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宜會戰背後的起因:日本面臨了嚴重的資源短缺 | 陽光歷史

 

A-A+

棗宜會戰背後的起因:日本面臨了嚴重的資源短缺

2017年08月31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82 次

  1940年,抗戰進入第4個年頭,也是最艱苦的相持階段。在4月到6月,在第五戰區的湖北境內,爆發了武漢會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棗宜會戰。隨棗會戰之前的歷次戰役,雖然戰術上大多以國軍失敗告終,但戰略上,國軍基本都實現了目的。這也是打了4年,國軍仍然保有400多萬部隊,屹立不倒的原因。但此次棗宜會戰,卻是一場戰術和戰略上的敗仗。自然,此戰並不算完敗,但至少日軍達到了百分之五十到六十的戰前目的,第五戰區損失不輕,還丟掉了重鎮宜昌,至於集團軍司令張自忠將軍的殉國也就更別說了。

  日本侵略者的窘迫

  戰爭進入第四年,日本雖然佔領了中國華北,華中,華南的很多省份,卻仍然面對國軍400多萬部隊和很適合防禦的眾多省份。此時的日軍和日本國內已經筋疲力盡!

  由於戰爭長期不能結束,日軍被迫多次擴大了軍隊的規模。

  到了1940年,日軍已經將未來師團總數定為90個,並且在1939年新編組了11個師團和14個維持治安的獨立混成旅團。

  這麼多部隊中,除了24師團調入關東軍,其餘部隊全部加入關內中國戰場。

  獨立混成旅團大體用在日戰區對付國軍敵後部隊和遊擊隊,而這11個師團則基本補充到一線作戰部隊。

  於此同時,日軍將在中國戰場作戰多年,比較疲憊的5個甲種師團調回國內休整,包括第9,第10,第14,第16,第20師團。甲種師團戰鬥力雖然強悍,但日軍認為下面的持久戰基本都在中國地形最惡劣的地區,摩托化機械化程度較高的甲種師團反而無法發揮威力,還是不用的好。

  另外,日軍將戰爭中臨時組建,戰鬥力差,人員素質也不行,對戰爭幫助不大的4個特設師團解散,包括「大名鼎鼎」的第109師團,另外還有101師團,108師團,114師團。為什麼呢?因為這些師團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留下來沒有意義。

  這樣一來,在1940年初,日軍在中國關內一共有25個師團又20個旅團,加上海軍和空軍,作戰兵力高達90萬人。

  而在東北的關東軍有9個師團,這樣一來,在中國境內日軍已經遠遠超過100萬人。

  另外,日軍在朝鮮的有2個師團,在日本國內,僅有5個師團,其中近衛師團的一個旅團還趕赴廣西參戰崑崙關戰役去了。

  由於持久戰和大量擴軍,日軍的軍費激增,僅僅在1939年軍費高達22億日元,平均每個日本人要承擔20多日元。而當時日本女工一年薪水不過200多日元,這相當於日本女工一個月的薪水。

  這樣巨大的軍費,是日本無法長期承受的。

  日本是列強中的後起之秀,雖然軍事較為強大,但國力還大大遜於英法蘇美德等老牌列強。

  尤其日本國民生活,和這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幾乎無法相比。在美國開始普及家庭汽車的時候,日本家庭還在為每個月多吃一頓肉而高興。

  後來的山本五十六大將在美國擔任武官的時候,親眼看見生產肉牛罐頭的流水線,只需要半個小時就可以完成殺牛到出罐頭的全過程。山本驚歎的說:非到萬不得已,我們絕對不能和美國這樣的國家對抗。

  在1939年,由於戰爭的影響,日本的經濟開始出現嚴重問題。

  1939年,由於年輕大量參軍,進入兵工廠,以及乾旱,日本國內出現了大面積的農產品歉收。而日本新扶持的中國偽政權控制區,由於戰爭的影響,更是出現大面積的饑荒。

  內外交困,日本無奈,只得拆動向補西牆,從殖民地朝鮮將1000萬擔大米運回國內。

  對於中國的饑荒,日軍本來根本不想管,死再多的中國人也不管他們的事情。但華北偽政權領袖王克敏聲淚俱下的要求日本主子救命,不然政權就要垮台。日本人為了扶持王克敏偽政權花費了巨大的財力物力,總不能看著他垮了。最終,日本方面又出資從美國購買26萬噸麵粉到華北。

  代價是,花費了寶貴的外匯儲備巨款,更讓殖民地的朝鮮人被迫吃粗糧。

  連糧食都出了問題,其他就更別說了。

  日本是個資源貧乏的小國,幾年戰爭瞬間導致物資的嚴重匱乏。日本只得對物資實行配給和禁售,這在民間造成很大恐慌。

  一些本來軍民兩用的商品,比如罐頭,早已經從市面上消失了。

  農業如此,工業也好不到哪裡去!

