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德的傳奇人生:從萬能醫學博士到洋紅軍 | 陽光歷史

 

A-A+

馬海德的傳奇人生:從萬能醫學博士到洋紅軍

2018年02月03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70 次

  馬海德:獻身中國的美國人

  「馬海德和很多國際友人都是中國人民的好朋友,為中國人民的解放和建設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在紀念馬海德大夫(1910-1988)誕辰100週年之際,我想起了國家主席胡錦濤在2005年4月17日為國際知名老記者愛潑斯坦賀壽時,巧遇馬海德兒子周幼馬,握著他的手說的這句話。這再次表達了中國人民銘記著馬海德等國際友人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特殊貢獻。

  馬海德是與斯諾、白求恩同時代的傳奇人物。這位洋紅軍、萬能醫學博士,以中國為家,為之奉獻半個多世紀,我對他敬仰已久,最後一次拜訪是在1981年初夏的一天。

  當時宋慶齡病重,我為了報道宋慶齡正在收集相關史料,而馬老是她的多年摯友,故必定要訪問他。5月中旬的一天下午,我們來到後海湖畔一座寧靜的庭院,造訪這位老前輩。傍晚,馬老剛從宋慶齡住處參加醫療搶救回來。宋慶齡的病危與日夜搶救的疲勞,使馬老的臉色顯得悲傷憂慮,但是當我們問起他與宋慶齡的革命友誼時,他立即激動起來:「她真是引導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導師。」

  他的談話,把我們帶到那難忘的戰鬥歲月。在交談中,他還讓我們看了一些珍貴的歷史照片,那些畫面真實地記錄著延安時期與新中國成立後,他從事革命與醫療事業的活動。我們曾想將其編成畫冊,但謙虛的老人不同意。直到7年後,1988年馬大夫不幸病故,徵得他夫人蘇菲的同意,我們雜誌社才抓緊時間,協同他家人整理有關馬大夫的歷史照片,於1989年5月正式出版,這是中外第一本介紹馬海德生平的畫冊,以緬懷他逝世一週年。筆者參加畫冊編務,對他傳奇一生有了更深刻的瞭解和敬仰。

  神秘的診所

  馬海德原名喬治·海德姆,祖籍黎巴嫩,出身於美國一個鋼鐵工人的清貧家庭。他靠勤工儉學,念到大學。1933年喬治在日內瓦醫科大學畢業,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為了考察東方的熱帶病來到上海,不久開設一個私人診所。在上海的日子裡,他先後認識了進步朋友路易·艾黎、史沫特萊等,尤其第二年在慶祝十月革命節的小聚會上,喬治有幸認識了孫中山夫人宋慶齡。「從此,這位20世紀的偉人走入了我的生活,對我的一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馬大夫回憶說。

  宋慶齡很關心喬治的成長,讓他參加了馬克思主義學習小組,學習馬克思的一些著作,使他開始懂得一些革命道理。宋慶齡還建議他做些社會調查,以瞭解大眾生活。路易·艾黎指導他深入20家鍍鉻廠進行職業病的調查,寫成論文,揭露了剝削的醜惡和童工的悲慘遭遇。這些都使喬治逐漸認識到僅靠醫學不能根本改變勞苦大眾的悲慘命運,要改變舊中國,需要支持社會革命。

  當時根據宋慶齡的吩咐,喬治的診所經常借作進步人士秘密接頭和開會的地點。他常駕著自己的小汽車出門購買藥品,其中不缺宋慶齡專囑他去購買的急需藥品和醫療器材,以秘密支援蘇區。喬治還幫助宋慶齡掩護革命志士,開車去車站、碼頭接送受到敵人監視的同志。

  其中最富傳奇色彩的故事,發生在70多年前的上海黃浦江畔。1935年夏末的一天,喬治受孫夫人的委託,護送兩位神秘的中國朋友,登上去海參崴的蘇聯貨船。

  過了很長時間,才慢慢揭開此事的歷史謎底。原來兩位客人是陳雲和陳潭秋。長征開始後,中共與共產國際失去聯絡。為此中央特派政治局常委陳雲同志,離開長征隊伍,秘密赴上海,要轉去莫斯科,出席共產國際會議並匯報遵義會議和長征情況。但當時上海地下黨已受破壞,一片白色恐怖。陳雲只好設法求助於宋慶齡。而宋慶齡則把這重任委託給她可信賴的喬治醫生。陳雲平安到莫斯科向共產國際匯報後,有人將長征材料加以整理,冠以《英勇西征》之題,署名「施平」於1936年春發表在共產國際的刊物上。隨後陳雲又整理親歷長征的材料,署名「廉臣」寫了《隨軍西行見聞錄》,於1936年3月在巴黎中共辦的《全民月刊》和《救國時報》上刊發。據說這是最早對外傳播中國長征的文章。

