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的「無米之炊」:就任大總統時竟身無分文 | 陽光歷史

 

A-A+

孫中山的「無米之炊」:就任大總統時竟身無分文

2015年02月22日 孫中山, 風雲人物 暫無評論 閱讀 206 次

  顛覆滿州專制既成,而「圖謀民生幸福」,於民國第一任總統則是一個更大的難題。民國之難建,民主之難行,民生之多艱,讓孫文不得不考慮「舊經驗、舊手段」。

  清宣統三年(辛亥年)陰曆十一月十三日,上午11時,滬寧線上海站在禮炮聲中開出一趟花車專列,火車上掛滿了象徵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的五色旗,這是程德全、宋教仁為即將誕生的中華民國設計的國旗。專車經蘇錫常各站時,都有上千組織起來的民眾高呼著「共和萬歲」、「總統萬歲」列隊迎送。下午5 時,車到南京下關,政學軍商以及各國駐南京領事早已在車站等候。

  車上被眾人簇擁的那位剛由美國經英、法等國以及香港,從上海入境的男子緩緩走下車來,炮台、軍艦同時鳴炮二十一響。

  孫文,他將開啟民國紀年。

  ■ 改朝換代

  這是改朝換代的一天,公元1912年1月1日。

  是夜10時,孫文已來到如今的江蘇省政協大廈,這裡曾是朱元璋的「漢王府」、太平天國「天王府」、兩江「總督府」,從1912年元月1日開始,又成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駐地。

  這裡已被定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數百位各省及海陸軍代表,在昂揚的軍樂聲中觀禮,孫文就在這種西方式的歡慶氣氛中,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第一期臨時大總統。


  沒有穿中國式的長袍馬褂,孫文身著長長的燕尾服般的西式禮服宣誓如下:

  「顛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於國,為眾服務。至專制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於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於國民。中華民國元年元旦。」

  這一段極短的誓詞,成為「中華五千年政治史上,一座極重要的里程碑和分水嶺」(唐德剛《民國前十年》)。從這天午夜起,中國數千年「帝制」的政體模式,開始轉入「民治」時代。

  誓詞的第一句繼續了他1894年在檀香山茂宜島募款組織興中會時提出的「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這項任務看來就要達成了。全國22個省,已有17個省通電起義 脫離清政府。

  而「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這句誓言則要艱難得多,民國之難建、民主之難行、民生之多艱,這位在海外時間多過在中國的理想主義者孫文馬上就要一一面對。

  ■ 無米下鍋

  就在就在的頭一天,1911年12月31日夜,他對助他反清的興中會成員日本人宮崎寅藏說,「你能給我借上500 萬元嗎?我明天要到南京就任大總統了但卻身無分文。」(李菁《天下為公:孫中山傳》)

  1 月8 日,他便開始了舉債建國的艱難行程。這一天,他批准發行了1億元的中華民國軍需公債,然而臨時政府剛成立一周,中國人還不明白大清帝國與中華民國有何不同、皇上和總統有何區別,這種國債尚無法取信於民,因此幾乎沒有什麼人願意購買。而在此前16年的時間裡,給了孫文無數錢財當經費的華僑們,口袋裡也快掏空了。從1911年10月至1912年初,他們又約捐款240萬港元。但這些款項大多匯往閩粵僑鄉,而不是南京政府。

  中華民國這第一筆公債最後只賣掉7%。不要說建國所需,就是對於政府一年的開支也是杯水車薪。

  按照實業總長張謇的預算,臨時政府一年的財政支出包括軍費、中央行政、外交經費、其他共2 億兩;而海關稅、鹽稅、江浙粵給中央的補貼最多不過1億出頭,還有8千萬兩的財政空缺——最嚴峻的是,正在與北方割據力量抗衡的軍隊如何養?


