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時:「飛將軍」李廣為何難以封侯
右北平郡在今天遼寧西部,漢代這裡也是一個邊境重鎮。
與飽受匈奴蹂躪的其他邊郡相比,這裡幾年來似乎安寧太平。
匈奴沒有攻打右北平,不是因為這個地方窮得沒有擄掠的價值,而是因為有所忌憚。
匈奴所忌憚的,是他們稱之為「飛將軍」的右北平太守
——李廣。
李廣成名還要遠溯到景帝時代,當時李廣還在上郡這個地方任職,有一名中央的特派員(皇帝派來的宦官)帶著幾十名騎兵在郊區打獵,正在得意馳騁的時候,遇見了三個匈奴人。
特派員尋思:
「咱有幾十個,人家才三個,不相信弄不過他!」
特派員的想法符合常理,但問題是他遇見的可不是一般人。
這是三個匈奴的射鵰手。
什麼是「射鵰手」?
大家應該看過《射鵰英雄傳》,郭靖就可以說是一個蒙古的射鵰手。
「郭靖接過弓箭,右膝跪地,左手穩穩托住鐵弓,更無絲毫顫動,右手運勁,將一張二百來斤的硬弓拉了開來。……眼見兩頭黑雕比翼從左首飛過,左臂微挪,瞄準了黑雕項頸,右手五指鬆開,正是:弓彎有若滿月,箭去恰如流星。黑雕待要閃避,箭桿已從頸對穿而過。這一箭勁力未衰,接著又射進了第二頭黑雕腹內,一箭貫著雙雕,自空急墮。眾人齊聲喝彩。」
這是對郭靖射鵰的描寫,再看看郭靖射鵰後鐵木真的反應。
「郭靖依言捧起雙雕,奔到鐵木真馬前,一膝半跪,高舉過頂。鐵木真生平最愛的是良將勇士,見郭靖一箭力貫雙雕,心中甚喜。要知北國大雕非比尋常,雙翅展開來足有一丈多長,羽毛堅硬如鐵,撲擊而下,能把整頭小馬大羊攫到空中,端的厲害之極,連虎豹遇到大雕時也要迅速躲避。一箭雙鵰,殊屬難能。鐵木真命親兵收起雙雕,笑道:好孩子,你的箭法好得很啊!郭靖不掩哲別之功,道:是哲別師父教我的。鐵木真笑道:師父是哲別,徒弟也是哲別。在蒙古語中,哲別是神箭手之意。」
金大俠寫的雖然不是歷史,但為了寫郭靖在蒙古的生活,對於遊牧民族崇拜「射鵰手」的心理,琢磨的還是比較透徹的。
回到我們所述的漢朝,三個匈奴的射鵰手回身放箭,一會便將特派員的隨從幾乎全部射殺,連特派員也受了傷,只是在部下的以死掩護下才逃回到李廣那裡,得以向李廣哭訴。
李廣知道他們遇到的是匈奴的射鵰手,立刻帶一百名騎兵追趕。
三個射鵰手沒有馬,徒步前行,很快被李廣追上。
李廣當然不想群毆取勝,他親自挑戰三個射鵰手。
囂張的射鵰手遇見漢朝第一神射手當然沒轍,當場被李廣射死兩個,活捉一個。
但事情還沒有結束,幾千名匈奴騎兵正向李廣撲來。
李廣的部下見對方人多,都想溜之大吉。
李廣不慌不忙,慢慢將俘虜來的射鵰手打包,放在馬上,然後下令:
「前進!」
部下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以區區百人衝擊幾千名匈奴騎兵,這不是送死嗎?
不過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況且大家都信任李廣必有奇謀,所以這101人就慢慢地向前進發。
匈奴人一看漢軍不過百人,反而狐疑起來。
「南蠻一貫詭計多端,這必是誘敵之兵,我們不要上當,看看再說!」
李廣這101人到了離匈奴陣地還有大約二里的地方,更讓匈奴人驚訝的是漢軍騎兵全部下馬,甚至解下了馬鞍,坐著聊起天來。
匈奴人想:
「奶奶的,果然是誘敵之計,我們匈奴人也不是傻子!」
這時,有一名騎白馬的匈奴將領出了隊列,也許是為了對他的部下訓話,也許是想看看李廣究竟打什麼主意。
李廣立即上馬,射死了這個倒霉蛋,然後又回到自己的騎兵隊裡,解下馬鞍,讓士兵們都放開馬,隨便躺臥。
吃了虧的匈奴人更加不敢前進了,僵持到半夜,匈奴人越想越怕,主動撤離。
而李廣呢,直到第二天早晨,才回到大營。
這不是一次戰役,準確的說是一次突發性的邊境衝突。但這次衝突給漢匈以如下深刻印象:
1、李廣射術驚人,連以騎射為天生才能的遊牧人都自歎弗如。
2、李廣有急智,臨陣不懼,處置得當。
由此引發兩個結果:
1、匈奴對李廣又敬重又害怕。
2、漢朝高層意識到李廣是個人才。
在衛、霍崛起之前,李廣可以說是漢朝對付匈奴的第一法寶。幾乎是哪裡有匈奴,就把李廣派到哪裡,而匈奴一旦弄清楚對手是李廣,便敬禮、離開。
因此,當李廣擔任右北平太守期間,匈奴很少侵擾此地,右北平百姓過上了難得的太平日子。
但是李廣在隨後的漢匈大戰中,卻始終沒有像樣的成績,在雁門那次戰役中還全軍覆沒,自己也做了俘虜,幸虧匈奴人對他久已仰慕,沒有殺他,結果被李廣憑借個人武藝逃脫。在以後的幾次大戰中,李廣也往往是功過相抵,沒有封賞。
不用說後起之秀衛、霍,即便是李廣的堂弟李蔡,無論才能、名氣都不如李廣。卻因為跟隨衛青攻打匈奴右賢王有功,達到斬殺敵人首級的規定,被封為侯,後來做到丞相。
連後人辛棄疾也看不慣,寫詩說:「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李蔡為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
作為軍界元老、一代名將的李廣,看著娃娃們一個個獲勝封侯,心中當然鬱悶、不甘心卻又無奈,據說他還曾就這件事向一個星象學術士請教。
星象學術士哪知道這事,看了半天星星也沒頭緒,只好啟發李廣說:「將軍自己回想一下,有沒有做過什麼值得悔恨的事?」
李廣想了想,還真有!
