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忽必烈兩次入侵日本詳細過程
節選自重慶出版社近期新書《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國》作者[美]莫裡斯•羅沙比(Morris Rossabi)
高麗人不喜歡日本人,但是他們並不熱衷在忽必烈控制日本的計畫中擔當中介的角色。自從1223年以來,高麗沿海地區就一直遭受著被稱為「倭寇」的日本海盜的襲擊和搶掠。日本海盜利用高麗遭受蒙古入侵而無暇防備的機會,大肆侵擾高麗的沿海地區,直至1263年。但是高麗王室認識到,日本海盜的行為並不是由日本政府或者日本軍事政權支持或認可的,因而沒有對日本宣戰。它僅僅派遣使者抗議日本海盜的襲擊。一旦日本海盜獲悉蒙古人已經征服了高麗,而朝鮮半島戰事已消除,他們便停止了襲擊。因此,高麗人並無特別的興趣幫助蒙古人與日本建立聯繫。
此時,忽必烈確實已被日本人的「傲慢」弄得茫然失措,心煩意亂。他決不允許他們一直這樣公然蔑視他,反抗他。他的雙重角色,無論是作為蒙古大汗還是作為中國皇帝,都不能容忍被一個小國如此羞辱。蒙古風俗要求適當招待外國使節,而中國傳統則要求所有國家接受中國皇帝為天下共主。這樣明晰的天命意味著,忽必烈不能繼續容忍他的使節在日本受到怠慢。然而,在決定動武之前,他再一次派遣使節到達日本。他選派的特使趙良弼(1217—1286)於1272年春出發,並於同年的10月在九州島東岸的今津町登陸。當他覲見日本天皇的要求被粗魯地拒絕後,他發出了最後通牒:日本天皇只有兩個月的時間對忽必烈的信函作出反應。日本天皇願意對蒙古作出一個平和的模稜兩可的回答,但幕府拒絕任何妥協。鐮倉的武士佔了上風,他們把中國特使驅逐出境。幕府的粗暴無禮被描述為「等同於宣戰」。趙良弼於1273年6月返回中國,向忽必烈報告了日本的風土民情,可能還包括防務情況。趙良弼描述了他在日本受到的羞辱,這深深地激怒了忽必烈。他不能再耽延,因為耽延只會使日本人更加肆無忌憚。在趙良弼返回前幾個月,蒙古人剛剛在襄陽取得了征宋戰役的重大勝利,因此忽必烈可以抽調一小部分軍隊前去征討日本。同時,他的對日戰役也是他征宋戰役的一個組成部分,因而也是必要的。日本人一直積極地與忽必烈的夙敵南宋開展貿易活動。擊敗日本人,他便能切斷兩個勁敵之間的聯繫,從而削弱南宋。
但大自然為日本人提供了更好的保護。就在同一天晚上,海面突然起了風暴。高麗水手馬上對蒙古將領說,他們必須回到船上,把船開往海上,直到風暴消退。否則,他們的船隻就會與岸邊的岩石相撞而沉沒,那樣,他們將失去唯一的撤退工具。蒙古人勉強同意了,並開始從博多撤退。一些日本人追擊並殺死了一些正在撤退的蒙古兵。然而,那天晚上蒙古兵遭受的大多數傷亡都發生在海上。狂風、巨浪和礁石把幾百艘船隻擊成了碎片。根據一些記載,蒙古軍有一萬三千人因此喪生。日本人因這場風暴而大難不死。蒙古人的遠征以徹底的失敗而告結束,殘餘的蒙古軍駛回了老家,向忽必烈報告了這次慘敗。
由於大汗正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征服南宋的戰役中,他無法騰出手來立即向日本人復仇。相反,1275年忽必烈又向日本派遣了一個使團,由杜世忠和何文著帶領,要求日本稱臣,以免再度興師入侵日本。日本當局正因為最近的軍事勝利而趾高氣揚,並相信他們的神拯救了他們,於是把不幸的使節處死,進一步加深了與中國王朝的嫌隙。對蒙古人來說,再沒有什麼比這種行徑更可恨的了。忽必烈決不能允許這樣一種暴行逃過懲罰。但是,直到好幾年後他才騰出手來再次興兵討伐日本。
1279年,當最後一位宋帝蹈海淹死以後,忽必烈終於騰出手來,把他的注意力放在征服日本上。而高麗人作為征日戰爭的重要依靠力量,也需要時間從1274年的那次遠征中恢復元氣。那次戰爭嚴重破壞了高麗經濟。蒙古人不僅強征了大批糧食,消耗了大量的當地居民的物資,而且徵召了大批成年高麗男性為這次遠征服役,只留下很少壯勞力耕田。因而,造成了糧食短缺現象,以至於忽必烈需要定期向高麗供應食物來紓困。即使到了13世紀80年代末,他仍在向高麗提供救濟糧。但是儘管存在這些問題,忽必烈仍決心要進攻日本,而這次行動是失敗的,其後果是災難性的。
