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貴三箭定天山是怎麼回事?薛仁貴的故事 | 陽光歷史

 

A-A+

薛仁貴三箭定天山是怎麼回事?薛仁貴的故事

2016年12月05日 風雲人物 暫無評論 閱讀 474 次

  「三箭定天山」出自《新唐書.薛仁貴傳》:「詔副鄭仁泰為鐵勒道行軍總管,時九姓眾十餘萬,令驍騎數十來挑戰,仁貴發三矢﹑輒殺三人,於是虜氣懾,皆降……軍中歌曰:"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後以「三箭定天山」謂大將武藝高強,聲威服人。

  唐高宗龍朔元年(661年),天山腳下。朔風獵獵,大唐鐵騎,不動如山。對面,鐵勒九姓的十萬大軍,旌旗如雲,刀槍如林,人喊馬嘶,一望無垠。眼看就是一場血雨腥風的惡戰。

  此天山並非今天的新疆天山,而是今蒙古的杭愛山。在唐代,它又被稱為烏德犍山、郁督軍山等,是漠北草原民族心目中的神聖所在。

  這裡曾經是整個草原的中心,無比強大的東突厥汗國的牙帳就在這裡。雖然東突厥在貞觀四年(630年)被唐滅亡,但在天山仍然有著強大的號召力。此後很長一段時期,繼突厥而起的鐵勒各部總是在天山建立牙帳,以領袖草原各族。廣闊肥沃而空虛的漠南草原,對於漠北各族而言,無疑是塊巨大的肥肉。難以遏制其覬覦之心的回紇終於聯合了同羅、僕固,開始犯邊。不過強勢的大唐,毫不猶豫地要把任何不良苗頭都扼殺在搖籃裡。於是,雙方再次在天山腳下對峙。


  旌旗開處,鐵勒軍中跑出數十騎在陣前衝著唐軍耀武揚威,這是挑戰,也就是所謂「鬥將」。鬥將,就是交戰雙方各選猛將先進行一次單打獨鬥,用以激勵士氣,就如《三國演義》裡關羽溫酒斬華雄、張飛與馬超挑燈夜戰。歷史上,雖然鬥將並非戰爭勝負之關鍵,不過鬥將之風卻不少,《史記.項羽本紀》就曾記述,漢王劉邦與項羽交戰,項羽要求與劉邦單挑,劉邦不幹,於是項羽命勇士出陣挑戰,卻被漢將樓煩一箭射殺。

  這一幕,在此刻再度上演。只見唐軍中躍出一員將領,左手彎弓,右手搭箭,弓似霹靂,箭如流星,「嗖、嗖、嗖」三聲響過,三名剛才還在耀武揚威的軍將剎那間都一頭栽倒在地氣絕而亡。剛才還在嘶吼的鐵勒軍,就像一下子被扼住了喉嚨,死一般寂靜。呆立半晌之後,數十個悍將跳下馬來,打出白旗。

  這時候的唐軍,達到了一個新的頂點、新的輝煌。軍中歌之曰:「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

  薛仁貴三箭定天山

  龍朔元年(661),鐵勒進犯唐邊,薛仁貴為鐵勒道行軍副大總管,出發前唐高宗宴請將士,席間唐高宗對薛仁貴說;「古善射有穿七札者,卿試以五甲射焉。」薛仁貴應命,置甲取弓箭射去,只聽弓弦響過,箭已穿五甲而過。唐高宗大吃一驚,又不好意思,當即命人取更加堅固的鎧甲賞賜薛仁貴。

  龍朔二年(662) ,回紇鐵勒九姓突厥(九個部落聯盟)得知唐軍將至,便聚兵10餘萬人,憑借天山(今蒙古杭愛山)有利地形,阻擊唐軍。當年三月初一,唐軍與鐵勒交戰於天山,鐵勒派幾十員大將前來挑戰,薛仁貴應聲出戰,獨挑幾十人,連發三箭,敵人3員將領綴馬而亡,敵大軍見之,立即混亂。

  薛仁貴指揮大軍趁勢掩殺,遂不時,敵人大軍投降.因為鐵勒騷擾唐邊境達數十年之久,薛仁貴命令將投降兵就地活埋,以除後患,蒙古杭愛山現在還有坑殺遺跡。但是作為一名大將軍應該沒有權利坑殺這麼多的人,這是和唐朝的民族政策相背離的,所以這應該是朝廷的指令。

  之後繼續北進,將鐵勒九部的首領偽葉護三兄弟生擒(第二次生擒政權君主了),從此回紇九姓突厥衰落。當時世間流傳歌謠「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想想這仗打的多漂亮啊,戰爭本來是艱苦,殘忍的事情,士兵能唱著歌回家,表達了軍民將士們的喜悅之情。

  這次戰役,仁貴雖然立了大功,但主將鄭仁泰犯了錯誤,導致了這次戰爭不完美,鐵勒的思結、多覽葛等部落本來要投降。鄭仁泰不結納,反而出兵捕獲了對方的家屬,賞賜給部下,這些部落只好逃亡。鄭仁泰派兵追趕,不但沒有找到敵軍,還因為缺乏糧草,損失了許多兵員,薛仁貴自己也娶了一個妾。一回到朝廷,部隊的許多將領都遭到朝臣的彈劾,唐高宗以功抵過,未加追究。

  天山之戰本來可以一舉消滅鐵勒,開拓唐朝北方邊疆,從而遏制東突厥勢力的發展,但由於主將鄭仁泰的嚴重政治性錯誤使得此戰前功盡棄。但薛仁貴三箭定天山使得對唐邊境威脅達數十年的鐵勒族在不到一個月就馬上衰敗,可以說是古代將軍唯一一位。接著就是薛仁貴自己指揮才能大發揮的舞台了,高句麗滅國之戰。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