  儘管財力匱乏,但革命軍寧肯沿著寧滬線行軍,也不去無償徵調本可利用的、歸列強經營的鐵道和火車;革命黨的資金捉襟見肘,卻不干預用於支付外債及賠償賠的關稅徵收。這是近代史上少有的溫和起義,它是由一群知識分子領導的,這群知識分子的組織者和頭領孫文,以多年來在借力海外的經驗告訴自己,沒有外國人的支持,他們在中國任何事也幹不成。

  然而這一次,外國人只宣佈中立,沒有一個國家給他資助。

  ■ 借貸無門

  人稱「孫大炮」的孫文,素以極具鼓動性的演講聞名, 16年來,憑著他激情澎湃的演講,在海外華僑中間不止一次地募集到各次起義所需的款項。

  正因此,他在上海登岸時,岸上的人就有一種戲劇化的期待。清廷沒錢了,隆裕太后知道,但全國人民不知道,而孫文沒錢,卻無人知道,所有人都認為他帶回了巨額資金。但孫文卻再一次充滿激情地對中外記者宣稱:「予不名一錢也,所帶回革命之精神耳!革命之目的不達,無和議之可言也」。

  但是,現在既已建國,公債發行失利後,孫文也只能將眼光投向曾經多次資助過他反清的日本。多年來一直支持孫文的日本三井物產會社提出了用大冶鐵礦換貸款的條件,而日本政界胃口更大,開出以「轉讓」滿洲換貸款的協議。

  日方對漢冶萍公司的慾念使孫文不寒而慄。為了發展日本國內的重工業,日本曾13次向漢冶萍貸款。此次,當日本東京三井物產會社常務董事山本條太郎,向日本外相及首相徵求意見時,日本當即決定以中日合辦漢冶萍公司為條件,貸款500 萬日元給南京臨時政府。

  就在孫文就職一周那天,一份《中日合辦漢冶萍公司契約書》送到孫中山和黃興手裡。最主要的條款是中日股金各半,股權相同。漢冶萍公司創辦人盛宣懷立即受到來自南京政府以及日本的共同施壓,精明的盛宣懷於1 月29 日審閱草約時,將第十條中的「以上所開新公司華日合辦,已由中華民國政府電准……」中的「已」字改為「俟」字。一字之差雖然避免了南京政府的尷尬,但一直秘密進行的交易還是被同盟會機關報《民立報》披露了出來。

  結果輿論迫使孫中山廢約。他回復章太炎的質詢時寫道:「此事弟非不知利權有外溢之處,其不敢愛惜聲名,冒不韙而為之者,猶之寒天解衣付質,療饑為急。先生等蓋未知南京軍隊之現狀也。」

  1912 年2 月3 日,日本財界、政界代表森恪與宮崎寅藏、山田純三郎在拜見孫中山時毫不掩飾地提出轉讓「滿洲」的問題,這是孫文、黃興在萬不得已通過輪船招商局以局產為抵押向日本借款1000 萬日元時碰到的最大尷尬。究其原因是早在1898年,化名中山樵的孫文在東京拜訪內田平良,提出「原來吾人之目的,在於滅滿興漢,至革命成就之曉,即令滿蒙西伯利亞送與日本亦可也。」那時的孫中山一心地驅逐韃虜恢復中華,認為滿洲並不是中華之地。但時至1912年,臨時大總統對12年前的觀點已有變化。而最為逼迫的他則是:如果在陰曆年底得不到1500 萬元,就只有把政權讓給袁世凱。而孫文的革命同志中間,也有人開始動搖了對他信任,有人認為他不切實際、理想主義,嚴復則認為他「粗率」。

  為了刺激美國採取一些資助,孫文將與日本的談判披露了一點給美國人,但美國這次卻不為所動。所以,對日本談判不得不危險而謹慎地操作下去。

  日本尚在期待進一步獲利的同時,英美各方看到日本撇開了盟友自顧自地發財,大為不悅,於是為著自己的利益,共同出面阻止了貸款談判。國內外的壓力,終於廢掉了日後會造成更大麻煩的貸款條約。但孫文,則不得不考慮如何讓這個新生共和國生存下來的其它途徑了。

  ■ 辭職讓袁

  窘迫的財政危機只是這位臨時大總統所遇困窘之一,更為嚴峻的是政治形勢。孫中山不得不重新掂量自己下船時宣稱的「予不名一錢也,所帶回革命之精神耳!革命之目的不達,無和議之可言也」言論了。