1280年,忽必烈已經做好了再次發動侵日戰爭的準備。他開始徵兵,調集糧草。1279年,他最後一次派遣使節去勸說日本人改變態度。然而,北條時宗聲稱這批使者是由間諜組成的,因此把他們全部砍頭。為了報復,忽必烈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的遠征。在1280年早春以前,入侵方案已經全部佈置就緒。遠征軍的統帥構成也仔細地進行了平衡,包括一個蒙古人,一個漢人和一個高麗人。高麗人洪茶丘擔任這次戰役的海軍統帥,因為高麗國王堅持要由高麗人指揮海軍中的本國水手。忽必烈選擇不久前剛剛投降蒙古的南宋將領範文虎擔任遠征軍漢軍指揮,忻都為蒙古軍指揮。在當年年底之前,忽必烈已經指定了十萬大軍由範文虎和忻都指揮。他向他們發放了軍餉,提供了盔甲。高麗國王組織了一支一萬人的軍隊,並提供了一萬五千名水手,九百艘船隻以及糧食供應等。出於對高麗積極協助的感激,忽必烈特別指示他的軍隊,在穿越高麗國土開往海岸的途中,不得擾民。第二年,忽必烈又向他的軍隊補充了大量給養,包括軍餉、盔甲和弓箭等。不過,福建安撫沿海都置制使蒲壽庚提供了唯一一條不協調的記錄。他說,蒙古人要求他和他的百姓修造兩百隻船。而實際上,他們只建造了五十隻船。他聲稱,兩百隻船的建造任務遠遠超過了他們的承受能力。他對蒙古人不合理索求船隻的含蓄批評,只不過是眾多抱怨征日行動中的一個聲音罷了。
元軍統帥部組織了對日本海島兩翼夾擊的突襲。四萬名士兵從中國北部乘高麗船隻開往壹岐島,與從福建泉州開往那裡的十萬蒙古大軍會合。他們計畫從那裡出發,聯合攻擊日本其他地區。根據中國方面的報告,這次遠征一開始就有不祥之兆。這些預兆包括在海上看見了蛇,並聞到海水中發出的硫黃氣味。而事實也正是這樣,這次遠征計畫從一開始就出現了偏差。各個方面的將領顯然在互相爭論不休。從南部乘坐中國船隻出發的部隊延誤了戰機,因為他們龐大的隊伍要求進行更複雜的後勤準備工作。從北方先期到達的軍隊,在高麗統帥的指揮下,等待了一段時期,終於「對中國艦隊主力部隊的到來」絕望了,於是,他們於6月10日攻佔了壹歧島。兩個星期之後,他們向九州本島進發。他們在宗像附近登陸,此處在日本人辛辛苦苦修建的主要防禦工事的北邊不遠處。同時,南部的中國軍隊終於完成了他們的準備工作,並且在得知他們的盟軍已經登陸以後,決定在九州與他們會師。他們在九州南部登陸,打算向北進攻,與其他元軍會合。憑借如此強大的軍事機器,成功應該完全是唾手可得的。
然而這次遠征竟以悲慘的失敗而告終。在八月整整一個月期間,日本軍人成功阻止了由南、北兩路而來的蒙古軍隊,使他們無法突破日本人用牆垣構成的防線。元軍自身的缺陷也使得日本人的頑強抵抗更加有效。蒙古統帥和漢人統帥之間的緊張關係削弱了遠征軍的力量。占遠征軍絕大多數的漢人軍隊士氣低落,根本不願投入到這場艱苦的戰鬥中去。而且,他們在九州登陸以後,便發現自己處於危險境地,在受到敵人或自然災害的襲擊時無法有效保護自身免受傷害。他們駐紮在開闊地帶,沒有城堡、要塞或城鎮作為屏障。這些屏障一方面可以提供適當的保護,另一方面也可由此向敵人發動突襲。因而,他們很少主動進攻日本人。這兩支軍隊打了差不多兩個月,但雙方不分勝負。
對日本人來說,這次颱風絕不是一次意外事件。這是從神那裡刮來的保護日本的神風,因為他們的土地是受神保護的。這次蒙古人入侵的失敗使得自我膨脹的日本種族中心主義觀點一度甚囂塵上。對日本人來說,這次颱風說明,神決不會允許敵人征服和佔領他們的疆土。而對於蒙古人和忽必烈汗來說,這次失敗則是毀滅性的。忽必烈一生中還從未遭受過如此慘重的損失。
忽必烈並沒有汲取教訓。相反,他被這奇恥大辱激怒了,並頑固地堅持繼續進行第三次征服日本人的計畫。1283年,他下令商人在中國南方為再次遠征建造戰船。1285年,他招募女真人為這次戰役建造二百艘戰艦。同年晚些時候,忽必烈要求高麗人為這次進攻提供大量大米。但是,當他剛剛開始索要補給品和戰船的時候便遇到了反對。1283年,中國南方的商人抗議為這次遠征必須建造五百艘戰船的沉重負擔。1285年和1286年初,忽必烈收到了他的幕僚的幾個報告,都是勸阻他再次進攻日本的。1286年,面對巨大的反對聲浪,他表示讓步,因此,計畫中的這次戰役被迫中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