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育才小學前身曾為難民營:日偽致8年教育斷層
近日,正是小學生報名的季節,育才小學炙手可熱。可是有誰知道,這所百年老校的前身——慕究理學校——在抗日戰爭期間卻經受著這樣的一段屈辱和曲折,或許只有那古老的「凹」形磚木結構三層小樓和高大的枸骨樹知道,這裡曾先後成為難民營和日軍軍營。
昨天,記者在市檔案館找到了從台灣國史館複製回揚的民國檔案,其中關於私立慕究理小學戰時損失報告及相關文件,揭開了育才小學前身的悲慘遭遇和在日寇殘酷統治下艱難辦學的曲折過程。
戰後修復
僅工錢就要244袋麵粉
記者查到了時任該校校長姚爾玉向江都縣政府呈送的「報修申請書」。申請書中寫道:屬校在抗戰期間校具損失甚大,業於三十五年(1946年)三月十四日奉令造冊呈報在案。其中屬校第二小學曾損失高大中式房屋四間,致現在教捨頗感侷促,茲奉前因,理合將校具損失情形再行分別造冊呈請。
而當時江都縣長張濟能作為急件請求「善後救濟總署蘇寧分署」「核發使之興工」。
蘇寧分署甚為重視,特派錢宗麟前往江都縣「詳細勘估核擬實施計畫」。記者看到,維修計畫中總共預算有——材料錢:旺磚、瓦和石灰等1629萬元;木料1059萬元;工錢為1220工,每工以8000元計,合計976萬元,折合麵粉244袋。
揚州淪陷後
學校成了難民臨時收容所
1937年12月,揚州淪陷,日寇姦淫擄掠,無惡不作。慕究理學校利用其美國教會學校的特殊身份,為無家可歸或來不及逃難的揚州市民提供避難場所。揚州建築專家朱懋偉回憶:當時學校收容了上百的揚州難民,一片狼藉。他的母親和姐姐就曾在這個避難所躲避過,等到外面局勢稍微安定,才戰戰兢兢地回家探視。慕究理學校的這一善舉是對「仁愛」校訓最好的詮釋。
1938年7月,慕究理女子學校增設初中部,招收初中生;變只收女生為男女生兼收,結束了長達50年的女子學校的歷史,學校也因此改名為私立慕究理學校(一說校名為揚州浸會慕究理學校);再次改變學制,變為「六三三制」,即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計十二個班,一百多名學生。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美英對日宣戰,慕究理學校校舍被日軍佔據,不得不停辦。
1951年4月
學校才改名蘇北育才小學
抗戰勝利後,1946年,學校重新開學,總校名仍為揚州私立慕究理學校。中小學分開,小學部在原壽安寺巷的校區,名私立慕究理小學;中學部在其西邊,即原邗江縣委黨校校址,名私立慕究理中學。揚州城區的另一所教會學校——懿德小學復校,名私立慕究理第二小學。後這所學校又改回原名。
1949年1月,揚州解放。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揚州軍管會接管學校。
7月,私立慕究理中學併入區立揚州中學(即今揚州中學),不復存在。
同年秋,市政府批准私立慕究理小學繼續辦學,並發給印章。
1951年4月,學校改為公辦,定名為蘇北育才小學。
日偽統治期間
造成揚州文化教育8年斷層
廣陵區委黨史辦的韓承芝告訴記者,在戰後廢墟上,要重建食堂、教捨和禮堂是需要很大費用的,而這些全是被日軍破壞而造成。日軍侵佔揚州後,文化教育發生了嚴重倒退。日軍入侵後大肆燒殺,損毀了大量文物古跡,對許多學校進行侵佔、掠奪、毀壞。1937年12月底,日軍搶劫城中鎮中心國民小學(北柳巷小學)校產,破壞康山鎮國民小學、私立慕究理小學,造成巨大損失。
國民政府統治期間,維揚區境內無一所中學,小學也屈指可數,文化教育相當落後。日偽統治期間,僅有的幾所學校也大多停辦,大批學齡兒童被迫輟學,造成文化教育的8年斷層。高郵150多所中小學停辦,87297名學齡兒童失學,其造成損失無法用數字表述,據不完全統計,全市教育財產損失達2461萬元。 記者姜濤
新聞延伸
「慕究理中學」是現在育才小學的前身,1888年創辦,開始的名字叫「真理女學堂」。創辦初期只收女生。1906年慕究理病逝後,傳教士安德烈繼任校長,次年改為慕究理女學堂。民國後改為慕究理女子學校。民國七年(1918年)曾稱江都私立慕究理小學。上世紀20年代學制調整,初小四年,高小四年,中學四年,教師大多為美國女教徒。抗戰爆發次年,美籍教士伊斯坦任校長,學校改名為揚州浸會慕究理學校,開始招收男生,結束了長達50年的女子學校的歷史。之後,學制改為「六三三」制,即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計十二個班,一百多名學生。抗戰期間,校舍因被日軍佔據而停辦。抗戰勝利後重新開學,中小學分開,小學部在東(現育才東校區地址),名私立慕究理第一小學;中學部在西(原邗江縣委黨校校址),名私立慕究理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