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皇帝出家真相:順治皇帝究竟為何事出家? | 陽光歷史

 

A-A+

順治皇帝出家真相:順治皇帝究竟為何事出家?

2016年04月08日 宮廷野史 暫無評論 閱讀 2,423 次

  滿清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順治皇帝,於1661年駕崩時還不滿24週歲。正當盛年的順治皇帝突然駕崩,不免令人生疑。很快,另一種說法就在民間流傳開來——順治皇帝實際上並沒有「駕崩」,在他的清東陵孝陵中,只有一副空棺,而真正的順治帝,卻是看破紅塵,出家為僧了。

  關於「順治出家」的傳聞從一開始就甚為流行,後來又不斷被添加新的「內容」和「證據」。

  清初著名詩人吳偉業的《清涼山贊佛詩》有「房星竟未動,天降白玉棺」一句,相傳就是隱喻董鄂妃去世後順治皇帝因過度傷心而看破紅塵、「西行」到清涼山(五台山)出家的故事。據說順治皇帝的兒子玄燁也就是康熙皇帝後來六次西巡,其中有五次都去了五台山,其目的就是為了去尋找和探望父親。

  「庚子之變」時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西狩」至五台山,五台山和尚找出了許多貴重的器皿來招待他們,而這些器皿都是宮廷的御用之物。由此有人猜測,這些御用之物可能就是順治出家時帶到五台山來的。

  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在日記裡記載了他在北京西山見到的一首題板詩,此詩出語真率,不事雕琢,口吻很像傳說中念斷凡塵、棄江山社稷於不顧的順治皇帝,例如「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流落帝王家。十八年來不自由,江山坐到我時休。我今撒手歸山去,管他千秋與萬秋」(《翁同龢日記》)。

《少年天子之順治王朝》劇照

  熱衷佛教,借此解壓

  順治帝接觸佛教大約是從他親政之後開始的。順治帝登基時只有6歲,國家大事由其叔父攝政王多爾袞管理。1650年,多爾袞去世,12歲的順治帝親政。親政後的第二年,順治帝認識了禪宗高僧別山法師。

  據河北遵化景忠山的碑文記載,這一年,順治皇帝因圍獵來到此山,得知山上「知止洞」內有一位別山法師已經在洞內靜修了9年,非常敬佩,便上山探望。別山法師出知止洞迎駕,「對詔稱旨」,順治帝龍顏大悅。順治帝回宮後即在西苑椒園(又名蕉園)辟出萬善殿,召別山法師入園,供其修身參禪。但別山法師在禮節性地入園後,就拒絕了順治皇帝的好意,依然回景忠山修煉。

  雖然沒有將別山法師留下來,這件事卻給順治帝打開了一個新的天地,他驚喜地發現,原來世界上還有這樣一些出世獨立、不食人間煙火的出家人,並且對他們清心寡慾、不被俗務纏身的生活方式心生羨慕。此後,順治皇帝對佛教的興趣日益濃厚,一批又一批的佛教高僧被請入萬善殿。

  順治帝的童年並不幸福。先是過早失去父愛,「朕極不幸,五歲時先太宗早已宴駕」。接著,在還不懂得權力為何物時他就成了天子,不僅要遵守種種宮廷規矩,不得自由,更重要的是整個童年時期都生活在叔父多爾袞的陰影之下,這些陰影的程度之深,從他親政之後追論多爾袞的十大罪狀、籍沒家產、掘墓鞭屍等行為可見一斑。

  親政後的順治帝仍然說不上幸福。皇帝要管理龐大的帝國,即使對成年人也堪稱重荷,更何況順治當時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在朝政方面,順治帝想要有所作為卻總是阻力重重,他雄心勃勃地打算糾正清軍入關之初因過度殺戮引起的滿漢仇恨,比如在一定範圍內重用漢臣、停止圈地,還為崇禎皇帝修建了陵墓等等。可惜,大多數滿洲貴族,特別是他的長輩們並不買這個賬。為了推行一點點「新政」,順治帝往往要和他們進行長時間的糾纏,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而他的家庭生活也稱不上愉快。從政治需要出發,順治帝先後娶了兩位來自孝莊太后娘家的博爾濟吉特氏皇后,第一位皇后生性驕縱善妒,順治帝忍無可忍廢了她,第二位皇后庸碌無才,也與順治帝無法匹配。後宮其她妃嬪,也少有出色的。

  在家庭不幸、政務繁雜等多重壓力下,這位少年天子產生避開凡塵、遁入空門的想法也就成了容易理解的事情。而接下來的這個打擊,使順治皇帝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避開凡塵、遁入空門的念頭更加強烈,那就是他的愛子以及這個愛子的生母——寵妃董鄂妃的相繼去世。

  董鄂妃——最後一根稻草

  董鄂妃的經歷充滿了傳奇。當時與順治帝過從甚密的西洋傳教士湯若望回憶說:順治皇帝對於一位滿籍軍人之夫人起了一種火熱愛戀。當這位軍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時,他竟被對此有所耳聞的「天子」親手打了一個耳光。這位軍人於是怨憤致死,或許是自殺而死。皇帝隨即將這位軍人的未亡人收入宮中,封為貴妃。

  順治帝從「滿籍軍人」那裡奪來的、並封之為貴妃的這個女子就是董鄂氏,而這位「滿籍軍人」,有專家考證是順治帝的異母弟——襄親王博穆博果爾。也就是說,董鄂氏一開始是順治帝的弟媳婦。由於清初有命婦輪番入宮侍奉后妃的制度,董鄂氏有機會常常出入後宮。婚姻不幸的順治帝很快與這位弟媳婦擦出了火花,雙雙墜入情網。接下來,就發生了順治帝為董鄂氏出氣打襄親王耳光的事。不久,襄親王憂憤而死(疑為自殺)。襄親王死後兩個月,順治帝便正式封董鄂氏為賢妃。