  由於國內工業能力有限,加上倉促轉型,雖然日本國內進了最大努力,1939年軍工生產僅僅完成了計畫的百分之八十,存在大量的武器彈藥缺口。

  對此,日本軍方極為不滿,日本陸軍大臣為此還出言不遜。但主管工業生產的日本官員卻氣憤的說:這已經是愛國工人們發揮了最大努力的成果。您如果對這個結果不滿意,可以親自去工廠視察,如果發現哪裡有消極怠工的現象,我立即切腹向天皇謝罪!

  一些無法通過配給保證的物資,只得向列強購買。為此,日本已經花費了近400噸儲備黃金,這導致日本金融業瞬間出現極大的風險。

  國內形勢如此,國際形勢也很緊張。

  1939年,隨著歐洲戰爭一觸即發,日本在中國試圖染指列強租界,並且一度封鎖了天津的英租界。

  顯然,日本想要控制中國甚至東南亞的目的越來越明顯,這點就是瞎子都看得見,美國人自然也不是傻蛋。

  美國對於日本的態度,開始逐步轉為強硬。

  7月28日,美國國務院正式通告日本,廢除1911年兩國簽訂的「美日通商條約」(1940年1月26日到期)。廢除「美日通商條約」對日本是一個相當沉重的打擊,因當時從美國進口量占日本在1939年總進口量的40.7%,日本的大宗戰略物資,包括部分軍火物資,是從美國進口。

  除此以外,由於1939年9月歐洲爆發,軸心國的德國義大利已經陷入世界大戰,作為軸心國一份子的日本明白,日軍參戰也就是時間問題。

  當時,日軍無非就是北上和南下。只是在中國大陸地區已經投入100多萬大軍,國內僅有5個師團,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短期內集中足夠的力量作戰。

  為此,日本軍界有識之士,開始考慮從中國戰場撤軍。他們計畫在1939年底,將關內日軍減少到70萬人,1940年再減少到50萬人,1941年減少到40萬人。這樣抽調出近60萬大軍,加上國內新編組的幾十萬部隊,無論北上南下都是綽綽有餘的。

  日軍軍界多少有幾個有頭腦的智囊,並不都是些瘋子。他們認為日本帝國的命運決定在和美蘇決戰的結果,至於是否征服中國,意義並不大。

  因為如果佔領中國,最終被美蘇擊敗,中國還是保不住。

  但如果擊潰了美蘇,哪怕現在沒有佔領中國,假以時日,至少也能控制中國大部分地區。最慘最慘也能保住滿洲,台灣和偽內蒙古政權。

  所以,在這些人看來,從中國撤軍也是必須的。

  遺憾的是,這個日本軍方的想法,遭到中國派遣軍的實際領兵大將的強烈抵制。

  所謂當局者迷,一旦陷入戰爭,想保持冷靜頭腦就很難了。

  這些野心派軍人,包括曾經以理智著稱的岡村寧次,早已經被戰爭沖昏了頭腦。

  他們認為,國軍經過4年戰鬥,雖然傷亡不輕,卻仍然保持相當的戰鬥力。日軍現有兵力,只能保證稍強於國軍,只有一定的優勢,卻沒有壓倒性的優勢,理應繼續大量增兵才是。

  如果此時日軍反而減少兵力,無異於將戰場主動權讓給國軍。

  以日軍區區40萬兵力,如何能夠和400萬國軍對抗。日軍如果真的撤軍到40萬,肯定會遭受毀滅性失敗,最終羞辱性的敗退出中國。

  所以,包括11軍司令岡村寧次,中國派遣軍總司令西尾壽造,總參謀長板垣征四郎在內的幾個高級將領,全部認為不能撤軍,反而要繼續增加兵力。

  岡村甚至在1939年12月10日分析情況時寫道:……長期持久的戰爭,對日本帝國來說,有百害而無一利,小規模作戰,誘降活動,解決不了中國問題,只有大規模的進攻, 才有解決中國問題的希望。

  由於這些藩王們的抵制,最終撤軍計畫不了了之。

  這些傢伙好不容易爭取到不撤軍計畫,甚至還得到了新的兵力,他們要做的自然是繼續發動進攻,妄圖一戰結束侵華戰爭,迫使蔣介石投降。

  加上此時1939年9月,德軍在三周之內閃電擊潰百萬波蘭大軍,更鼓舞了日軍的士氣。他們也希望倣傚德軍一樣,來一次大規模的閃電戰,給國軍以重創。

  而作為侵華日軍中戰鬥力最強,兵力最多的11軍,自然成為主攻的力量。

  由此,棗宜會戰就這樣爆發了。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