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衛國戰爭初期一敗再敗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自從德國對蘇聯發動突襲,蘇德戰爭爆發以來!僅僅一個月的時間,蘇聯就損失數千架飛機,兩萬多輛坦克,有三百多萬蘇聯軍人被俘,有一百多個師被德軍打殘或殲滅!德軍深入蘇聯境內達1000多公里。蘇聯大塊的國土被德國人佔領,有當時蘇聯全國人口40%之多的蘇聯百姓,生活在淪陷區,被迫接受著德國人的殘酷統治。
為什麼蘇聯這樣一個龐大對手,並擁有大批裝備精良的軍隊,和先進國防工業做支撐的國家,僅僅在一個多月的時間,就連連失敗,被德國人打的損失慘重,難以招架呢?
我認為蘇聯衛國戰爭初期之所以一敗再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蘇聯以斯大林為首的高層統帥部,在判斷德軍的戰略意圖上,完全失誤,甚至一點都不挨邊!雖然斯大林也考慮到蘇德戰爭是不可避免的,也做了一些戰前準備,但並沒有充分認識,深入理解德國侵略的總方針。
從《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以後,與其說斯大林比較看重這一條約,到不如說他寄希望於此條約。他採取忍讓的態度,很怕因為一點點的小事,給德國人發動戰爭以口實!這一點就如同中國的蔣介石一樣,明知在那個時候中日戰爭不可避免,但又寄希望於國聯調停。
甚至到了蘇德戰爭以前,斯大林還是緊緊抱希望於《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從這一點看,毋庸置疑,在戰爭爆發之前,斯大林主觀上採取的還是消極防禦的態度。
蘇聯的作戰軍隊,直到這場大戰爆發前的三個小時,才收到德國即將進攻蘇聯的消息,於是軍、師、旅、團各級倉促傳達、各級緊張指揮、各級忙碌的進行戰時調整和準備,可還沒等蘇聯軍隊反應過來,德軍就迅猛的壓了上來,戰爭爆發了,蘇聯完全是倉促應戰,豈有不敗之理?
再有就是,斯大林和蘇聯軍事高層,將德軍的主攻方向完全搞錯了,這也是初期失敗的原因之一。
我們知道發動一場侵略戰爭,無外乎是想侵吞它國的經濟、能源,用這些轉化為實際能量在支撐戰爭的進行,獲取更大得戰爭回報!
斯大林的想法也是如此,他認為,德軍主攻的方向應該是西南,那裡有頓巴斯的煤、還有高加索、烏克蘭的石油和糧食。所以斯大林佈置了主要的兵力,在西南方向進行防禦。可事實上恰恰相反,狂人希特勒,之所以稱為狂人,就是因為他不按正常的理性思維出牌,他選擇的主攻方向在中央,其作戰意圖就是用閃電戰的特點,一路長驅直入,直逼莫斯科,採取速戰速決的作戰思想!
這一作戰意圖,直到蘇德戰爭爆發的那一天,斯大林還固執的認為中路攻擊,屬於佯攻,在中路起到牽制吸引蘇聯軍隊的目的,主攻方向還在西南!直到戰爭爆發一個星期以後,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已經抵近第聶伯河的時候,斯大林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希特勒這個瘋子真實的作戰意圖。這個時候蘇聯慌亂中調整軍事部署已經很被動了!前方交戰的蘇聯軍隊,已經與德軍接觸上了,其反應能力大大減弱!
在蘇德戰爭初期蘇聯之所以付出慘重代價的另一點原因就是,經濟方面的原因。
在戰爭爆發兩年以前,蘇聯就已經做出了把蘇聯西部的工業企業,向東遷移的決定。因為那個時候蘇聯的主要軍事經濟、工業生產力,都在西部地區。工業是一個國家的脊樑,沒有裝備工業,軍隊裝備就得不到保證!國家就沒有硬實力!這樣一個道理,似乎蘇聯並沒有十分看重,直到蘇德戰爭爆發之時,蘇聯全國20%軍事工業仍然在西部地區沒有東遷,當然這些後來不是被德國軍隊摧毀,就是被德國軍隊加以利用。
還有就是,因為斯大林主觀判斷失誤的原因,蘇聯在戰爭爆發的時候,國民經濟沒有轉入戰時需要。
戰爭突然爆發,隨著工業企業的減少,能源的減少!工業生產力就被大大的削弱了!所以戰爭一天天的進行,一天天的消耗,伴隨而來的不是增加編製,增加武器彈藥,反而是在逐漸減少彈藥的補給量,部隊由於裝備帶來的限制,不但沒有擴編,反而進行了縮編。
蘇聯各軍、各師汽車、坦克、飛機的配給,也都大大減少,以當時的蘇聯步兵師為例,戰前全師一次炮火齊射,所需的彈藥是1400公斤,戰爭爆發以後,由於沒有那麼多炮彈補給,調整為一次炮火齊射,所需彈藥為350公斤。這樣不難看出,每個師的炮火能力,比戰前減弱了三倍。
戰爭爆發一個月後,蘇聯就明顯的感覺裝備工業已經難以為繼,由於汽車、坦克、裝甲車,生產量的減少,蘇聯被迫在全國範圍內撤銷機械化軍,以騎兵代替快速反應部隊,擔負遠距離快速奇襲的作戰任務。
最後一點,就是由於蘇聯內部原因,所帶來的軍事領導指揮上的缺陷。
戰爭爆發的兩年以前,全軍大批大批參加過實戰的優秀軍事幹部被否決,反之提拔上來的軍官,不論是其軍事理論,還是實際作戰經驗,都不比之前的軍官!
所以這些荒唐的做法,給之後蘇德戰爭中,尤其是戰爭初期,蘇聯軍隊的戰時指揮,和平時的軍隊建設上造成了極大的損失。無異於自毀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