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馗的封神三部曲:從植物到大神
導讀:陽曆八月十日,陰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民間俗稱鬼節,這曾經是一個十分重要而今已然式微的傳統節日。死生之外無大事,所以,我們的古人特意選擇這樣的一個日子,試圖在生者與死者之間留一條溝通與慰藉的通道。與之相關形成的一整套文化符號、文化心理,可堪玩味。而在這樣一個日子來臨之前,我們想聊聊鍾馗,這個和鬼難捨難分的神奇又值得人物。這樣一個人、鬼、神三位一體的大眾偶像是怎樣形成的?
開始的開始,TA是「它」,一種植物,具體說,是一種菌類植物;據說也可能是一個能發出聲響的物件;唐朝的某個晚上,皇帝做了一個惡夢,夢裡有個黑大漢打跑了小鬼,於是,TA成了「他」,他的寫真,成了每年皇上送給大臣們的賀年片;後來的後來,精英和屌絲都愛上了他,於是,「他」就變成了「祂」。鍾馗,就這樣從植物界進化到神仙界。再再再後來,這位大神管得越來越寬,亂世驅鬼,盛世迎福,仗劍、嫁妹、送子、夜遊、喝酒,那是相當忙乎~
最初,他是一株植物或者是一件法器
畫史中以鍾馗為題的作品數不勝數,有關他的身世、傳說、怪談也多達幾十個版本。現存文獻中,他最早出現於晉末的敦煌寫本《太上洞淵神咒經》:「今何鬼來病主人……孔子執刀,武王縛之,鍾馗打殺得,便付之辟邪。」明確他是個斬鬼的角色。但與孔子、武王這樣來自於歷史中的人文神靈不同,鍾馗並非一個真實的人物,其來源一說是《本草綱目》所載名為「仲葵」的菌類植物,另一說是驅鬼儺舞中使用的錐形法器「終葵」。唐朝的皇帝夢見了他,於是……
經歷了漫長的「人化」和層層虛構,到了唐朝時,鍾馗畫像已經是皇帝賜給大臣的歲終驅穢神物。要想瞭解他的樣貌與性格,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講得最為詳細,也被後世引述最多。唐開元年間,玄宗驪山講武回宮後纏綿於病榻。一日夢見一個小鬼,衣絳犢鼻,鬼祟猥瑣,偷得楊貴妃的紫香囊和皇上的玉笛,繞殿而奔。其後一個大鬼,黑冠藍裳,袒臂鞹足,捉住小鬼,剜其目,擎而啖之。「上問大者為何人,奏曰:臣鍾馗氏,即武舉不捷之士也。上醒來發覺身輕且健,急召畫師吳道子,告知此事並要求如夢圖之。道子立筆圖訖以進,上以瞠視久之,撫曰:是卿與朕同夢而,何肖若此哉?遂大加褒賞。」
在玄宗夢裡,鍾馗說自己「即武舉不捷之士」有兩種解釋,一是武舉未中,二是武德年間科舉未中,故而他可能是武生,也可以是文人。文士版中,鍾馗是寒窗苦讀才華滿腹的讀書人,卻因小鬼構陷毀其面容,更不幸的是高祖因為相貌醜陋革除了他應得的進士功名,剛烈耿直的他觸柱而死;死後朋友杜平為其鳴冤,高祖追悔莫及,賜綠袍厚葬,天帝亦封他為斬鬼之神。這個故事中主人公極端強烈的性格和大開大闔戲劇化的經歷為後世的演繹和審美創造留下了足夠的空間。與傳統文人塑造的溫潤、中庸、酸腐形象大異其趣,這是一個將東方的浪漫主義揳入冷酷世俗的文學幻夢,如孟姜女哭倒長城、白素貞水漫金山寺,情景驚天動地,內裡透著面對堅不可摧之物的決絕與無望。所以,宋元以後的文人愛極了他。
唐宋之際,草根與精英合力把他送上神壇
唐宋之際逐漸成型的鍾馗傳奇塑造了一位人、鬼、神三位一體的民間偶像,他不僅承擔斬除冥界惡鬼的職責,還因曾為讀書人的特殊經歷,被視作為百姓伸張正義、守護一方福祉的地方神。出於文人階層的需要,鍾馗的象徵意義被不斷泛化,可以暗喻忠貞守節的愛國志向,也可以寄托有識之士懷才不遇、心憂家國的入世情懷。民間與士夫兩股繪畫潮流在此匯聚,正邪、雅俗兩皆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