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軍擊敗德軍裝甲部隊的秘訣:數量高於質量
1940年到1941年之間,蘇聯的坦克是當時各國之中裝甲防護最強的軍事車輛。德國的反坦克武器連續換了兩代也沒有找到真正的方法與之相抗的.在巴巴羅薩行動之前,蘇聯的坦克制造技術遠遠領先於其他各國。蘇制的突擊輕型坦克T-28和次重型坦克T-34可以說是無敵於世的強悍之輩,再加上後來的斯大林坦克,而與之相不符的則是蘇軍裝甲部隊當時落後的戰術和整體的作戰意識。
其實早在30年代的初期,蘇軍中一流的軍事家圖哈切夫斯基將軍極富遠見地創建了蘇軍之中關於大規模機動作戰的整體規劃和詳細的戰術條令。其中,他堅決要求蘇軍的坦克部隊必須作為獨立力量存在於軍中,而且其用途也是在於對敵方的縱深攻擊上,可以說只有幾處不重要的小區別以外,其他的要求和規定都完全和德國的閃電戰相同的。
如果沒有斯大林的親自參與的話,估計蘇聯一定已經建造起世界上第一支最現代化的裝甲部隊。圖哈切夫斯基元帥的「叛國」所帶來的不光是整個裝甲部隊的解散。從此之後,政治意願開始取代了原來的那種以自身技術為根本的各種優秀戰術!
在巴巴羅薩計畫的開始前一階段,蘇聯的坦克部隊不能保持集中,而是以高手單挑的模式一個一個地殺向經驗豐富的德國裝甲部隊的。儘管他們的武器精良、鎧甲堅厚,而且甚至能夠在德國部隊之中輕易地引起血雨腥風,可是好漢終究只有兩隻手,所以他們在沒有統一的戰術之前的表現卻也只能算是負偶頑抗的猛虎罷了。
不過,蘇聯裝甲部隊官兵的勇氣和戰力值得題寫。估計各位都知道德國裝甲部隊之中的王牌連隊,可是有誰知道,當初是哪一個不要命的紅軍車長指揮著一輛KW-1橫在大路之上,大模大樣地面對著一條根本就看不到尾的德國裝甲連隊,而他還是敢下達了開火命令的!
在最初的慘痛教訓之後,蘇聯部隊首先開始在大後方進行了工業大轉移以防止德國的部隊將之摧毀,同時在軍事上改變了死拚死守的政策而改用了層層狙擊的戰略後撤。在寒冷的東歐冬季和泥濘的春季之後,毫無準備的德國裝甲部隊在突然遇到了到此為止最大的惡夢——T-34。這種構造簡單,操作容易的坦克速度快,裝甲厚,武裝強,幾乎集中了所有的優點於一身。更讓人恐怖的是這種坦克的數量,在戰爭結束之時光是T-34的數量就已經超出了德國所有型號的產量了。這樣的對手真是前世的死敵了!
在終於站穩了腳跟之後,蘇聯軍方終於將30年代的老版戰術給翻了出來。這種典型的蘇聯戰術是這樣的:首先,長達幾個小時的火炮和火箭炮的覆蓋式射擊。炮兵被斯大林稱之為「戰場女神」,由此可見炮兵這一兵種在蘇聯軍隊聯合作戰中的重要性了。
炮火稍停之後,所謂的「坦克戰群」完全憑藉著己方不可抵擋的數量優勢將德軍試圖頑抗的坦克部隊,乃至所有還拿著武器的地方士兵吞沒掉了。在與敵方接觸之後,整個戰群的先鋒部隊迅速展開向縱深方向進行衝擊,而其中一部分則留下負責包圍並殲滅敵方殘留力量。
對於蘇軍的這種淹沒戰術,德軍部隊將之形容為與神話中惡龍的戰鬥,也就是說每砍掉一個龍頭,接著會出現兩個出來的。一個具體的形容是這樣說的,即使每輛最為強悍的虎式坦克可以在自身被擊中前擊毀60輛敵方坦克的話,那麼德國的所有虎式坦克依然不足以抵擋蘇聯裝甲部隊的數量優勢!
更何況,每一次德國裝甲部隊裝備上了新的一種坦克之後,蘇軍坦克部隊必然會隨之而來研製出一種毫不遜色的傢伙出來,例如JS-II或是安裝了152mm反坦克炮的坦克殲擊裝甲車。此外同樣處在數量劣勢下的德國空軍一樣被蘇聯的空中兵團所吞沒了,也就是說德國部隊上方的制空權已經拱手讓人了,這也就代表德國裝甲部隊就如同被人抓住了的羊羔,只能任人宰割了。
蘇聯的坦克戰術,是數量和質量上的完美結合,蘇軍依托地域大和氣候冷的優勢,將德軍精密的「裝甲英豪」們困在了西伯利亞的土地上,從側面看,德軍的失利並不是戰術上的失利,而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後勤補給被切斷,一方面是東線的突然冒進,加之天氣的極度寒冷,導致精銳的德裝甲兵們精神上的崩潰。而蘇聯裝甲力量,用大兵團,大集結,集中火力的優勢,加之後勤和坦克數量上,火力上的優勢,大大打擊了德軍,蘇軍的典型戰術是,炮火壓制,坦克集團化突進,在步兵和坦克的配合下,蘇軍沒有完全運用閃電戰理論,而是將步兵和坦克做成一線平推式的同等火力單位,將坦克反坦克和步兵反坦克緊密的結合為一體了。另外,蘇軍設計的坦克適合在寒帶作戰,寬大的履帶,粗狂的設計(一次性鑄鐵炮塔,通用的零件-甚至就是用拖拉機上的零件改制),強勁的發動機,大口徑的火炮,傾斜的前裝甲板,簡易的設計,一個個鋼鐵老虎就這樣誕生在烏克蘭的拖拉機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