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第一法學家王寵惠:開羅會議捍衛中國主權
王寵惠是近代中國為數不多具有世界影響的法學大家之一,他是北京政府第一任司法總長,中國第一位國際法庭法官,南京政府第一任司法院院長,素有「民國第一法學家」之譽。
留學歐美 研習法學
王寵惠祖籍廣東東莞,1881年出生於香港一個基督教家庭,父親在香港「道濟會堂」當牧師,當時孫中山先生正在香港習醫,常來找王父談心,王寵惠其時不足10歲,不知世事,也聽不懂父親與孫中山談些什麼,只是看見孫中山口講指畫,言論風采與眾不同。
王寵惠幼時在港讀書,1895年盛宣懷在天津創辦北洋大學堂,赴香港招生,王寵惠應試得中,北上就學。1900年,王以法科第一名的成績畢業,由直隸總督裕祿頒發文憑——據說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張正式大學文憑。
1902年,王寵惠赴美讀書,初入加利福尼亞大學,不久又轉入耶魯大學,一年後即獲耶魯大學法學碩士,並擔任了美國律師公會學報編輯。當王寵惠在美接受碩士學位時,梁啟超先生正在美國,他在《新大陸遊記》中專門記述了此事:「耶魯為美國最著名大學,吾國學生也有三人在焉,皆北洋大學公費生(即王寵惠、陳錦濤、張煜全三人)今年夏季卒業,其法律科王君寵惠裒然為舉首,受卒業證書,王君代表全校四千人致答詞,實祖國第一名譽也。」王寵惠此後繼續在耶魯求學,1905年獲法學博士學位,旋赴歐洲,研究民法和國際法。
20世紀初期,歐美各國都強調「黃禍」來臨,美國甚至有人發出「決不能讓中國工業化,以免影響美國工業製品的東銷」,對於孫中山所倡導的中國革命也有很多誤解。在這種背景下,許多有識之士都建議孫中山撰文說明中國革命之意義並駁斥「黃禍」之說。當時正在耶魯攻讀博士學位的王寵惠與孫中山一道起草了《中國問題之真解決》,第一次向美國人說明了中國革命問題的真相和實行革命的必要。
1905年,孫中山赴歐洲宣傳革命,王寵惠正在柏林留學,特往謁見。孫中山囑之兩事:為革命籌款;介紹留學生加入同盟會。王寵惠答應了孫的囑托。
八次出任司法機關首長
1911年9月,王寵惠自歐回國,不久武昌起義爆發,王寵惠旋赴上海,擔任滬軍都督陳其美顧問。南京光復後,各省代表在南京開會,會議推舉剛剛回國的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受大會委派,王寵惠與湯爾和攜證書至上海面陳中山先生,並迎接先生赴南京就任。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正式出任臨時大總統,王寵惠被任命為外交總長。王寵惠以自己年紀小資歷淺為由力辭,孫中山安慰他說:「吾人正當破除所謂官僚資格,外交問題,吾自決之,勿怯也。」在孫中山勸說下,王寵惠就任外交總長一職,這時他剛剛31歲。
南京臨時政府取消後,王寵惠應邀擔任了北京政府唐紹儀內閣司法總長。此後十餘年,隨著時局的變換,王寵惠先後出任北京政府司法總長、中國鐵路總公司顧問、大理院(最高法院)院長和國務總理等一系列要職。1927年9月,王寵惠擔任了國民政府司法部部長,北伐成功後,國民政府設立了行政、司法、立法、考試、監察五院,王寵惠被任命為第一任司法院院長。
民國期間,王寵惠幾乎一直都身居高位,不算其他職務,僅在司法部門任職就長達二十餘年之久,可以算是民國司法的象徵性人物。王氏在北京政府時期曾先後擔任五任內閣的司法總長,國民政府成立後又是第一任司法部長和第一任司法院院長,行憲後再任司法院院長。如此算來,王寵惠先後共計八次出任民國司法機關負責人,正如有人所言,民國各時期「法規、規章、楷模範式,皆須草創牽建,擘劃定制,凡此,悉為王氏啟其端緒,奠其丕基」。
參加開羅會議 捍衛國家主權
1943年11月底,中、美、英三國在埃及開羅舉行高峰會議,商討對日作戰及戰後事宜的處理。當時王寵惠已從外交部長轉任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長,隨同蔣介石夫婦參加了這次會議。
中國政府對開羅會議極為重視,為參加會議作了充分準備。王寵惠主持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廳擬訂了《戰時軍事合作方案》、《戰時政治合作方案》和《戰後中美經濟合作方案》等三種出席開羅會議的具體方案。
11月18日,王寵惠等人陪同蔣介石、宋美齡從重慶分乘兩架飛機赴開羅,21日上午抵達開羅培因機場,下榻於開羅西南十五公里尼羅河西岸的一家飯店,王寵惠與蔣介石夫婦同住一號別墅,以便及時協商和聯絡。
11月23日,開羅會議第一次正式會議召開。晚七時半,蔣介石、宋美齡赴羅斯福總統晚宴,並將《關於設立四國機構或聯合國機構問題》、《關於過渡期間國際安全問題》、《關於德國投降問題》、《關於遠東之問題》等四項政治提案交與美方,蔣介石與羅斯福達成了若干共識。會晤後,羅斯福總統命令美方人員依據雙方討論的內容起草會議公報。
1945年王寵惠(左二)與顧維鈞(右二)
11月24日下午,羅斯福總統的特別助理和顧問霍布金斯攜公報草案與王寵惠商談,王寵惠也把中方議案的英文稿交給了霍布金斯,當晚王寵惠把美方起草的會議公報草案譯成中文。王寵惠認為美方起草的會議公報草案體現了雙方磋商精神,內容與中方的各項要求基本吻合。但他也發現了一處錯誤,美方將澎湖列島誤寫成小笠原島,王寵惠馬上將此反饋給霍布金斯,美方同意將小笠原島更正為澎湖列島。
隨後,中美英三國幕僚正式開會商討會議宣言事宜,英國代表認為初稿中對日本其他佔領地區均未說明歸還何國,而唯獨說明滿洲、台灣和澎湖列島應歸還中國,這樣似乎不太一致,應將「滿洲台灣澎湖當然歸還中國」修改為「當然必須由日本放棄」。王寵惠當即表示反對,美國代表也支持王寵惠意見,建議維持原案應歸還中國之詞句,最後討論結果按照中美意見維持原提案。
在王寵惠據理力爭下,公報內容基本上按照中美雙方事前的擬訂方案定稿,為戰後台灣、澎湖列島等領土回歸祖國懷抱提供了堅實的法理依據,而關於朝鮮在戰後獨立的規定,則體現了中國對亞洲弱小民族的關心和支持。所有這些重要成果的取得,王寵惠功不可沒。
王寵惠一生對中國法學建設貢獻甚偉,1958年 3月15日,王寵惠在台病逝,安葬在靜謐的東吳大學校園,墓碑「司法院院長王公寵惠之墓」為蔣介石親筆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