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中夥伴"戰馬":近5萬匹被屠宰成戰俘的口糧
斯皮爾伯格導演的電影《戰馬》一度感動全世界,該片的核心是參戰軍人與動物間的友誼,也正是這份特殊的感情打動了廣大觀眾。而在真實的歷史上,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英國軍隊中就有一支「默默無語」的動物軍團,它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戰爭的勝敗。
「沉默夥伴」必不可少
一戰期間,英軍對騾馬的依賴就如同依賴重炮一般,其軍用騾馬分為輕挽與重挽兩類,前者是英軍的後勤主力,用於拖曳小口徑野戰炮、馬車和無動力救護車,運送食品和常規彈藥等;後者則是那些體格健壯、身軀高大的騾馬,它們通常編入炮隊,專門拖拉攻堅重炮。到一戰的最後時刻,英軍投入西線戰場的騾馬多達47.5萬匹。然而,大規模參戰意味著大規模傷亡,英軍累計在西線損失的騾馬多達25.6萬匹,這還多虧了獸醫部隊的努力救死扶傷,也正因如此,英國陸軍獸醫部隊在1918年被正式冠以「皇家」稱號。
其實說起騾馬部隊參戰,英軍最初並未作好準備。由於對一戰的持久性認識不足,當1914年匆匆介入衝突時,英國戰爭部僅從全國徵召了16.5萬匹騾馬,且因缺少運輸工具,只有五分之一的騾馬被送到前線。隨著戰事擴大,英國國內的騾馬幾乎被徵召一空,軍方不得不尋求外援,結果來自加拿大和美國的牲口成為首選。但英軍要把數量龐大的美國騾馬運到歐洲前線卻是個大麻煩,涉及到醫學和後勤運輸等諸多課題。經歷漫長旅途的美洲騾馬抵達目的地後並不能立刻投入戰場,還得由軍馬訓練部隊進行調教。
在戰場上,騾馬的保養是個大問題。為了防止騾馬因寄生蟲而生病,騾馬的長毛都被剪去,在天氣好的時候,士兵用一根拴馬繩就可以安排好騾馬,但到了冬天,就必須為它們蓋上毛毯,且要定期更換,濕淋淋的毛毯會導致騾馬患上肺炎。
槍殺只為減少痛苦
要想讓騾馬隊發揮作用,馬伕責任重大。當時,英軍騾馬隊的成員大多來自城市,由於缺乏基本的飼養知識,他們還鬧出不少笑話。有一次,一名來自格拉斯哥的城市兵向上級抱怨配發的飼料粉碎得過細:「那些細小的顆粒會塞住牙齒縫,可我們卻沒有牙籤為它們剔牙。」
儘管城市兵遇到重重困難,但他們還是與騾馬戰友建立起深厚的感情,許多人把「不說話的夥伴」當作自己生命的延續。英國炮兵道格特就在日記裡寫道:「德軍一發炮彈擊中了我們的炮車馬隊,我們立刻去解下韁繩,把壓在翻倒炮車下的馬伕拉出來,但他卻堅持跪在奄奄一息的挽馬面前,悲傷地凝視著它慢慢死去。」另一位英國炮兵帕莫爾則記得,1916年索姆河戰役期間,食物缺乏,連水都供應不上。馬伕帶著水壺到處尋找水源,只要找到水,就會先給騾馬飲用。
隨著西線屢屢發生大規模機動戰役,英軍對騾馬的需求與日俱增,它們不僅會被炮彈和機槍打死,還容易成為敵人從空中轟炸的目標。英軍馬伕謝爾曼回憶說:「很多時候,通往前線的道路上處處是沼澤和泥潭,許多騾馬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我們拚命用韁繩拖拽,可是它們背負的物資實在太重了,越掙扎就陷得越深,不得已我們只能開槍結束它們的生命,以減少其痛苦。」
實際上,在一戰最關鍵的階段,正是憑借高效的騾馬部隊,英軍才能在遠離本土的西線法國戰場上進退自如。當1918年11月德國宣佈投降後,協約國方面提出的允和條件裡,就包括要求德國交出所有騾馬。需要指出的是,戰後倖存的英軍騾馬有超過11萬匹被遣送回國,隨後被拍賣,另有近5萬匹騾馬被就地屠宰,為西歐平民或德國戰俘提供口糧。儘管這一政策在英國國內引起爭議,但是最後,它們還是為了戰爭的需要被處理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