  神秘的診所

  馬海德原名喬治·海德姆,祖籍黎巴嫩,出身於美國一個鋼鐵工人的清貧家庭。他靠勤工儉學,念到大學。1933年喬治在日內瓦醫科大學畢業,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為了考察東方的熱帶病來到上海,不久開設一個私人診所。在上海的日子裡,他先後認識了進步朋友路易·艾黎、史沫特萊等,尤其第二年在慶祝十月革命節的小聚會上,喬治有幸認識了孫中山夫人宋慶齡。「從此,這位20世紀的偉人走入了我的生活,對我的一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馬大夫回憶說。

  宋慶齡很關心喬治的成長,讓他參加了馬克思主義學習小組,學習馬克思的一些著作,使他開始懂得一些革命道理。宋慶齡還建議他做些社會調查,以瞭解大眾生活。路易·艾黎指導他深入20家鍍鉻廠進行職業病的調查,寫成論文,揭露了剝削的醜惡和童工的悲慘遭遇。這些都使喬治逐漸認識到僅靠醫學不能根本改變勞苦大眾的悲慘命運,要改變舊中國,需要支持社會革命。

  當時根據宋慶齡的吩咐,喬治的診所經常借作進步人士秘密接頭和開會的地點。他常駕著自己的小汽車出門購買藥品,其中不缺宋慶齡專囑他去購買的急需藥品和醫療器材,以秘密支援蘇區。喬治還幫助宋慶齡掩護革命志士,開車去車站、碼頭接送受到敵人監視的同志。

  其中最富傳奇色彩的故事,發生在70多年前的上海黃浦江畔。1935年夏末的一天,喬治受孫夫人的委託,護送兩位神秘的中國朋友,登上去海參崴的蘇聯貨船。

  過了很長時間,才慢慢揭開此事的歷史謎底。原來兩位客人是陳雲和陳潭秋。長征開始後,中共與共產國際失去聯絡。為此中央特派政治局常委陳雲同志,離開長征隊伍,秘密赴上海,要轉去莫斯科,出席共產國際會議並匯報遵義會議和長征情況。但當時上海地下黨已受破壞,一片白色恐怖。陳雲只好設法求助於宋慶齡。而宋慶齡則把這重任委託給她可信賴的喬治醫生。陳雲平安到莫斯科向共產國際匯報後,有人將長征材料加以整理,冠以《英勇西征》之題,署名「施平」於1936年春發表在共產國際的刊物上。隨後陳雲又整理親歷長征的材料,署名「廉臣」寫了《隨軍西行見聞錄》,於1936年3月在巴黎中共辦的《全民月刊》和《救國時報》上刊發。據說這是最早對外傳播中國長征的文章。

  陝北的紅星

  到了1936年,美國醫生喬治的命運也發生了奇跡般的轉折。由於宋慶齡的影響,喬治認識到只有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能夠救中國。為此,他嚮往去蘇區。

  1936年春末的一天晚上,宋慶齡對喬治說:「我告訴你一個好消息,你的夙願要實現了。中共中央想邀請一位公道的記者和一名醫生,到陝北去實地考察邊區的情況,瞭解中共的抗日主張,我看你和斯諾一塊兒去吧!」喬治對此興奮不已。

  這兩位美國青年到達延安,受到黨中央負責人的熱烈歡迎。斯諾與喬治在陝北走訪3個多月,訪問了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和許多抗戰軍民。斯諾採訪結束,與喬治惜別時,把自己一件黃色鹿皮夾克留給好友喬治作紀念。

  斯諾陝北之行「獲得世界獨家新聞」,其重大成果是寫出了震撼世界的《紅星照耀中國》(中文稱《西行漫記》)。當時由於保密原因,斯諾應喬治的要求,在書中沒有寫明宋慶齡與馬海德的有關史實。

