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泰定帝如何繼位的? 天上掉來一頂大皇冠
元代泰定帝繼位之謎:至治三年(1323年)七月,元英宗在上都,接連數日心緒不寧,夜裡失眠,困擾之下,便準備下詔讓番僧做佛事來消弭「心魔」。拜住上言,表稱國用不足,不應該再浪費金錢廣做佛事。元英宗「從之」。但是,鐵木迭兒的餘黨鐵失等人心裡不踏實,與幾個西藏密宗大和尚勾結,讓他們進言說國家將有大災,一定要在全國範圍內大興佛事,同時還要大赦,這樣才能消災免禍。當時,拜住正在元英宗身邊,聽畢這些人胡言後,他怒斥番僧道:「爾輩不過貪圖金帛之利罷了,怎敢妄言大赦之事,難道想庇護賊徒嗎?」
鐵失等人聞知此事,深恐鐵木迭兒一案牽連的人越來越多,最終自身難免,便決定先下手為強。
在鐵失率領下,知樞密院事也先鐵木兒、大司農先禿兒、前平章政事赤斤鐵木兒、鐵木迭兒第三子前治書侍御史鎖南、鐵失親弟鎖南(也叫鎖南)、樞密院副使阿散(回回人)、衛士禿滿以及好幾個蒙古王爺,包括按梯不花、索羅、月魯鐵木兒、曲魯不花、兀魯思不花等人,終於發動行弒英宗的宮廷政變。
趁元英宗暫駐南坡行殿,夜黑人靜之時,他們忽然出擊,首先把中書右丞相拜住剁成數段,然後衝進行帳內弒了元英宗。
行刺諸王之中,按梯不花是被元武宗殺掉的安西王阿難答的弟弟,月魯鐵木兒是阿難答的兒子。而且,在上都的不少宗王,或多或少與此次弒帝政變有牽聯,除阿難答的弟弟和兒子與英宗一系帝王有「仇」外,其餘諸王參與陰謀的原因,無外乎是不滿元英宗和拜住君臣的「吝嗇」——他們取消了對諸王的「歲賜」,不給錢,就要殺人,可見這些蒙古王爺多麼的凶殘。
殺人之前,鐵失等人當然要考慮元英宗死後誰當皇帝對自己最有利——元武宗海山的兩個兒子和世和圖貼睦爾血緣與今帝最近,但馬上被排除掉:阿難答之弟與兒子自然不會推舉殺掉安西王的元武宗的兒子當皇帝,而且,鐵失本人當年與太后答己和鐵木迭兒一起策劃趕走武宗長子和世而轉立仁宗之子元英宗。有如此大過節,更不可能讓元武宗的哪個兒子坐帝位。
選來選去,近親宗王中最「合適」的只有晉王也孫鐵木兒。這位晉王的父親,是把帝位「讓」與元成宗的太子真金長子甘麻剌,所以,從血親上講,晉王也孫鐵木兒乃忽必烈的嫡長曾孫,且「成宗、武宗、仁宗之立,威與翊戴之謀,有盟書焉」,他手下有大軍數萬,威鎮漠北,憑常人思維,他本人一定會「惦記」帝位。
果不其然,晉王也孫鐵木兒確實心中有小算盤。他手下的王府內史倒剌沙知道王爺心事,派兒子哈散給丞相拜住當手下,並得任宮廷禁衛軍官,「常伺偵朝廷事機」。探得內情後,哈散回報父親拜住與鐵失二人水火不容之勢,倒剌沙馬上把此情告知晉王。南坡事發的前五個月,鐵失之黨探忒以宣徽使身份來漠北,密告倒剌沙說「皇帝不放心晉王」,要他「提醒」王爺「小心」。其實,種種跡象表明,晉王也孫鐵木兒也是行弒陰謀的間接參與者與知情者之一。
行弒前兩天,鐵失密派心腹斡羅思來告晉王,表示說即將擁立晉王為皇帝。晉王也孫鐵木兒拿捏不準,不知鐵失一夥人事成與否,就一面把斡羅思軟禁,一面派出親信別列迷失馳往上都「告變」——實際是去探聽虛實。「未至,英宗遇弒。」也就是說,晉王為自己打了雙保險,如果鐵失等人「失手」,他手下別列迷失會「及時」趕到元英宗處「報告」,說明鐵失等人煽動自己謀反的「陰謀」,以便能把自己撇清。
成功殺掉元英宗後,鐵失派宗王按梯不花和知樞密院事也先鐵木兒(此人與晉王名字一字之差)奉皇帝璽綬予晉王。大事已定,這位王爺也不客氣,就近在龍居河(今克魯倫河)繼位,宣佈自己為帝,是為泰定帝。他的即位詔書很好玩,當時由蒙古文翻譯成漢文的詔書半文半白,很有嚼頭:
薛禪皇帝(忽必烈)可憐見嫡孫、裕宗皇帝(指死後被追封的太子真金)長子、我仁慈甘麻剌爺爺根底,封授晉王,統領成吉思皇帝四個大斡耳朵,及軍馬、達達國土都付來。(俺爹甘麻剌)依著薛禪皇帝聖旨,小心謹慎,但凡軍馬人民的不揀甚麼勾當裡,遵守正道行來的上頭,數年之間,百姓得安業。在後,完澤篤(元成宗鐵木兒)皇帝教我繼承位次,大斡耳朵裡委付了來。已委付了的大營盤看守著,扶立了兩個哥哥曲律皇帝(元武宗)、普顏篤皇帝(元仁宗),侄碩德八剌皇帝。我累朝皇帝根底,不謀異心,不圖位次,依本分與國家出氣力行來;諸王哥哥兄弟每(們),眾百姓每(們),也都理會的也者。今我的侄皇帝生天了也麼道(駕崩),迤南諸王大臣、軍士的諸王駙馬臣僚、達達百姓每,眾人商量著:大位次不宜久虛,惟我是薛禪皇帝嫡派,裕宗皇帝長孫,大位次裡合坐地的體例有,其餘爭立的哥哥兄弟也無有;這般,晏駕其間(元英宗死後),比及整治以來,人心難測,宜安撫百姓,使天下人心得寧,早就這裡即位提說上頭,從著眾人的心,九月初四日,於成吉思皇帝的大斡耳朵裡,大位次裡坐了也。交眾百姓每心安的上頭,赦書行有。
詔書絮絮叨叨,從他親爹忽必烈嫡孫甘麻剌講起,慎終追遠,最終繞到他自己乃「薛禪皇帝(忽必烈)嫡系,坐上帝位是天經地義之事。」所以說,泰定帝這頂大皇冠,自己沒費一刀一槍,被鐵失等人大老遠地送過來,幾乎就等於天上直接掉下來的。
元朝詔敕,一般有詔書、聖旨(或璽書)、冊文、宣敕(或制敕)四大類,頒發時使用至少兩種文字,基本上是八思巴蒙古文和漢文。蒙古文起草後,要經歷漢語翻譯過程。有時漢文起草,再譯為八思巴蒙古文。同宋朝和前代漢族王朝不同,那時候「王言」體系非常,「翰林」手筆近乎文學創作,詞臣們都是大文豪,其地位和文采備受稱羨。元朝乃大王朝,出身朔漠,注重實際。但是,由於地域遼闊,其詔敕頒發過程比前代更為複雜,為此分別設立了翰林國史院和蒙古翰林院兩所詔敕起草機構。寫作「風格」上,元朝的詔敕趨於簡單、樸實。《元典章》和《通制條格》中收錄了許多這類文件的漢譯文,從中可以看出,不少都是按照蒙古語的句法、詞法,機械地套譯為漢文,很像現在用翻譯軟體翻譯成的東西,即所謂的「蒙文直譯體」,沒有刻意提煉、潤飾,雖然拗口,卻較多地保留了文件的原始形態。當然,元朝詔敕也有不少漢文吏牘體。這些文件對蒙古語法結構、詞序等進行了調整,使譯文大體符合漢語習慣,但也不乏白話俗語。除了特別重要的詔書外,一般文件風格與前朝那些大文豪詞臣所作駢四儷六、堆砌典故的詔書大相逕庭。當然,漢族文人對於蒙古的「俚語」詔書也有諷刺。蒙古詔書皇帝的「怎生、奏呵、那般者」等等蒙文直譯體套語用得太多,所以,至元三十一年,江南鹽官縣學教諭黃謙之創作一副春聯:「宜入新年怎生呵,百事大吉那般者」,被人告發。還好,元朝不像滿清,動輒因文字砍人腦袋,老黃在文字中拿皇帝「找樂」,只把他免職而已。
泰定帝的詔書寫成如此模樣,大概是因為他在漠北倉促即位,身邊缺乏擅長文章的漢族詞臣,寫不出華麗的文言詔書,只能用蒙古語起草,再被直譯為漢文,草草了事。畫蛇添足的是,清乾隆時代重印殿本《二十四史》,奴才文人們將此詔用文言重寫,真真費事不討好,還不如原先看似蹩腳的蒙古漢文直譯來的痛快。
泰定帝繼承帝位後,先任命給自己送璽綬帶的也先鐵木兒為中書右丞相,讓阿難答兒子月魯鐵木兒襲封其被殺父親安西王王爵,任命「功臣」鐵失為知樞密院事(國防部長),同時又任命自己王府中的心腹倒剌沙為中書平章政事,把倒剌沙的哥哥馬某沙也弄一個同鐵失一樣的官職,巧妙地把樞密院實權把握於自己人之手。所以,泰定帝所有的「人事安排」,都是在他往大都方向行進的過程中進行的。
一路順利。看到諸宗王和幾個汗國也無反對自己的聲音,為了摘除自己與鐵失等弒帝黨人有串通的嫌疑,泰定帝先把向自己通風報信並已經獲得封賞的也先鐵木兒、完者、鎖南等人忽然趁酒宴間捆綁起來,宣以謀逆大罪,當眾誅殺。同時,他密詔「自己人」旭邁傑為中書右丞相,與通政院使紐澤一起,急馳入大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正沉浸於保擁新帝之功美夢中的鐵失和失禿兒等人抓起來,根本不經鞠審,立時殺頭,「並戮其子孫,籍入家產。」