  治國一月,種種艱難局面讓他深感非得具有「舊經驗、舊手段者不可,而袁總統適足當之」。 十多年來以「驅逐韃虜」為要務的孫文,雖然一直在思考「建國方略」並系統地構思過未來中國的方向,但是對於建立和鞏固政權卻毫無經驗,所謂秀才遇到兵,孫文這樣的洋翰林,怎能鬥得過訓練新軍、掌握北洋六鎮的袁總理呢?這並非孫文一人所想,也同樣是不少初掌政權,力不從心的革命黨人的想法。


  於是,請袁世凱出山,以總統職位換取民國生存,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思路。《民立報》的讀者早在1912年1月6日就獲悉了孫文就職的第二天給袁世凱的電報,孫文表示「於議和之舉,並不反對」,還聲言「倘由君之力,不勞戰爭,達國民之志願,推功讓能,自是公論」。

  10天後的1月15日,南方革命軍的議和代表伍廷芳接到孫文電報,「如清帝實行退位,宣佈共和,則臨時政府決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佈解職;以功以能,首推袁氏」。而這位被孫文認作應該首推的袁氏,看上去很有耐心,一周都沒有給南方任何回音。

  於是,伍廷芳又收到孫文電報,命其將議和的最後解決辦法轉告袁世凱。那就是「一、清帝退位,由袁同時知照駐京各國公使,電告民國政府,現在清帝已經退位,或轉飭駐滬領事轉達亦可。二、同時袁須宣佈政見,絕對贊同共和主義。三,文接到外交團或領事團通知清帝退位佈告後,即行辭職。四、由參議院舉袁為臨時總統。五、袁被舉為臨時總統後,誓守參議院所定之憲法,乃能接受事權。」(《總理全集》「文電」)。這就是民國政府無奈地向袁氏攤出了以政治妥協換取共和國體的底牌。

  孫文亮出底牌近一個月的時間裡,袁的態度仍不明朗。怒不可遏的孫文再一次致電伍廷芳時,命其揭露袁世凱在議和過程中的陰謀,並怒斥袁世凱為「民國之蠹」。

  一個「和」字之下,孫文在催,而袁氏在等,以靜制動。

  然而歷史就在此時發生了一系列緊鑼密鼓的急轉彎。宣統帝溥儀2月12日下詔退位。就在孫文拒絕日本對於「滿蒙」要求11天後的2月14日,臨時參議院接到孫文的辭呈並推薦了袁世凱。孫文結束了自己45天的臨時大總統之職。15日,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在南京以全票選舉袁世凱為中華民國第二期臨時大總統。

  南京臨時政府屢請不就的袁氏本不願做革命黨的總統,他希望承清廷之命,召集國會來選舉他為總統。可是隆裕太后沒有走出袁氏心中最完美的這步棋。袁世凱於是也通過時下最時興的方式「通電」全國,接受了革命黨參議院的選舉結果。 孫文的辭職咨文中寫道:現在「清帝退位、專制已除,南北一心,更無變亂」,「本總統當踐誓言,辭職引退,速舉賢能。」譚人鳳和《民立報》館於17日,收到孫文對於讓袁的解釋,孫文認為「建設之事,自宜讓熟有政治經驗之人」「吾黨不必身攬政權」。

  ■ 鞏固民國

  如果說孫文和他的臨時政府的任職內,前45天為「驅逐韃虜」而殫精竭慮,那麼在他解職後袁未到崗的45天裡,就是在為維護共和政體給袁設局。

  3月10日,袁世凱如願地在他最熟悉的、根基穩固的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在京郊不遠處的農民聽說,又換上一位新皇上,袁皇上。共和,在這個四萬萬人口的老大帝國、亞洲第一個共和體制的中華民國還是一個生僻的詞。

  革命黨人對孫文的讓位不無意見。2月9日下午,一位湖南籍的參議員在參議院審議臨時約法草案時,透徹地表達了一個有代表性的看法:「現在滿清的君主專制雖然已經推翻,但是我們把建設的事業,委託他們官僚,他們能夠厲行我們黨的主義,替人民謀福利嗎?」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