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軍抗倭實紀:倭寇膽寒百姓愛戴的英雄部隊 | 陽光歷史

 

A-A+

戚家軍抗倭實紀:倭寇膽寒百姓愛戴的英雄部隊

2017年06月30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78 次

  戚家軍是明朝的一支很有名氣的軍隊,戚家軍賴以成名的,是嚴明的軍紀,職業化的訓練水平,東亞最先進的裝備,百戰百勝的戰績和高達十餘萬級的斬級記錄。

  戚繼光(嘉靖七年1528年—萬曆十五年1588年),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山東登州(今山東蓬萊)人,明朝傑出的軍事家、民族英雄。初任登州衛指揮僉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調往浙江,招募新軍進行訓練,創立攻防兼宜的鴛鴦陣,在浙江、福建取得台州、橫嶼、平海衛、仙遊等戰役的勝利,基本蕩除東南沿海倭患。隆慶二年(1568年)調往薊州,加高加厚長城,修建空心敵台,創立步、騎、車、輜 重諸營,邊境得以安寧。萬曆十一年(1583年)調往廣東,後罷歸登州,不久病卒。戚繼光以捍衛邊疆為己任,屢克強敵,戰功卓著, 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止止堂集》等書傳世。

  自成軍起,大小數百戰未嘗敗績。比較有名的大戰有:嘉靖四十年台州之役,經新河、花街、上峰嶺、籐嶺、長沙等戰鬥,十三戰十三捷,斬殺真倭三千餘,燒殺溺斃無算;福建之役,總兵力六千,經橫嶼、牛田、林墩三戰,斬真倭五千餘級,其中橫嶼之戰是一場精彩的步炮協同作戰,先以火炮擊沉倭寇戰船並轟擊倭寇大營,再以突擊隊強行登陸突破倭寇本陣,斬殺倭寇頭領。嘉靖四十二年平海衛,經仙遊、王倉坪、蔡丕嶺四戰,共斬殺真倭兩萬餘,福建倭寇被一掃而空,另於廣東剿滅勾結倭寇的海盜吳平,擊敗吳平手下的海盜三萬餘人,吳平逃亡海上。

  隆慶元年,戚繼光及其老部下三千人調往京師,督陣薊遼,戚家軍火槍隊易步為騎,成為中國第一支火槍騎兵隊。戚繼光督陣薊遼期間編練車步騎營三萬。隆慶二年,朵顏部酋長董狐狸率蒙古鐵騎三萬入寇,戚繼光以車營抵擋,自己率八千銃騎突襲董狐狸牙帳,大破朵顏三萬鐵騎,俘董狐狸 侄子長昂,董狐狸僅以身免,逼董狐狸扣關請罪;萬曆三年,長禿率兀良哈鐵騎五萬入寇,戚繼光又率火槍騎兵隊出塞包抄,一口氣打垮五萬蒙古騎兵,活捉長禿。

  自嘉靖三十八年戚家軍成軍到萬曆十一年戚繼光去職,戚家軍擊敗的敵軍總數超過十五萬餘,這在日久承平的萬曆中興時期是很恐怖的戰績。

  戚家軍的威名並沒有因為戚繼光的去職而低落,以戚家軍為種子的浙兵一直是明後期國防力量的主 力,萬曆朝鮮之役,浙兵首登平壤,立下頭功,其中許多人還是戚繼光的老部下,如攻克牡丹峰的老將吳惟忠。

  戚家刀:

  在中國古代講究十八般兵器,人們最常聽說的就是刀槍劍戟斧鉞鉤叉。在這裡面刀被排在了第一位,這說明了刀在戰鬥中的地位。在我們現在歷史上留存下來的刀當中,最常見的就是明清時候的刀,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戚家刀。據說這種刀為戚繼光所創,而且由於它的刀形很像日本刀,所以有人說這把刀是戚繼光在抗倭戰鬥中仿製日本刀所造,那麼所謂的戚家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十四、十五世紀的中國,正處於封建社會發展到高潮的明代。當時的明朝社會經濟發達,尤其沿海地區由於多年沒有戰爭,更是物產豐富,人民富足。但是當時隔海相望的日本,卻正處於南北分裂、群雄割據的戰國時期,各方諸侯武士相互征戰廝殺,戰敗的一方就流亡海上。這些人對我國沿海富足的生活十分艷羨,於是就糾合部分破產農民和一些不法商人,到我國沿海走私兼搶劫,我國歷史上稱這些人為「倭寇」。

  1556年,戚繼光擔負浙江一帶的防倭軍務。他進駐浙東不久,就在龍山與登陸的倭寇接上了第一仗。當時倭寇向西南方向進行騷擾。明朝的幾路剿倭大軍進行追剿,沒想到誤中埋伏,平時缺乏訓練、軍紀鬆懈的明軍亂作一團。這時,只有戚繼光統率的部隊,遇變不驚,臨危不亂,避免了明軍的全軍覆沒。

  戚家刀和倭寇武士刀的最大區別是;刀莖的不同.長度,寬厚都有所不同.

  刀與柄的固定方式不同 日刀是靠目釘橫穿目釘孔戚家刀多是尾鉚

  所謂戚家刀,狹義上是指戚繼光軍隊裡面所用的刀,廣義上是指自戚繼光以後明清(明中-清中)時期生產的這類類似戚繼光改良後的刀姿的刀。

  這類刀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倭刀的弧度樣式,柄一般是直的或者前下彎,而不類似倭刀的後彎式,這是符合中國人的習慣的。

  倭寇一般用的主要是日本刀和弓,其次是鳥銃等火器,其實弓和鳥銃應該不打緊,明軍和抗倭軍隊也應該有這種裝備,而且也不會落後。但是日本長刀就危險了,刀長約一米四左右,有長柄,其長度與重量大約是明軍常用配刀的兩倍左右,而且可以雙手進行劈砍,而明軍裝備的就只能單手使用。

  日本當時戰鬥都是小規模的,對武器的要求也就很高,造成許多日本武士對刀十分重視,日本當時的制刀技術也變得非常發達,他們在制刀的時候採用「包鋼」技術,這樣的刀刀身整體十分堅固。倒不是說明朝的制刀技術落後,其實日本的制刀技術大部分繼承的是唐代的制刀技術,明朝時中國也掌握了「包鋼」技術,不過由於這種方法造價很高,大規模的軍隊裝備不起,所以只有一些將官配有這種好刀,而一般明軍配備的是一種短單手刀,這種刀只有刀刃部分才是鋼製,可以想像到兩種刀對劈的慘痛結局。

  戚繼光為了改變裝備的劣勢,開始重新採用「包鋼」技術,他仿製日本長刀鍛造「戚家刀」。這種刀的刀身類似日本刀,不過長度要比日本長刀短小,資料顯示是八十到九十厘米左右,而且為了適合明軍的使用習慣,刀柄有一個向下的弧度,一般所說是單手的,有的資料也說單雙手皆可操控,這使得明軍在兵器上擁有了對抗能力。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