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秘聞:清末太監李蓮英通吃慈禧和光緒的秘密!
導讀:太監如何在帝黨和後黨之間周旋?歷史上諸多的太監做得都不夠好,有的因此死於非命。但是這個人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名滿天下,這個人就是清朝大太監李蓮英。
清末有一位太監,算不上大奸大惡,而且還得說是職場楷模。怎麼說到職場上去了?你看前幾年一些熱播電視劇,例如,《步步驚心》《甄嬛傳》,會發現太監在後宮處在一種很微妙的狀態當中。前廷朝臣爭鬥中有太監的事,後宮裡面的鬥爭也有太監,而且太監直接面對的就是後宮這些人。他們最難處理的是什麼?就是太后和皇帝的關係,歷史上管這兩派叫「帝黨」和「後黨」,這是兩種政治勢力。太監如何在帝黨和後黨之間周旋?歷史上諸多的太監做得都不夠好,有的因此死於非命。但是這個人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名滿天下,這個人就是清朝大太監李蓮英。
說到李蓮英,很多朋友說我看過好多文藝作品,那個人不是個好鳥,慈禧干的壞事有一多半都是他出的注意。這都是野史。還有的人說,「戊戌六君子」變法沒成功是因為李蓮英告密,他背後慫恿慈禧太后殺他們。
這都哪兒跟哪兒啊?李蓮英一輩子行事沉穩低調,輕易不張揚,他這種個性在晚清得勢的太監裡面是相當少見的。
李蓮英小時候就會察言觀色、見風轉舵,就能夠認得清眉眼高低。他是河北人,出身挺貧寒。他父親想讓他讀書,可沒錢供他讀常年私塾,就讓他讀冬學堂。何謂冬學堂?就是每年立冬的時候把孩子送去,到臘月十五算是畢業。在學堂,大家發現,李蓮英雖然歲數小,但極為懂事,會伺候人。別的孩子來得都晚,他老早就去,把這個學堂的屋、地掃得乾乾淨淨的;冬天屋裡涼,他就先過去,把爐子生好了;等到放學了之後,別家孩子都回去了,他不回去,給老師把炕燒好。那老師能不喜歡他嗎?所以對他格外高看,肯多教他點兒東西。在清朝後宮複雜的政治鬥爭裡面,沒一點兒文化也不行,李蓮英會這點兒東西,基本上在於小時候會伺候人,老師肯多教他。後來李蓮英跟他爸爸一起干小買賣,發現幹這個太苦了。這個時候親戚里面有人說,孩子,咱們有個親屬在宮裡得勢了,你為這個孩子考慮考慮,去宮裡跟著,讓他做點兒有前程的事吧——也就是去做太監。
李蓮英的母親姓曹,曹氏就同意了。就這樣,李蓮英8歲進宮當了太監。前面我說了,淨完身不能馬上去,得養好了。這個時候他媽伺候他,就跟他念叨,人一輩子得幹點兒好事。你不是修這輩子,是修來世。這輩子弄不好,來世就得下地獄。咱們得行善,別光顧自己,自己掙錢得好處了想點兒別人。我們看李蓮英母親的這種為人處世的教育,對李蓮英後來的成長起了很大的作用。
當然這些不足以形成李蓮英走進清宮之後的一種職業觀,真正形成跟在宮裡面親眼看到前面一個得勢的大太監是怎麼死的有關。這個大太監很多朋友知道,是大太監安德海。他和慈禧關係特別近,慈禧發動「辛酉政變」,跟「鬼子六」合夥,就是安德海在中間跑腿牽的線。可是安德海後來飛揚跋扈,不把滿朝大臣放在眼裡。大清祖制規定太監不能出宮,他就想出去溜躂。慈禧寵愛他,讓他順道去廣州,給皇上辦點兒龍衣,結果他特別張揚,沿途之上結交地方官員,廣收賄賂,排場大得嚇人。他在外面玩了三個月,轉回來走大運河——來到山東的時候壞了。
山東巡撫丁寶楨是個疾惡如仇的人,早就對這事看不慣。他把安德海扣住了,而且以大清祖制為名在濟南把安德海給殺了。慈禧太后知道後也沒辦法,因為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規矩,她也不敢輕易違背。這個安德海死在丁寶楨手裡,所有大臣跟著解恨——這個人該死。李蓮英一進宮的時候看到這個事,加上小的時候受的教育及他的性格,就確定了自己在宮裡待著的方式——夾起尾巴做人,萬事不出頭。
當然,他八面玲瓏,很得慈禧寵愛。一般人進宮沒有30年當不了什麼大太監,他進宮就17年就當上了大太監,那年,李蓮英26歲。31歲,他就能跟敬事房大總管平起平坐了。按大清祖制,太監官職最高不能超過四品頂戴,就是最高給到四品,可是慈禧太后在李蓮英46歲的時候給了他二品頂戴,這是從來沒有的榮耀。慈禧怎麼這麼寵愛李蓮英?李蓮英會來事,見風使舵。但光那樣不行,溜鬚拍馬也得來點兒真本事。有一回,慈禧太后西逃,路上下大雨。慈禧太后坐的馬車就要滑到溝裡,眼看就要車毀人亡,結果李蓮英在旁邊站著,用自己的後背把這個車頂住。那個趕車的趕緊把馬車拉回來,而李蓮英的後背則受了重傷。在這種情況下,他也不忘問老佛爺怎麼樣了。你要是慈禧太后,怎麼看待這個家奴?