「我在隴西任職的時候,有一次殺了八百多已經棄械投降的羌人,直到今天,我還在悔恨這件事。」
星象學術士一拍大腿,總算可以糊弄過去了。
「殺降不祥啊,這就是將軍不能封侯的原因!」
這當然不是李廣難以封侯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司馬路認為,恐怕有以下幾點:
1、李廣雖然武藝高強,遇事有急智,卻缺少統帥大部隊和指揮大規模會戰的能力。這從他的帶兵風格可以看出來。沒有嚴格的隊列和陣形,也不安排打更巡邏,以至於屢次遇險。
2、李廣擅長防守而短於進攻。這從他的戰績可以看出來。在文、景時代和武帝初期的防禦性階段,李廣頗有建樹。而到了戰略大反攻的時候,李廣反而不行了。
3、李廣的個人品行高潔,為官場所排擠。司馬遷是這樣評價李廣的:
「我所看到的李將軍,不善言辭,老實厚道像個鄉下人,可在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論認識他的還是不認識他的,都為他盡情哀痛。」
不善言辭,在官場上就是不會吹拍,不會拍,意味著上司不會喜歡你;不會吹,意味著你不會誇大戰果;品行高潔,意味著你不會佔他人之功為己有;愛兵如子,意味著你不會拿部下當炮灰。
4、漢朝的封賞制度有問題。殺死敵人、斬下頭顱,有功,累積到一定數量,就可以封侯。防守邊關,使百姓安居樂業,卻沒有功勞,不能封侯,這是什麼邏輯!
(而事實上,在漢朝,沒有任何政績、軍功,只是憑借裙帶關係而上位封侯的多的是!)
公元前119年,漢朝大舉出兵討伐匈奴,年事已高的李廣認為這是最後的立功機會,劉徹勉強答應,任命他為前將軍。
這次其實李廣真的不該請戰,不是因為年老,而是因為內中有不可明說的貓膩。
當時大將軍衛青的好朋友公孫敖剛剛丟掉了侯爵,衛青的意思,想讓公孫敖立功,恢復地位,沒想到被李廣橫插了一腳。
於是衛青改變計畫,讓李廣迂迴繞遠,從水草缺少的東路進攻。
李廣心裡明白衛青的用意,他懇請說:
「我從年青的時候開始就和匈奴作戰,直到現在才有機會和匈奴單于決一死戰,況且我的職務是前將軍,不應該走東路,請您收回成命。」
衛青冷冷地回答:
「這是軍令,老將軍難道要違抗命令!」
李廣懇求了很久,衛青始終不為所動。
最後,老將李廣氣憤地不告辭而別!
李廣到了軍中,發現連嚮導都沒有配備。
結果當然是迷失道路,無功而返。
事後,衛青派秘書長到李廣軍中問:
「為什麼沒有及時趕到指定位置?」
李廣知道他這是存心為難,拒不回答。
衛青的秘書長見李廣拒絕回答,就急不可耐地責令李廣的部屬前去受審對質。
李廣發怒說:「他們有什麼罪,是李某自己迷失道路,李某這就去大將軍那裡領罪!」
但李廣是何等剛烈之人,豈能受此等侮辱,打發走了衛青的秘書長,他對部下說:
「我李廣從少年起與匈奴作戰,大大小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隨大將軍出征同單于決戰,可是大將軍偏偏調我走迂迴繞遠的路線,結果迷失道路,這是天意啊!我已六十多歲了,難道還要受那些刀筆吏的侮辱!」
於是李廣拔刀自刎。
李廣去世的消息傳到軍中,無論軍官還是普通士兵都忍不住痛哭。
李廣去世的消息傳到民間,百姓不論認識的不認識的,(不認識的也聽說過李廣的事跡)也不論老的少的,都為李廣的死落淚。
司馬路說,李廣一生為保衛漢朝邊境和匈奴人作戰,匈奴人害怕他卻又敬重他,李廣最後不是死在匈奴人手裡,而是死於自己人的排擠。岳飛為收復宋朝失地和金人作戰,金人害怕他卻又敬重他,岳飛最後不是死在金人手裡,而是死於自己人的莫須有。袁崇煥為保衛明朝江山和滿清作戰,滿清人害怕他卻又敬重他,袁崇煥最後也不是死在金人手裡,而是死於本國皇帝的猜忌。直到今天還有人假借各種名目詆毀這三位英雄,就如同當年中傷這三位英雄的那些人一樣。人心,何堪如此!
借高適《燕歌行並序》,結束本篇。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樅金伐鼓下榆關,旌旗逶迤碣石間。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筋應啼別離後。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邊風飄飄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