  陝北之行,使喬治看到中國的未來的紅星。他則實現了人生的轉折,加入了工農紅軍,穿上普通的戰士服裝,戴上閃耀紅星的軍帽,改成中國人的名字——馬海德,他保留了美國出生的名字「海德」,而特別加上陝北回民的「馬」字,以示自己全心全意為陝北軍民服務。

  在陝北蘇區,他被中央委以重任,成為軍委衛生部顧問,以後又兼任外事組顧問。在清涼山下成為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的保健大夫;他隨軍轉戰各地,在硝煙瀰漫的前線搶救傷員。「洋紅軍」在1937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與中國姑娘周蘇菲喜結良緣,落戶陝北,與軍民同患難,共奮鬥。他樂觀和善,樂於助人,時常有人找他幫修理手錶、手電、打火機,甚至應急當接生婆,他都有求必應,因而被大家稱為「我們的萬能博士」。

  在被封鎖的陝北蘇區,面對缺醫少藥的極端困境,喬治受毛主席委託,到各地考察,盡快寫出戰地醫療狀況調查,提出建立一批軍民醫療機構的計畫,並克服困難,逐步加以實施。特別是致力於爭取外援。馬海德牢記著在臨別時,宋慶齡鄭重地聘請他作為她駐延安的代表(1938年保衛中國同盟成立後又成為這個組織的代表),要求他盡可能提供詳情,以便為根據地廣泛爭取海外援助。在抗日戰爭時期,馬海德在延安國際和平醫院工作,經常將自己的工作情況、當地急需的藥品、物資情況寫成報告,通過周恩來設法轉給宋慶齡。根據這些材料,宋慶齡通過保衛中國同盟《新聞通訊》進行對外宣傳,爭取國際社會的瞭解與支持。

  在宋慶齡及其保衛中國同盟的大力支持下,馬海德先後接待了前來支援抗戰的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印度的愛德華、柯棣華大夫和巴蘇大夫以及德國的漢斯·米勒大夫。

  由於中外醫務人員的共同努力,蘇區的醫療衛生事業得以迅速開展,國際和平醫院從1938年的第一所,發展到擁有8個中心醫院和42個分院及許多為軍民服務的醫療網點。僅經馬海德本人治療的軍民就多達數萬人。

  宋慶齡對馬海德的工作十分滿意,曾去信稱讚,並贈給一張她的10英吋半身像片。正面有她的親筆簽名,背面寫有這樣一句話:「感謝你對國際和平醫院所作的努力和獻身精神。」

  在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一批外國記者、外交官來到解放區訪問。他們到延安,總希望找馬大夫,因為他是一位深知內情的西方人。馬大夫陪他們參觀,耐心而有說服力地同他們交談,用自己耳聞目睹的事實回答他們提出的各種問題,同時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策主張和中國革命不可阻擋的前進潮流。馬大夫在外事活動中的出色表現被黃華譽稱為「沒有頭銜的外交家」。

  從草原到邊寨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馬海德立即申請加入中國籍,成為第一個外國血統的中國公民。毛主席為此請馬大夫一家去中南海做客,對洋女婿成了中國女婿表示祝賀。

  不久,馬大夫受中央委託協助組建衛生部並擔任顧問。他保持和發揚延安精神和作風,不畏艱苦,奔忙於城鄉以及草原、邊寨的醫療戰線上,也活躍在醫學的國際交流合作的領域裡。

  他把畢生精力投入人民共和國的醫療衛生事業,為在中國消滅歷史遺留下來的性病和麻風病作不懈的奮鬥。他歷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麻風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腫瘤基金會名譽主席等,先後榮獲達米恩杜頓麻風協會獎、美國加州的國際公共衛生及麻風病防治成就證書、黎巴嫩科芒德爾國家勳章、美國艾伯特-臘斯克醫學獎、印度甘地國際麻風獎等。

  他繼續為促進各國人民對中國的瞭解與友誼積極工作。不管是出國訪問,還是在國內接待來華外賓,他都熱情地介紹新中國。直至晚年病危,在病榻上,仍在忙於與國際醫學界聯繫交流,以爭取中國與國際社會的合作。

  馬大夫於1988年10月3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8歲,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部分骨灰撒在延河裡和美國的故里。當年在延安見證這位洋紅軍經歷的黃華有這樣的評價:「馬海德以自己的一生表明,他是一位真正的國際主義者,他是我們時代的一位傑出人物。他屬於中國人民,也屬於世界人民。」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