李蓮英的母親姓曹,曹氏就同意了。就這樣,李蓮英8歲進宮當了太監。前面我說了,淨完身不能馬上去,得養好了。這個時候他媽伺候他,就跟他念叨,人一輩子得幹點兒好事。你不是修這輩子,是修來世。這輩子弄不好,來世就得下地獄。咱們得行善,別光顧自己,自己掙錢得好處了想點兒別人。我們看李蓮英母親的這種為人處世的教育,對李蓮英後來的成長起了很大的作用。
當然這些不足以形成李蓮英走進清宮之後的一種職業觀,真正形成跟在宮裡面親眼看到前面一個得勢的大太監是怎麼死的有關。這個大太監很多朋友知道,是大太監安德海。他和慈禧關係特別近,慈禧發動「辛酉政變」,跟「鬼子六」合夥,就是安德海在中間跑腿牽的線。可是安德海後來飛揚跋扈,不把滿朝大臣放在眼裡。大清祖制規定太監不能出宮,他就想出去溜躂。慈禧寵愛他,讓他順道去廣州,給皇上辦點兒龍衣,結果他特別張揚,沿途之上結交地方官員,廣收賄賂,排場大得嚇人。他在外面玩了三個月,轉回來走大運河——來到山東的時候壞了。
山東巡撫丁寶楨是個疾惡如仇的人,早就對這事看不慣。他把安德海扣住了,而且以大清祖制為名在濟南把安德海給殺了。慈禧太后知道後也沒辦法,因為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規矩,她也不敢輕易違背。這個安德海死在丁寶楨手裡,所有大臣跟著解恨——這個人該死。李蓮英一進宮的時候看到這個事,加上小的時候受的教育及他的性格,就確定了自己在宮裡待著的方式——夾起尾巴做人,萬事不出頭。
當然,他八面玲瓏,很得慈禧寵愛。一般人進宮沒有30年當不了什麼大太監,他進宮就17年就當上了大太監,那年,李蓮英26歲。31歲,他就能跟敬事房大總管平起平坐了。按大清祖制,太監官職最高不能超過四品頂戴,就是最高給到四品,可是慈禧太后在李蓮英46歲的時候給了他二品頂戴,這是從來沒有的榮耀。慈禧怎麼這麼寵愛李蓮英?李蓮英會來事,見風使舵。但光那樣不行,溜鬚拍馬也得來點兒真本事。有一回,慈禧太后西逃,路上下大雨。慈禧太后坐的馬車就要滑到溝裡,眼看就要車毀人亡,結果李蓮英在旁邊站著,用自己的後背把這個車頂住。那個趕車的趕緊把馬車拉回來,而李蓮英的後背則受了重傷。在這種情況下,他也不忘問老佛爺怎麼樣了。你要是慈禧太后,怎麼看待這個家奴?
李蓮英對慈禧的感情是真摯的,忠心效主。我們以往一看歷史上誰對主人比較忠心,咱們都誇他「真乃義士也」,到李蓮英這兒就吝惜讚美之詞了!很多人說李蓮英不好,那是恨慈禧太后,恨腐敗無能的晚清政府。而且李蓮英在「帝黨」和「後黨」中成功周旋。我們都知道在晚清,慈禧跟光緒之間的關係不好,「戊戌變法」就是帝黨和後黨之爭。照理說,李蓮英跟慈禧那麼多年,光緒應該恨之入骨,可是光緒皇帝臨死的時候說了兩件事:第一個是務必誅殺袁世凱;第二個事要善待李蓮英。而且光緒皇帝活著的時候說,沒有李安達,朕活不到今日。怎麼叫李安達?
