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遼寧驚現完美鸚鵡龍化石 | 陽光歷史

 

A-A+

[圖文]遼寧驚現完美鸚鵡龍化石

2015年11月21日 考古發現-短篇 暫無評論 閱讀 140 次



鸚鵡龍的藝術圖

據《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報道,非洲科學家我國遼寧發現一具有輕傷的鸚鵡龍化石,皮膚組織俱全,可最完整地觀看遠古恐龍的皮膚長得什麼樣。


此化石有1.3億年歷史,大小和豬差不多,可以2腿或4腿行走。其最顯著的特徵是短厚的頭上長著鸚鵡般的嘴喙,因此而得名。這個嘴喙的一部份是由角龍類特有的隆起骨骼所構成。科學家認為它或許是受到食肉動物的傷害後死亡的,或許是死後被食腐動物給咬的。因為對此化石的最新研究表明,其傷口處有明顯的牙齒印。而且,它已經露出皮膚裡層的結構,好在其皮膚保存了數百萬年還依舊完好。由於鸚鵡龍不像角龍類有尖角與骨質的頸盾以嚇阻肉食性恐龍,因此推測當它受到威脅時只能逃跑或躲起來。


研究還表明,這些恐龍有帶鱗的厚厚皮膚,像現代的爬行動物似的,挑戰恐龍有原始羽毛的流行理論。此發現由南非誇祖魯那他大學的賽加騰·林哈姆-索列爾發表在最新出版的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輯》上。


軟組織保存完好


林哈姆-索列爾已經確認他所說的結論屬實,此動物左下側的表皮和真皮橫截面都成了化石,保存完好。他說:「在此化石中獲得保存好的軟組織真是太食慾驚訝了,因為皮膚是第一個腐爛和分解的動物組織。至今,我們已經看到的只是保存完好的表皮。但這是我們首次看到與表皮垂直的切口所顯露出的深層皮膚的橫截面。」


近幾千年來,遼寧發現了如此多的化石,以至於科學家忙不過來了。林哈姆-索列爾表示,此新發現鸚鵡龍保存如此完好的原因可能是在它開始分解之前被迅速埋葬,其軟組織也被迅速礦化。


厚厚的皮膚


林哈姆-索列爾表示,此動物的皮膚至少有2厘米厚,有40層纖維蛋白,叫膠原質,使它成了抵禦食肉動物進攻的天然屏障。而且,此厚厚的皮膚還能伸展和彎曲,以適應其運動和吃食,特別是肚子裡裝滿大量的植物纖維飯菜時,可以讓肚子變得鼓鼓的。


紐約城市大學退休了的進化生物學家保羅·馬德森說:「林哈姆-索列爾能夠顯示皮膚這一複雜組織的更多細節,這表明鸚鵡龍至少有一張強韌的皮膚。」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艾倫·弗杜才也同意此說法。


專攻鳥類進化的弗杜才說:「從某種程度上說,這非常重要,這是我們首次看到恐龍皮膚的顯微結構。他所展現的就是多層膠原質纖維結構。不過,這不意外,因為或多或少知道一些爬行動物的皮膚模式,特別是厚皮的爬行動物的皮膚。」


林哈姆-索列爾強調說,鸚鵡龍是用強韌的膠原質纖維裝扮自己,而不是早期的羽毛。他說:「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它有40層膠原質纖維。或許在一些薄皮的食肉恐龍中,也可能有許多層膠原質纖維,而不是我們所誤認為的原始羽毛。」

然而,並不是所有古生物學家都認同他的這一結論。美國史密森尼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漢斯-德特·休斯說,更多證據支持鳥類是從恐龍進化來的,即我們知道的獸腳亞目食肉恐龍。「林哈姆-索列爾在一段時間內極力爭辯在鸚鵡龍同一形成層發現的獸腳亞目食肉恐龍,其身上的類羽毛結構其實也是膠原質纖維。然而,許多中國獸腳亞目食肉恐龍具有綜合的結構,顯然不能用他那種說法來解釋清楚。」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