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的政治智慧:以退為進成功熬死了諸葛亮 | 陽光歷史

 

A-A+

司馬懿的政治智慧:以退為進成功熬死了諸葛亮

2016年03月03日 帝王將相 暫無評論 閱讀 929 次

魏明帝青龍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率軍伐魏,一直到八月份去世,半年中,除了跟胡遵、郭淮在陽遂附近幹了一仗之外,沒有任何作為。不是他不想打仗,實在是無仗可打,因為司馬懿不跟他玩,自己在渭南築壘做宅男。等到諸葛亮病故五丈原,他才伸伸懶腰,出門透透氣,「遣奇兵掎亮之後,斬五百餘級,獲生口千餘,降者六百餘人。」(見《晉書》)

《三國演義》第103回也敘述了「對決五丈原」的故事,只不過做了些藝術加工,比如司馬懿的宅,在小說中已然不再是主動策略了,而是客觀上被打怕了的結果,----為了逃命,先是丟盔;上方谷受困,差點兒卸甲。貌似真的嚇尿了,隨後才學了個乖,傳令曰:「渭南寨柵,今已失了。諸將如再言出戰者斬。」不但自己宅,還要求大夥兒一起宅。

司馬懿一生宅過許多次,與如今的御宅族不同,他的宅,類似於躲貓貓,屬於有所為而宅,各種智慧。初出道時,曹操聘他擔任司空府吏員,他借口患有風痺,不能正常活動,於是宅了些時日,顯然是為身價而宅,待價而沽!再如與曹爽博弈的那次,他宅了將近兩年,收穫就不說了,地球人都知道。扯遠了,還是回到小說裡,看看司馬懿的宅,還有什麼可挖。

固長補短的長短智慧。

「且說孔明自引一軍屯於五丈原,累令人搦戰,魏兵只不出」。古時候打仗,似乎特講究文明禮貌,就跟打麻將似的,上家不出牌,下家只能等著催著。諸葛亮著急呀,天天派人叫陣,司馬懿只裝沒聽見。

小說裡寫的原因不夠準確,「堅守勿出,彼久必自變」,怎麼個變化,沒說清楚;信史裡,司馬懿是這麼解釋的,「諸葛亮兩次出祁山,一次攻陳倉,都受挫而返。即使以後他還會出兵,將不再攻城,而是尋求野戰,地點必在隴東,而不會在西邊。諸葛亮常以糧少為恨,回去後必然廣積糧草,我估計不經過三年,他是不會出兵的。」野戰之利,在於速戰速決,病根是給養啊!

司馬懿的分析,可謂知己知彼。

曹魏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給養不愁,兩面作戰也禁得起,何況此時陸遜已經退兵了!這是曹魏的長項;打仗就不同了,取決於諸多因素,必勝的仗,基本是不存在的,常勝將軍,也只能生活在文學作品中。

蜀漢呢,一州之地,道路阻隔,財力有限不說,運輸就是個大問題,人吃馬喂的,消耗不起。雖然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也不過是聊解無米之炊罷了,最終還得依靠士兵就地屯墾,比如「孔明在祁山,欲為久駐之計,乃令蜀兵與魏民相雜種田:軍一分,民二分,並不侵犯」。

這一點,司馬懿清楚,是以宅,用所長、固所短;諸葛亮更清楚,是以急,也是差不多的意思。兩個老冤家,棋逢對手,將遇良才,都在考慮揚長避短。蓋趨利而避害,此人心之常也。

從實際效果來看,司馬懿得分略高一些。

以迂為直的迂直智慧。

迂,即迂迴;直,即徑直。迂直智慧,說白了就是如何把一群鴨子趕進雞圈的遊戲,將雞挪個窩,換一種思路或方法而已。

諸葛亮的辦法有點損,「乃取巾幗並婦人縞素之服,盛於大盒之內,修書一封,遣人送至魏寨。諸將不敢隱蔽,引來使入見司馬懿。懿對眾啟盒視之,內有巾幗婦人之衣,並書一封。懿拆視其書,略曰:『仲達既為大將,統領中原之眾,不思披堅執銳,以決雌雄,乃甘窟守土巢,謹避刀箭,與婦人又何異哉!今遣人送巾幗素衣至,如不出戰,可再拜而受之。倘恥心未泯,猶有男子胸襟,早與批回,依期赴敵。』」他也是沒轍了,只能出此下策以求決戰,先侮辱了再說,如果激將成功,不失為一種化直為迂之計。

