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新政有哪些成功與失敗?王安石變法的目的 | 陽光歷史

 

A-A+

王安石新政有哪些成功與失敗?王安石變法的目的

2016年02月24日 帝王將相 暫無評論 閱讀 357 次

  梁啟超先生在其《王安石傳》一書中,對北宋的改革家王安石可謂推崇備至。同樣身為改革家的梁先生說:「荊國王文公安石,其德量汪然若千頃之波;其氣節岳然若萬仞之壁;其學術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設之事功,適應於時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傳諸今日,莫之能廢。」

  當然,任公之言畢竟只是一家之言。王安石生前身後所受爭議之大,歷史上能出其右者可能不多。王安石主要是因變法而名留青史的,在當時和其後,對他變法的正誤得失就一直是政治家和史學家們爭論不休的話題。此外,其孤傲執拗、剛愎自用的性格,無疑也是引起爭議的原因之一。認識王安石,瞭解王安石,為人為政均大有裨益。

  王安石將他的變法理念付之於行動,是宋神宗上台以後的事。宋仁宗當了40年皇帝,其間也有過像范仲淹、包拯這樣的名臣,然大廈將傾,獨木難支,總的說來,宋王朝的光景是每況愈下。宋神宗上台時,兼併之風日盛,國家是越來越不景氣。宋神宗是20來歲時上的台,年輕人,朝氣蓬勃,想有一番作為,但仁宗和英宗給他留下的老臣,都幫不了他什麼忙。他身邊有個官員叫韓維,倒能給他一些好的建議。這韓維是王安石的好朋友,他的建議只要一得到宋神宗的誇獎,他就會乘機舉薦王安石,說:這些意見都是我的朋友王安石說的。說得多了,宋神宗也就對王安石有了一個好的印象了。那時,王安石因母親過世而一直守喪在家,宋神宗便下了道命令要王安石進京來。

  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四月,王安石奉召進京,來到京城,神宗皇帝即召見他,問:治理國家,首先要抓些什麼?王安石答:首先是要選擇治理國家的方法。皇帝又問,向唐太宗學習可不可以呢?宋神宗之所以這樣問,是因為貞觀之治是後來想有所作為的皇帝們嚮往的,不料王安石並不把貞觀之治十分放在眼裡,回答說:何必學唐太宗呢?要學就學堯舜之道。堯舜之道,非常簡便、關鍵、容易,只是後來的人不能正確地理解,便以為高不可攀罷了。宋神宗很滿意王安石的回答,王安石進京的第二年,就讓他當上了副宰相,參與執政。王安石參與執政時的朝廷,暮氣沉沉,有「生、老、病、死、苦」之說。生,指的是王安石,他得到神宗賞識、委以重任時,年方49,正當年富力強之時,他又決心一展平生大志,故謂之生;當時的宰相曾公亮已年過70,遇到事情需要表態時就哼哼哈哈,到底是行還是不行沒有一個准信,謂之老;另一宰相富弼,年65,三朝元老,見神宗重用王安石,他又不贊成王安石的變法思想,便乾脆常常稱病不到朝廷上班,謂之病;副宰相唐介,在王安石上任兩個月後便病死了,謂之死;還有一個副宰相叫越抃,反對王安石變法但又知道反不了,於是常私下叫苦,謂之苦。執掌政權的中樞大臣除王安石外,竟然是「老、病、死、苦」,王安石處境之難可想而知。他要推行變法,顯然不能依靠這些老、病、苦的人,於是,他大刀闊斧,該退的退,該上的上,經過一番人事調整後,就在全國範圍內轟轟烈烈地推行起他的變法來了。

  王安石的變法,涉及到治理國家的方方面面,從宏觀上看,可以分為理財、強兵、育才三個方面。當時兼併之風日盛,青黃不接時大多數農民遭受有錢人家的重利盤剝,大姓巨賈壟斷操縱市場,差役繁重,不少人家因之傾家蕩產。王安石的變法,正是針對這些弊病進行的。如青苗法,就是當農民在青黃不接時,由官家借錢給他們,秋收時還,年息二分。當時地方上設得有常平廣惠倉,豐年時買谷儲藏,荒年時平價出售,但荒年不常有,廣惠倉也就常有積壓,積壓久了,糧食霉變造成浪費。新法將廣惠倉的錢不再買谷積壓,而是借給農民並收息,這樣做於國於民都是好事。現在頗為時行的「農貸」,不知是不是和這青苗法相似?又如均輸法,就是將各地方對朝廷的上貢改為中央直接採購。地方上貢的貨物,不一定就是朝廷需要的,而且很多地方距京城路途遙遠,貨物運到朝廷往往得不償失。新法是將這些貨物就地集中賣掉,然後將錢給中央,中央則按需要就近採購。又如市易法,就是為了打破大姓巨賈對市場的壟斷,王安石為此設置了「常平市易司」,賤時買進,貴時賣出,既可平衡物價,又為國家增加了收入。在強兵方面,他制定了保甲法,即十家為一保,家有兩男以上的取一男為保丁,保丁發給武器,平時種地,戰時打仗。這個措施與裁兵法一道,寓兵於民,既節省了國家大量的軍費開支,又保證了國防需要。在育才方面,王安石和他的弟子一道,對《詩經》、《尚書》和《周禮》重新註釋,並以此為教材,改組太學,擴大招生名額,不再錄用只會吟詩作賦的人,而是錄用懂得經世之術的人。公平地說,王安石變法的內容,不僅對當時的弊病有著極強的針對性,誠如梁啟超先生所言:「往往傳諸今日,莫之能廢」。由此可見,他的思想確實是非常超前的。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