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溝通西域文化交流的第一人究竟是誰?
導讀:「聞道尋源使,從此天路回。牽牛去幾許?宛馬至今來。」這是唐代詩人杜甫在安史之亂中,避難秦州,也就是今日甘肅天水之時寫下的詩句。詩句中所歌頌的「尋源使」,就是西漢的張騫。在中國歷史上,張騫通西域的故事,早巳家喻戶曉,並帶上了傳奇的神話色彩。民間傳說,張騫奉漢武帝之命,開通西域,曾到了「西天」的黃河源頭,會見牽牛和織女,帶回了天馬,也就是大宛的汗血馬。時逢唐朝戰亂,社稷動盪不安,百姓流離失所,憂國憂民的一代詩人站在通往西域的古道上,不禁想起這位「鑿空」西域,遠播國威,造福後世的一代名臣。
二千多年來,西漢的張騫一直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溝通西域文化交流的先驅者為千古傳頌。其實,翻開塵封的歷史,可以看出,張騫並不是歷史上溝通西域文化交流的第一人,而歷史上溝通西域文化交流的第一人應該是早於他八百年前的西周的周穆王!
西周是中國歷史上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西晉時,有人在一座戰國古墓中發現了一批古簡,古簡中有一冊記載了西周時期一個君王西遊的故事。這故事說的是年輕英俊的周穆王一心夢想周遊天下,後來終於夢想成真。他坐著八匹馬拉的車子,帶著一隊人馬,浩浩蕩蕩地沿著渭水向東前進,到了盟津,渡過黃河,然後,沿太行山西麓間北挺進,直達陰山腳下,轉而長途西行,到了崑崙山,又向西走了幾千里,到達了一個風景秀麗的國家,即西王母之國。西王母梳著蓬鬆的髮型,穿著下垂的豹尾式的服裝,在瑤池盛宴款穆王。穆王贈送給西王母大批中原特產和錦綢美絹,西王母回贈穆王各種當地的奇珍異寶,並邀請穆王遊歷了她國中的山川名勝。穆王題寫「西王母之國」,並種植了槐樹以作留念。臨別時,西王母設宴送行,並作歌「祝君長壽,願君再來」,表達了她對周穆王的依依不捨之情。
經歷代史學家考證,這則故事並非神話傳說,而是真實的歷史事件。周穆王,姬滿,周昭王之子,西周王朝的第五代君王。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於神話色彩的君王之一。他即位於公元前976年,去世於公元前922年,在位五十五年,享年一百零五歲。周穆王即位時,西周的西部地區經常受一些邊境上的遊牧部落的騷擾和攻掠。為保衛西部邊防,周穆王曾兩次率軍西征,大敗西戎各部落,俘虜過五個部落首領,打通了前往西域的道路。西域打通之後,周穆王於公元前 964年開始了浩浩蕩蕩的西行旅遊和沿途各國的文化交流活動。據汲縣西戰國墓所出土的《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喜好遊歷,即位十三年後便駕八駿之乘驅馳九萬里,西行至「飛鳥之所解羽」的崑崙之丘,觀黃帝之宮。又設宴於瑤池,與西王母做歌相和。據現代學者考證,周穆王西遊之地應是裡海和黑海之間的曠原,這應該是中國與西域進行交流的最早史料記載。
西王母蓬鬆的髮型、豹尾式的服裝,也在歷代的出土文物中得到印證。在中國西北部出土的一個舞蹈彩盆內,有三組跳舞的場面,每組五人,頭上都梳著蓬髮,舞衣從背後下垂,像豹尾一樣。先秦史書《列子周穆王》也有同樣的記載:「穆王不恤國是,不樂臣妾,肆意遠遊,命駕八駿之乘……遂賓於西王母,觴於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瑤,王和之,其辭哀焉。」《太平御覽》卷七四引《抱朴子》中也說:「周穆王南征,一軍盡化。君子為猿為鶴,小人為蟲為沙。」
周穆王時期,國力強盛,周王朝在西部的影響已擴展到很遠的地區。穆王又致力於向東南方發展,通過巡遊,使許多地方國家部落歸順於周的統治,對周的鞏固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當時,他以造父為車伕,駕著八匹千里馬,帶著七隊選拔出來的勇士,攜帶供沿途賞賜用的大量珍寶,先北遊到今天的內蒙古境內,再折向西巡,遊覽了新疆境內的許多名山大川。傳說到了崑崙山西王母國,受到西王母的隆重接待。西王母在瑤池為穆王設宴,飲酒吟詩,共頌友誼,又登山眺望遠景,在山頂大石上,穆王刻了「西王母之國」五個大字,作為紀念。然後,穆王繼續西進到大曠原,獵到了許多珍禽異獸後,返程東歸,回到鎬京。周穆王西巡歷時兩年多時間,行程三萬五千多里,是歷史上的偉大壯舉,沿途所經邦國,都受到了當地人民的熱情歡迎和慇勤接待,成為了中國歷史上中原王朝與西域各國文化交流的典型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