司馬懿到底也是凡夫一枚,心中免不了大怒,好在涵養功夫了得,臉上佯裝笑容,曰:「孔明視我為婦人耶!」即受之,令重待來使。懿問曰:「孔明寢食及事之煩簡若何?」使者曰:「丞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所啖之食,日不過數升。」懿顧謂諸將曰:「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信史中,面對「巾幗婦人之飾」,司馬懿並未問及其他;「食少事煩」,出於不久後諸葛亮的再次派使者求戰。此處合併來寫,雖然未嘗不可,但是弱化了諸葛亮的焦慮,同時卻強化了司馬懿的這種智慧。

趕鴨子進雞圈,那是不講理。司馬懿生氣,也屬於正常。

他的高明之處在於,明知諸葛亮醉翁之意不在酒,偏就不上當,繼續我行我素的宅,還和顏悅色的跟使者套情報。所謂「察者智,不察者迷」,這一份以迂為直的情緒駕馭功夫,當真叫人佩服!諸葛亮在得到使者的詳細報告後,也不得不表示由衷的欽佩,「孔明歎曰:彼深知我也!」

在管理學中,此類智慧還可稱為陰陽之道,陰為裡,陽為表,表和裡的關係,完全不一致,以表蓋裡,以陽飾陰,本質完全被掩蓋起來,以達到迷惑對方,有利於自己的目的。司馬懿宅的迂直智慧,類似於以靜制動,以弱制強,以假亂真,「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陰以有為,陽以不為,難怪諸葛亮毫無辦法,出了一個大失水準、有虧身份的招。

以退為進的進退智慧。

司馬懿宅得優哉遊哉,那麼有沒有阻力呢?當然少不了!手底下那幫丘八們,哪個也不是省油的燈,諸葛亮想決戰五丈原,他們也想。眼看主帥受辱,眾將不忿,入帳告曰:「我等皆大國名將,安忍受蜀人如此之辱!即請出戰,以決雌雄。」言下之意,如果再這麼宅下去,臉蛋子還要不要啦?

這裡就涉及進退之道了。張居正曾說,「進可以全國,退可以保身。君子宜惕然!」司馬懿如果固執己見,當然是對的,下一道死命令即可,因為與諸葛亮野戰,並無取勝的把握,若是失敗,於國於己都是不利的。但是司馬懿沒有這麼輕率的施為,而是以退為進,穩定軍心。他對大家說:「吾非不敢出戰而甘心受辱也。奈天子明詔,令堅守勿動。今若輕出,有違君命矣。」眾將俱忿怒不平。懿曰:「汝等既要出戰,待我奏准天子,同力赴敵,何如?」眾皆允諾。

退一步,跟大夥兒趨同,再將球踢給皇帝。魏明帝也不傻,衛尉辛毗在旁邊一點撥,他就清楚了,然後君臣演雙簧,重申了宅的意義,諭曰:「如再有敢言出戰者,即以違旨論。」眾將只得跟著宅,不宅不行。

司馬懿以退為進的目的達到了,這種進退智慧區別於官場常見的所謂謀略,後者的特點是先利自身,屬於謀己;司馬懿的特點在於先憂天下,屬於謀國。所以,君子謀國,而小人謀身,高下立判矣!

諸葛亮對此也是如是評:「彼本無戰心;所以請戰者,以示武於眾耳。豈不聞: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安有千里而請戰者乎?此乃司馬懿因將士忿怒,故借曹睿之意,以制眾人。今又播傳此言,欲懈我軍心也。」以制眾人,一也,懈敵軍心,二也,以退為進,一舉兩得。

司馬懿終於心安理得繼續宅了,諸葛亮則越發的不妙,這邊廂有勁沒地使,那邊廂東吳根本沒使勁,聞報「吳兵無功而退「,他一口氣沒接上來,居然暈倒了,然後就」秋風五丈原「,蜀漢統治層出現了斷崖式劇變。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原來人是可以被別人宅死的!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