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義大利人利瑪竇最早把鋼琴帶入中國 | 陽光歷史

 

A-A+

[圖文]義大利人利瑪竇最早把鋼琴帶入中國

2015年11月12日 考古發現-長篇 暫無評論 閱讀 170 次

  


利瑪竇最早把鋼琴帶入中國


利瑪竇畫像。

  今年是中意文化交流年。前日至昨日,「第一屆利瑪竇與中西文化交流學術研討會」在肇慶舉行。這是廣東首次就這一領域進行如此高規格的學術研討。與會的40餘位專家、學者紛紛就相關問題進行積極探討,其中很多研究成果是經過多年潛心研究後首次披露。


會議期間,本報記者獨家採訪了其中的一些專家。



文/圖 記者於敢勇




西江邊居住6載



據介紹,明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義大利人利瑪竇從澳門點擊查看澳門及更多城市天氣預報來到肇慶,在肇慶知府王泮的支持下在西江邊崇禧塔東側建造了「仙花寺」並居住6年,後又到韶州、南昌、南京、北京等地,對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



北京為迎接新世紀的到來而建造「中華世紀壇」,其中心的世紀廳以環形浮雕來展示中華文明幾千年來的發展史,浮雕中姓名可考的人物不過六七十個,其中就有兩個外國人,一個是義大利的馬可·波羅,另一個就是利瑪竇。



被譽為歐洲漢學之父



韶關學院文學院的譚子澤副教授認為,利瑪竇的偉大,是他在 「西學東漸」和「東學西傳」中起到了重要的橋樑作用。他立足於「交流」而非「傳播」。利瑪竇在精通漢語後,將包括《四書》中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翻譯成拉丁文傳回義大利出版,使西方國家開始知道中國有位傑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



他的《中國札記》連同他早年翻譯的儒學經典一起,成為歐洲人正面觀察中國歷史文化的窗口。所以,利瑪竇是世界上直接掌握中文,並依據儒家經典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又將其傳播到歐洲的西方學者,是當之無愧的「溝通中西文化第一人」、「歐洲漢學之父」。



  將恢復利瑪竇居住遺址

  
據肇慶博物館館長蕭健玲介紹,政府將規劃對利瑪竇的居住遺址進行恢復。在崇禧塔東側仙花寺遺址裡修建歐式的「仙花寺」建築,暫冠名為「利瑪竇中西文化交流歷史陳列館」,在此進行復原陳列和製作場景陳列,介紹中西文化在肇慶碰撞的歷史情況和利瑪竇生平。



然後修復王泮生祠。對崇禧塔西側的王泮生祠後殿進行全面修復,在此展示王泮支持利瑪竇促進中西文化交流活動,出資刊行《山海輿地圖》等歷史情況。以後再對崇禧塔北面用地重新規劃,建一座利瑪竇中西文化交流歷史的陳列廳,此外,在利瑪竇陳列館前建廣場,豎利瑪竇、王泮的塑像。



她還建議每隔兩年舉辦一個利瑪竇文化節,借此機會聯繫全世界的利瑪竇研究者,甚至全世界的客人,通過利瑪竇文化節, 加強肇慶與國內外特別是義大利的有關文化機構,以及商業、企業機構的合作。



中國史學會利瑪竇分會副會長余三樂副研究員介紹說,利瑪竇將當時歐洲先進的科學文化介紹到中國,創下了多個「第一」,成為明代中國人瞭解世界的窗口。作為「西學東漸」的第一人和開創者,利瑪竇堪稱在歷史上對中華文明貢獻最大的外國人。




研究成果



從地理學上來講,他繪製了中國第一張包括五大洲、四大洋的世界中文地圖,告訴中國人地球是一個球體,對中國一些重要的大城市進行了經緯度的測定,修正了歐洲出版的世界地圖中中國部分的錯誤。他繪製的世界地圖改變了中國人傳統的「天圓地方」的宇宙觀,使得中國人獲得了世界的眼光。



天文學上, 他做了若干日晷、天球儀等天文儀器等作為禮物送給中國學者和官員,並多次準確地預報了日食和月食,還提出修改中國曆法的建議,開啟了明末曆法改革的濫觴,撰寫了介紹歐洲天文學的多部著作。



數學上,他與徐光啟、李之藻等人合作翻譯了《幾何原本》、《同文算指》、《測量法義》等。



機械學上,他將體現西方機械學原理的自鳴鐘技術帶到中國,成為中國鐘錶業的「行業神」。



論理學上,利瑪竇用中文撰寫了《交友論》;在心理學上寫出了《西國記法》。



語言學上,他首次制訂出用拉丁字母為漢語拼音的方案,從此解決了中國音韻學上分析因素與測定字音這兩大困難。撰寫了《西字奇跡》一書,編撰出第一本中外文的詞典——《中葡字典》。



除此之外,利瑪竇還首次向中國人介紹並推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首次將西方的油畫和使用透視法的繪畫技法傳入中國,首次將鋼琴、風琴等帶入中國,在中國開始出現了西洋樂器,開闊了中國人的音樂視野;他帶來的體現西方造紙和印刷術的書籍,也使中國人耳目一新;他帶來的鼻煙壺後來一度成為中國人的流行飾物和工藝品,等等。



同時,利瑪竇也把中國的情況全面、準確地介紹到歐洲。由於他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所做出的貢獻,1610年利瑪竇去世後,中國朝廷賜給他一塊墓地。他是第一位獲得在北京長久居住權的外國人,也是第一位被允許安葬在北京的外國人。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