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北反擊戰的意義:打通滇緬公路獲取外援物資
緬北滇西戰役是為抗日戰爭的大型戰役之一,發生於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0月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3月,是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在美、英盟軍的協同下,在緬甸北部和雲南省西部對日軍緬甸方面軍的發動的一次進攻性戰役。國軍以傷亡6.7萬的代價打死打傷日軍2.5萬。打通了中印公路。
1943年10月,為配合中國戰場及太平洋地區的戰爭形勢,重新打開中印交通線,中國駐印軍總指揮史迪威將軍制定了一個反攻緬北的作戰計畫,代號為「人猿泰山」。計畫從印緬邊境小鎮利多出發,跨過印緬邊境,首先佔領新平洋等塔奈河以東地區,建立進攻出發陣地和後勤供應基地;而後翻越野人山,以強大的火力和包抄迂迴戰術,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奪占緬北要地密支那,最終連通雲南境內的滇緬公路。
緬北反擊戰勝利之後,緬甸戰場的主動權從此轉入盟軍手中。對中國來說,意味著兩條被阻斷的運輸線——中印公路同滇緬公路的連通指日可待,危險的「駝峰航線」從此載入史冊,空軍可以從東南部更安全、更便捷的航線飛往昆明和重慶;中國西南戰略形勢根本改觀,抗日大後方真正有了穩定感;而日軍對緬甸的佔領已屈指可數,其在亞洲大陸的全面進攻,也從此演變成節節防禦,最後徹底崩潰。 此次會戰,給日軍王牌第18師團等部以毀滅性打擊,殲滅日軍2萬多人,中國遠征軍一雪兩年前兵敗緬甸的恥辱。廖耀湘在勝利後,立即至電蔣介石,興奮地談到「此次敵重武器及軍用車輛遺失之巨,人員死傷疾病轉於溝壑者之眾,狼狽潰散慘狀,有甚於兩年前國軍野人山之轉進。追昔睹今,因此痛雪前恥,官兵大奮。」
抗日戰爭時期,緬甸戰場是中國和太平洋兩大抗日主戰場的戰略結合地帶,又是東南亞地區戰場的主要作戰地區。中國軍隊曾兩次進入緬甸,展開對日作戰。不僅有力地支援了盟軍在中、印、緬戰場的對日作戰,打通了中國西南國際運輸線,提高了中國正面戰場的正能量,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潰,而且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大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