  順治帝奪弟媳為妃,今人看來有悖道德,但是入關之初的滿人還保留著不少遊牧民族的舊俗,兄納弟媳在他們看來算不得一件多大的事。而順治帝多年在家庭中鬱鬱寡歡,終於得一意中人在身邊,可說是喜不自勝。

  順治帝還特地為冊立皇貴妃一事大赦天下,除十惡不赦死罪及貪官污吏外,俱減一等(《清實錄》),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很少見的。不久,董鄂妃為順治帝生下一位皇子,雖然是第四個兒子,順治帝卻為此再次大赦天下,並且在詔書中稱他為「第一子」。

  董鄂妃死後,順治帝曾親自撰寫洋洋灑灑幾千言的《端敬皇后行狀》。在順治帝對董鄂妃的描述中,他說得更多的是她的善解人意、賢達善良。對順治帝的衣食住行、生活小事,她無不留心、噓寒問暖,還和順治帝討論佛法經義、適度地規勸順治帝在處理朝政時不要急躁;對孝莊太后和第二位被「晾」在一邊的孝惠章皇后,她都曾經在她們生病的時候衣不解帶、幾天幾夜地侍奉;對比她地位低的嬪妃甚至奴僕,她也從不曾疾言厲色,而是處處為他們著想……

  可以想像,對朝政充滿煩惱、家庭充滿苦悶的順治帝來說,董鄂妃不僅僅是個紅顏知己、可意人兒,更類似於精神支柱。然而紅顏天妒,不但董鄂妃所生的兒子不滿百日就夭折了,兩年後,董鄂妃也在22歲的妙齡香消玉殞,給順治帝留下了無窮的哀思。而朝廷傳出順治帝駕崩的時間離董鄂妃去世僅四個多月,不由得使人相信,順治皇帝因為愛妃的去世而萬念俱灰、遁入空門。

  出家迷霧

  然而,有出家的動機,不等於有出家的事實。順治是否真的出家,還得用史實說話。

  關於吳偉業《清涼山贊佛詩》的問題。這首詩雖然是暗寫順治帝與董鄂妃之間生離死別的,但其中的一些句子所指尚不明確,不能成為順治出家五台山的證據。更何況,吳詩「房星竟未動,天降白玉棺」一句反而是順治未曾出家的一個佐證。房星,就是二十八宿中的房宿,「亦曰天駟,為天馬,主車駕」,「房星未動」,應該是指天子的車駕還沒有出發,而這兩句的大概意思就是,順治帝還來不及離宮出家,就死去了。

  關於康熙帝五台山尋父及御用之物的問題。康熙皇帝第一次巡幸五台山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也就是宮中傳出他父親去世後的第二十二年。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康熙皇帝巡幸五台山並不是為了去尋找父親的,否則何不早去,而要等到二十二年之後呢?至於五台山上的御用器物,很可能是康熙帝為了生活方便而從皇宮帶去的。

  而關於翁同龢日記裡記載的那首題板詩,其口氣的確酷肖順治帝,似出自順治本人的手筆。但該詩為何在順治皇帝已去世二百多年的清末才被發現,這一點大有疑問。

  董鄂妃去世後,順治帝痛不欲生,本來是決意要披緇山林的。順治十七年(1660年)十月,也就是董鄂妃去世一個多月後,順治帝在西苑萬善殿讓茆溪森禪師為他舉行了皈依佛門的淨發儀式。茲事體大,孝莊太后急忙派人將茆溪森的師傅玉林通琇召到京城,請求他規勸順治帝不要出家。玉林通琇能言善辯,卻勸不動順治帝。據說,最終玉林通琇想出一招殺手鑭,命人取來乾柴,要當眾燒死自己的弟子茆溪森,順治帝不忍,才不得不放棄出家的念頭,蓄髮還俗,也就是說,出家未遂。如前所述,順治帝最終沒能完成出家為僧的願望,正史中關於他賓天的記載是可信的。至於他的死因,根據一些比較可靠的私人記載,很可能是死於天花。

  順治帝病危時,禮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王熙奉命起草《遺詔》。王熙在《自撰年譜》中記述了被傳旨召入養心殿、聆聽完順治帝旨意後起草詔書、三次進呈三蒙欽定的全過程。其中提到順治十八年正月初六子夜,順治帝召王熙至養心殿,說:「朕患痘,勢將不起。爾可詳聽朕言,速撰詔書。」王熙「五內崩摧,淚不能止,奏對不成語」,強忍住悲痛草擬了一份《遺詔》,三次進覽,三蒙欽定,至初七日傍晚才最終定稿。當夜,順治帝就賓天了。

  西洋傳教士湯若望的傳記中也記載:「如同一切滿洲人一般,順治對於痘症有一種極大的恐懼,因為這在成人差不多也總是要傷命的……或許是因他對於這種病症的恐懼,而竟使他真正傳染上了這種病症……順治病倒三日之後,於一六六一年二月五日到六日之夜間崩駕。」(魏特《湯若望傳》)

  還有一條旁證。順治帝去世後,在考慮繼位者時,在湯若望的建議下,孝莊太后最終選定了玄燁,理由之一是玄燁已經出過天花。可見,順治帝因患天花而英年早逝,是如何震動著最高統治者的心扉,影響著他們的決策。

  順治帝最終沒有完成想要出家為僧的願望,而是不幸地死於天花惡疾。幸運的是,兩年後,繼位的康熙皇帝將順治帝與董鄂妃合葬在了孝陵(一起合葬的還有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對於順治帝這位多情天子來說,能同心愛的人「死而同穴」,大概也可以安息了。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