凡。此時的武松已是赫赫有名的打虎英雄了,又做了陽谷縣的都頭,在陽谷縣可說是個無人不知的角兒了,在大街之上,去拜一個「身不滿五尺,面目生的猙獰」,為滿縣人恥笑為「三寸丁谷樹皮」的武大,又為他挑擔,可見其對哥哥的愛戴及尊敬。同樣對新結拜的異姓兄弟宋江他也如此。他認為「結識得這般弟兄,也不枉了」,分別時,看見宋江如此實誠,「武松墜淚,拜辭了自去」。這一「淚」,一「拜」,可見武松是個重感情,手足情深的人。也正因此,他對宋江也極尊重,一切行動都聽從宋江安排,都請示宋江,決不擅自行動。這裡不但看出武松對宋江的尊重,同時也可看出他是個有組織觀念的人。

  不光如此,武松還是個遵法守紀的人。武大遇害後,武松不是一味蠻幹,而是問清什麼病死的?吃誰的藥?誰買的棺材?誰扛抬出去的一系列問題
,接著便找驗屍的團頭何九叔,從何九叔那裡知道了武大是「生前中毒」身亡的結論,又從賣梨兒的鄆哥口中得知姦夫是西門慶,人證物證都有了,走法律程序去告官。

1.jpg

    當官府因受西門慶賄賂,而不受理武松的官司,武松還是繼續去完成「屍、傷、病、物、蹤」五件事。於是請來了四鄰及王婆,潘金蓮,便開始了「冤各有頭,債各有主」,「有冤報冤,有仇報仇」的審問,並記錄下了潘金蓮、王婆的口供。殺了潘金蓮,又去殺了西門慶,然後提著兩顆人頭,押著王婆到縣衙自首去了。這一舉一動光明磊落,可歌可泣。不但不有損自己江湖的聲譽,反而博得同情,令人尊敬。由此,我們可看出武松眼中有法,是個守法之人。

  從遵紀守法這點看,武松是個很正統的人,王法、道德規範在他身上影響很深。在《水滸傳》中口口聲聲要招安的,大家都知道是宋江,但大多數讀者可能都沒有注意到,在水滸英雄中第一個提出要招安的,不是宋江,而是這位大名鼎鼎的打虎英雄武松。武松在大鬧飛雲浦、血濺鴛鴦樓時,殺了那麼多人,自知罪惡深重,再去自首就等於去送死。在菜園子張青夫婦的安排下,準備去二龍山落草,途中在孔家莊巧遇宋江。宋江此時因殺閻婆惜,也在江湖上亡命,逃避官府緝拿。

2.jpg

    在孔家莊住數日後,宋江打算攜武鬆去清風寨暫避一時,這時武松說出了「天可憐見,異日不死,受了招安,即時卻來尋哥哥未遲」這一番話。他的這個說辭與宋江的「暫居山泊,專待朝廷選招安,盡忠竭力報國」的思想是一致的,說明武松上山落草並不是真的反朝廷,而是無奈,是等待,是對朝廷寄以希望的。正因為如此,臨分手時,宋江才說出「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竄掇魯智深、楊志投降了。日後但是去邊上一槍一刀,博得封妻蔭子,久後青史上留得一個好名,也不枉了為人一世」。並一再叮囑武松「休忘愚兄之言。」武松聽了這臨別贈言的反應,書上僅用「武行者聽了」帶過。但這五個字正說明武松對宋江的話是聽進去了,是贊同的,也是武松的想法。

  奇怪的是,梁山英雄排座次的菊花會上,宋江一時興起,寫下《滿江紅》詞,令樂和演唱,當唱到「望天王降詔,早招安」時第一個跑出來反對的居然是武松:「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們的心!」這讓人非常奇怪。武松這個反招安的思想是怎麼形成的?他怎麼轉變過來的?書的前面一點鋪墊都沒有,這裡突然冒出來很沒有道理。武松是個知法度、重感情的人,怎麼會無緣無故反對宋江,反對宋江的招安主張呢?此無他,只能說是《水滸傳》的後續者們沒有很好地研究武松這人物,不理解武松,才致使武松這個人物形象前後有別,而且是有損人物形象的巨大差別。

  有人說後續者寫武松反對招安,更加突出貢獻這個平民英雄的形象,說明他是個堅定的造反者。這個說法,我覺得沒有依據,太鑒定化了。武松造反嗎?我覺得沒有。在《水滸傳》中,尋不出一句像李逵那樣干預蔑視皇帝的話。對北宋統治的認識,武松不但認識不清,反而還存在幻想,更說不出像魯智深在菊花會上說的那麼形象生動又一針見血的話來。他也沒有楊志那「指望把一身本事,邊庭上一槍一刀,博得封妻蔭子,也與祖宗爭口氣」的想法。

    他只是個平民英雄,只希望他日不死,受了招安,去過正常的生活的人,他哪會去反對招安的呢?再說,就是菊花會前夕,宋江要讓盧俊義坐梁山第一把交椅時,他還說:「哥哥手下許多軍官,受朝廷誥命的,也只位哥哥,他如何肯從別人?」這裡他不但極力擁戴宋江,用「朝廷誥命」來提示朝廷任命的重要,以及對他巨大的吸引力,這樣的人怎會真心造反,去反對招安呢?

3.jpg

  又有人說,征方臘以後,武松不接受朝廷的封賞,不願為官,而留在杭州六和寺出家,是其反對招安的另一表現。我認為此說也沒有道理。宋江進京受封時,曾去六和寺看望過武松,武松對宋江說得很清楚
:「小弟今已殘疾,不願進京朝覲……已作清閒道人,十分好了,哥哥造冊,休寫小弟進京」。武松這段話再清楚不過了。武松只認識幾個字,無學歷,做過幾個月的都頭,又無官歷,原來還有幾分氣力,今日殘疾,又無氣力,怎能為官?「不願進京朝覲」六字,十分鮮明地表明,他對朝廷的虔誠,又怎有反招安的意思呢?「已作清閒道人,十分好了」是他此時心裡的真實反應。

    一百0八個「交情渾似股肱,義氣直同骨肉」的兄弟,死的死,傷的傷,走的走,退的退,不免有些傷悲,在六和寺養傷其間,遠離戰場廝殺,遠離生離死別,清閒悠哉,自得其樂,十分好了,這是自己找到歸宿而高興。總之,這裡沒有一點反對招安的影子,如有的話,也可能是後續者察覺到武松形象前後不一的矛盾,作為補充,更何況後續者有沒有這個意思,我們還無法知道。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