有的朋友看過《射鵰英雄傳》,郭靖和成吉思汗的兒子拖雷在草原上拜把子,這叫安達。安達就是我的老夥伴。他跟李蓮英這麼客氣,為什麼呢?有這麼個事兒。在慈禧、光緒逃到西安時,八國聯軍又來了。路過保定的時候,天晚了,他們隨便找個地方住下。慈禧沿路住的地方,都得跟行宮似的,要最好的條件,最好的待遇。李蓮英這邊伺候慈禧躺下了,轉過身出來就問下邊小太監,皇上在哪兒呢?說在那屋,他過去給請安。一進屋一看環境很慘,屋子光線也不好;當時是深秋,可這個炕上就鋪了個褥子,被垛上也沒有被子,就那麼一個枕頭在那兒靠著。李蓮英趕緊請安,皇上您怎麼不歇息?光緒說您看看我能歇息嗎?這兒光有褥子沒有被子。李蓮英一聽趕緊回到自己屋把自己被子都抱過來了:「皇上您委屈用奴才的被子。」他把這個被子給鋪好了。光緒帝在這兒歎氣,李蓮英就跪在光緒身前,伏在光緒膝蓋上號啕大哭,說:「皇上,咱怎麼命這麼不好,趕上這事了。」把光緒給感動得厲害。那一晚上李蓮英沒有回去睡,就站在外屋伺候。光緒皇帝咳嗽一聲他就趕緊端一碗水進去。這是真事兒,絕對不是一些史學家在這杜撰,吹捧李蓮英,貶低光緒皇帝。
大清有個詩人叫王照,他在描繪這段時候寫過一首詩:
炎涼世態不堪論,蔑主惟知太后尊。
丙夜垂裳恭待旦,膝前嗚咽老黃門。
詩的最後一句叫「膝前嗚咽老黃門」。黃門是太監的另一個叫法,說的也就是李蓮英。這說明李蓮英非常會做人。他會做人還體現在對政治局面的把控當中。他是李大總管,憑借慈禧太后對他的信任,朝廷的這些事他是能夠插手的。但恰恰相反,李蓮英是能躲就躲,絕不參與重要的朝政決策。北洋水師剛剛成立的時候,李鴻章回到北京覆命,請慈禧太后來視察北洋水師。這個時候,慈禧太后就欽點負責這個方面的人。主管大臣醇親王請李蓮英一起去,自己為欽差大臣正使,讓他為副使。其實這是醇親王主動請求,派個釘子來監視自己,以證明自己沒有二心。這也正中慈禧下懷。所以,她說好吧,李大總管你跟著醇親王,跟著王爺一起視察北洋水師。
照我們的想像,這一路李蓮英得多牛。可是這一路沒有像很多人想像的那樣,他在這一道伺候醇親王洗腳,醇親王休息了,他就在醇親王外間伺候著。你想想這醇親王會怎麼想?難得啊,這個奴才是真拿主子當回事,也絕無跋扈之心,恃寵而驕。繞了一大圈,大家視察完回來了。這就看出李蓮英清醒的政治頭腦——這事不是我能參與的,我要參與進去必遭殺身之禍,安德海就是前車之鑒。所以李蓮英處理這件事的時候,處理得是密不透風,滴水不漏,這個讓人佩服。
當然在貪財這一點,是有一些實際事例的,李蓮英沒少斂財,還能吃洋人的回扣。怎麼還吃洋人回扣呢?北京城裝上電燈,安上電話,如果沒有李蓮英,不知道得往後延多長時間。這是怎麼回事呢?當初,英國人覺得應該在北京拉上電線,弄上電燈。英國人堅信電燈是好玩意兒,中國皇族肯定會喜歡,可是怎麼讓慈禧同意呢?他們找到李蓮英,給李蓮英錢。不是給一點半點,都是上10萬、20萬兩這麼給。因為只要這個方案通過了他就發財了。李蓮英說你別著急,我找恰當的時候給老佛爺說。在一個黃昏時分,老佛爺看奏章看得眼睛酸疼,這個時候李蓮英就把電燈拿上來了。老佛爺說:「這個是什麼玩意兒?」「洋人管這個叫電燈,這個電燈在咱這個屋裡安上了,下回到這個時候,可把電燈打開,有了電燈多好。」
詩的最後一句叫「膝前嗚咽老黃門」。黃門是太監的另一個叫法,說的也就是李蓮英。這說明李蓮英非常會做人。他會做人還體現在對政治局面的把控當中。他是李大總管,憑借慈禧太后對他的信任,朝廷的這些事他是能夠插手的。但恰恰相反,李蓮英是能躲就躲,絕不參與重要的朝政決策。北洋水師剛剛成立的時候,李鴻章回到北京覆命,請慈禧太后來視察北洋水師。這個時候,慈禧太后就欽點負責這個方面的人。主管大臣醇親王請李蓮英一起去,自己為欽差大臣正使,讓他為副使。其實這是醇親王主動請求,派個釘子來監視自己,以證明自己沒有二心。這也正中慈禧下懷。所以,她說好吧,李大總管你跟著醇親王,跟著王爺一起視察北洋水師。