鐵失的妹妹元英宗皇后速哥八剌雖未涉案被殺,但心情憂悲至極——不僅老公被弒,娘家人轉眼又被殺個溜光。可憐的皇后,幾年後即抑鬱而死。
泰定帝入大都後,把月魯鐵木兒、按梯不花等參與政變的五個蒙古宗王流放於海南、雲南等偏遠之地,以此向宗親和各個汗國表示自己的「清白」。同時,泰定帝追封自己的生父甘麻剌為顯宗皇帝。其實,泰定帝對於鐵失等人的弒帝行動,不僅事先得知,而且還是採取「默許」的態度。否則,鐵失等人不會那麼心中有底做出如此「大事」。
泰定帝在位五年,沒有幹過什麼大壞事,也沒幹什麼好事。當然,他下詔處理了一批鐵木迭兒奸黨,為被殺的楊朵兒只、蕭拜住兩個人平反,並且重用張弘范的兒子張珪,派人翻譯《資治通鑒》、《貞觀政要》、《大學衍義》等儒家典籍、史書。事實上,泰定帝時代並無任何向「漢化」實質性的邁進。
泰定帝時期的財政狀況,仍舊沒有任何起色,入不敷出,已經成為元政府的「常態」。由於泰定帝本人常年在漠北生活,他身邊的重臣倒剌沙是回回人,這自然會一直左右皇帝本人的政治傾向。進入大都誅殺鐵失等人後,泰定帝馬上升任倒剌沙為中丞相,由於不久後右丞相陽邁傑病死,所以中書大權皆握於倒剌沙之手。同味相吸,日後進入中書省的重臣,好幾個都是回回人。其中有馬思忽(同知樞密院事)、馬某沙(倒剌沙之兄,也為同知樞密院事)、兀伯都剌(中書平章)、伯顏察兒(中書平章),甚至包括參加鐵失行弒元英宗的樞密副使阿散(御史中丞)。泰定帝幾乎把弒帝黨人殺個乾淨(除宗王以外),惟獨這位阿散因其回回人身份得到庇護,不僅沒被殺,反而得到重用。所以說,泰定帝時代的中央大權,實際上完全掌握在回回集團手中,元朝的回回人地位此時處於最鼎盛時代,他們不僅被賦予特別多的特權,還享有特別多的商業賦稅方面的豁免權。
在把國家權柄交予回回大臣的同時,泰定帝與其皇后八不罕特別尊崇密宗佛教,相繼受戒,廣做佛事,濫施無度。五年之內,雖然政治方面沒有特別大的變動,元朝境內水旱蝗災特別多,這使得財政方面更加捉襟見肘。
總體來講,泰定帝大的壞事沒有做過,「能知守祖宗之法以行,天下無事,號稱治平」。
致和元年(公元1328年)夏,泰定帝在上都病死,時年三十六。
泰定帝一死,元朝「兩都制」的弊端在關鍵時刻顯現出來。當時身在大都的僉樞密院事燕鐵木兒留大都,「實掌樞密符印」,有調動天下軍隊的大權。由於他本人是從前元武宗的心腹,便與西安王阿剌忒納失裡,趁泰定帝崩後政治真空之際,謀立武宗皇帝的兒子為帝。於是,他們脅迫大都百官,申明要立元武宗之子為帝,執捕了中書省主要官員,派人去江陵就近迎接元武宗二兒子時為懷王的圖貼睦爾。
正在上都的丞相倒剌沙與皇后八不罕聞大都變起,趕緊立泰定帝的兒子、年方九歲的阿剌吉八為帝,改元天順。在此之前,圖貼睦爾走得快,已在大都稱帝,是為元文宗。
二都兩個「皇帝」的軍隊各有諸王支持。打了一個多月,上都方面不敵,回回丞相倒剌沙「肉袒奉皇帝寶(印)請死」,出城投降。政治鬥爭失敗者不會得到寬恕,倒剌沙一家人及其同夥很快被全部處決,一個不剩。至於泰定帝的兒子天順帝,小孩子被俘後連同母親一道,均被秘密殺害。
泰定帝、天順帝父子死後均未得到元文宗兄弟承認,所以他們既無廟號也無謚號,後世只能以他們的年號來稱呼這父子兩人。雖然天上掉下來一頂大皇冠,父子的遭遇,尤其是天順帝這個小孩子的悲慘下場,很讓後人深思:皇權,只要與之發生聯繫,擺在後面的即是不測的深淵。
元英宗遇弒,泰定帝撿個「便宜」,其子天順帝當了一個多月「皇帝」就被殺,而後,元武宗的兩個兒子,元明宗和元文宗兄弟,又上演了手足相殘的悲劇。元朝的氣數,可以想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