照我們的想像,這一路李蓮英得多牛。可是這一路沒有像很多人想像的那樣,他在這一道伺候醇親王洗腳,醇親王休息了,他就在醇親王外間伺候著。你想想這醇親王會怎麼想?難得啊,這個奴才是真拿主子當回事,也絕無跋扈之心,恃寵而驕。繞了一大圈,大家視察完回來了。這就看出李蓮英清醒的政治頭腦——這事不是我能參與的,我要參與進去必遭殺身之禍,安德海就是前車之鑒。所以李蓮英處理這件事的時候,處理得是密不透風,滴水不漏,這個讓人佩服。
當然在貪財這一點,是有一些實際事例的,李蓮英沒少斂財,還能吃洋人的回扣。怎麼還吃洋人回扣呢?北京城裝上電燈,安上電話,如果沒有李蓮英,不知道得往後延多長時間。這是怎麼回事呢?當初,英國人覺得應該在北京拉上電線,弄上電燈。英國人堅信電燈是好玩意兒,中國皇族肯定會喜歡,可是怎麼讓慈禧同意呢?他們找到李蓮英,給李蓮英錢。不是給一點半點,都是上10萬、20萬兩這麼給。因為只要這個方案通過了他就發財了。李蓮英說你別著急,我找恰當的時候給老佛爺說。在一個黃昏時分,老佛爺看奏章看得眼睛酸疼,這個時候李蓮英就把電燈拿上來了。老佛爺說:「這個是什麼玩意兒?」「洋人管這個叫電燈,這個電燈在咱這個屋裡安上了,下回到這個時候,可把電燈打開,有了電燈多好。」
慈禧一看,這個電燈確實也不錯,那就給各處安上。這個錢,李蓮英就掙多了去了。所以,李蓮英是利用這種職權斂財。這一生李蓮英這種事沒少干。但你說他貪財如命嗎?不是,他能看清形勢。慈禧太后死了之後,李蓮英把慈禧太后賞給他的最值錢的東西,比如說念珠、珍珠什麼的收拾了七大盒——過去大家叫捧盒。他把七大盒寶貝都拿到隆裕太后那兒去了。你想隆裕太后能不誇李蓮英?這個人不貪。其實,真金白銀李蓮英兜裡有的是,他把這個寶貝拿出來,這是丟卒保車。
這一節,咱們從頭到尾把李蓮英的事兒梳理了一下。我們可以看出來,這個人行事很低調,要是放現在的各個公司裡面,那他肯定是悄無聲息就平步青雲地上去了。他知道領導好什麼,他也知道什麼時候自己該出現,什麼時候自己該退後,知道進退攻守。他的一生總結起來是「生為慈禧,死為慈禧」。你好我就好,你糟糕我就糟糕,你死了沒兩年我也追隨你於地下。所以李蓮英就是這麼一個徹頭徹尾的、被封建社會體制化了的一個奴才。我們大可不必被影視作品所迷惑,說李蓮英如何混蛋。如何平靜地以這個人的角度來看待歷史,這是我們現代社會的研究歷史一個必修課。
鏈接:
大太監李蓮英死亡之謎
李蓮英,清王朝慈禧時期的總管太監,被人們呼為「九千歲」,是清末最有權勢的宦官。李蓮英於1911年3月4日死去,時年64歲。這位昔日紅極一時的李蓮英,在他得勢的年月裡,不知道有多少冤魂喪命在他的手上。他自己的下場如何?是壽終正寢,還是死於非命?
歷史上對李蓮英的死亡情況有較明確記載的是《清稗類鈔閹寺類》一書。該書記載說,慈禧太后死後,李蓮英又受寵於隆裕太后。李蓮英的後人也一再宣稱:「我祖父是善終,享年六十四歲。」在《李蓮英墓葬碑文》中也寫道,李蓮英「退居之時,年已衰老,公殞於宣統三年二月初四日」。正是據此,才有李蓮英宣統三年(1911年)病死的說法。
不過一種說法,說李蓮英是被暗殺的。據江朝宗的兒子江寶倉講,有一天,江朝宗曾經請李蓮英吃飯。李蓮英到晚年後,雖然因名聲不好已足不出門。但是,由於江朝宗曾替他說過情,使其免遭抄家之禍,所以李蓮英對江朝宗萬分感激。他按時赴宴,席散後,李蓮英途經後海時遇上了土匪,被殺死。途中車伕和跟班的趕緊回家報告,李家也急派人到後海尋找,天亮時只找到李蓮英的頭,身子已不知去向,可能被人投到了後海裡去了。為了不走漏消息,李家稱李蓮英因病而死。
還有一種說法,李蓮英離開紫禁城後,他失去了昔日的威風與權勢。回首當年高高在上,心中不免增添幾分苦悶與煩腦,他便遛出北京,來到清東陵拜謁主子慈禧皇太后的亡靈,在回京途中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