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紅軍史:紅軍長征在雪山草地的糧食供給問題 | 陽光歷史

 

A-A+

揭秘紅軍史:紅軍長征在雪山草地的糧食供給問題

2016年12月26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128 次

  紅軍長征途中,兩次爬雪山,三次過草地,在川西北一下兩上,縱橫5000里,輾轉駐留16個月,成為紅軍長征史上最為艱難險阻的篇章。在雪山草地,由於自然和人為的諸多原因,糧食問題成為紅軍生存的首要問題。它直接關係到革命的成敗和生死存亡。

  【糧食供給問題嚴峻的原因】

  「雪山草地」主要位於今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內,地處四川省的西北部,青藏高原的東南邊。該區域南北長約410公里,東西寬約360公里,總面積82700平方公里。「雪山」指紅軍長征翻越的夾金山、夢筆山、長板山、昌德山、打古山、虹橋山、鶴鴿山、巴郎山、黨嶺山。「草地」指紅軍走過的川西北草原沼澤,包括阿壩草地、紅原草地、瓦切日干喬沼澤地、色既壩、年朵壩及班佑草地。「雪山草地」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是川西北的高寒地區,地勢險峻,氣候甚為惡劣,年平均氣溫在攝氏零度以下,雨雪風雹來去無常。惡劣的自然條件,使得該地許多區域渺無人煙,物產不豐。當時有人曾統計過「川西區總人口計78038戶,344249人;農作物以產玉蜀黍著稱,大小麥及黃豆次之。年產稻約1000石;馬鈴薯約500000斤;玉蜀黍約90000石;青稞約70000石。牲畜川西區有牛2000000頭,羊520000頭,馬騾驢150000頭,豬100000頭,有名之西狗約有50000頭。」以上並非精確統計,只是個估算,特別是農產品,估算當時年糧產不足一億斤,人均糧食在二三百斤之間,全區年均總儲糧僅在1000萬斤左右。紅軍長征過境之前,川西北地區隸屬於「四川松、理、懋、茂、漢屯殖督辦署」,1935年改為「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區」。當時還處於封建農奴制度統治下,各族人民深受封建壓迫和經濟盤剝,長期過著貧困生活。在正常年景,農區貧雇農每年缺口糧在半年以上,中農也在三四個月左右。如遇到大量外來人口的湧入,勢必造成供求的尖銳衝突。

  1935年5月,紅軍進入川西北地區時,紅一方面軍轄第一、三、五、九軍團和軍委縱隊共一萬餘人,紅四方面軍轄第四、九、三十、三十一、三十四軍、獨立師及婦女獨立團、炮兵團、後勤機關近十萬餘人。其在被國民黨軍隊圍追堵截之中,缺衣少食,軍供不濟,帶入該地區的糧食和軍需品不多。紅軍人數占所控制地區總人數的l/2。在紅軍集中的地區和主要行進路線上,紅軍人數超過了當地居民人數。紅軍在該地區與民爭食是不可避免的問題,是當時川西北地區特有的始終突出的矛盾。紅軍一到該地區,立即感到糧食問題的沉重壓力。紅一、四方面軍會合後,從1935年6月中旬到9月上旬,10萬紅軍在20多萬人口的川西北地區停留了近3個月。中央率一、三軍團先行北上後,到10月底四方面軍主力南越夾金山舉行天、蘆、名、雅戰役,約9萬紅軍在該地區境內停留了一個多月,近2萬留守部隊和後方機關、醫院等在大小金川地區駐紮近10個月。1936年二、四方面軍會師後,5萬紅軍過境北上又是一個多月。紅軍駐留時間長,面對如此大的糧食需求,深知只能維持30餘萬人口糧食自給的川西北地區必然難以承受。如果按紅軍在川西北雪山草地每人每天耗一斤糧食計,總消耗糧食當在2500萬斤至3000萬斤左右。這相當於紅軍集中留駐的茂縣、松潘(一部分)、理縣、漢川、黑水、大小金川、丹巴、馬爾康、壤塘、阿壩地區年產糧食的50%以上。參加過長征的鄧穎超回憶:「長征中除了作戰外,糧食問題成為當時最大的困難,尤其是四川西北部藏族地區時,糧食就更困難。」紅一軍團政委聶榮臻也提到:「這一帶人煙稀少,又是少數民族地區,部隊嚴重缺糧,我們幾乎天天為糧食問題發愁。」肖鋒在《長征日記》中寫到:「在部隊行進過程中,糧食日漸成為威脅我軍生存的大問題。僅不負擔戰鬥任務的一軍團直屬隊,在從懋功到毛兒蓋的行軍途中,18天就減員120人,佔全隊總人數近百分之十。」從某種意義上講,糧食問題已成為當時紅軍急待解決的首要難題。

  【紅軍在雪山草地解決糧食問題的舉措】

  (1、成立籌糧組織,加強領導管理

  擺在紅軍面前的頭等任務,就是要為過雪山草地籌集糧食。為了籌集糧食,紅軍建立了嚴密有力的組織體系,成立了專門的糧食委員會,積極為紅軍部隊、後方機關、醫院等籌糧。地方政權設有糧食部,專管籌糧工作;西北聯邦政府和省蘇維埃、縣蘇維埃、鄉蘇維埃都有糧食委員會,形成強大的籌糧工作網絡,對糧食進行統一的保管(糧庫)、運輸和分配,實行定量供給。根據記載,紅軍先後成立了蘆花和毛兒蓋兩個籌糧委員會,為過草地開展籌糧活動。其中「黑水、蘆花糧委擔任籌集60萬斤糧食的任務,計畫在幾個出產糧食的中心區域分頭進行。」在漢川縣威州寶子巷和塗禹山設有兩個糧食集散處,由紅軍後勤部派人掌管。漢川縣各級蘇維埃都設有一個秘書,負責掌管沒收地主豪紳的財產及遊擊隊籌集的糧食。在懋功,紅軍組織了蘇維埃「籌糧隊」(俗稱「打糧隊」,實際上是後勤部派出的人員),深入到村寨籌集糧食。在黑水的瓦缽梁子,紅軍建立了蘇維埃,負責組織籌糧工作,並在幾個寨子中心的地方,設有一個糧食倉庫,集中儲存糧食。這些組織在紅軍長征中對籌糧工作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2、實行有效的籌糧措施

  為了解決糧食問題,紅軍在「雪山草地」先後採取了以下措施籌糧:

  (1)號召節約用糧,嚴格擬定糧食分配計畫;加緊糧食宣傳工作,動員群眾將自己的糧食支援紅軍。1935年6月20日,朱德、周恩來、王稼祥發佈的《籌辦、節省及攜帶糧食辦法》指出:「各部隊除五天休息所需的糧食外,應籌足七天糧食準備攜帶,以後不論向何地行動或休息,都應有七天儲糧。……每人每天食量:麥子一斤四兩,包谷雜糧一斤二兩,牛羊豬等不作菜,應烤成肉乾,代替乾糧,每一斤鮮肉作半算。每天改成兩餐,一稀一干」。

  (2)繳獲戰利品。紅軍在川西北地區攻佔了近10座縣城和官寨,繳獲了部分糧食、軍需品。紅軍在懋功縣接管了國民黨的倉庫存糧。當時,在縣城禹王宮有一存糧倉庫,名稱「濟倉」,存糧在20萬斤左右。

  (3)通過蘇維埃政府沒收劣紳、地主的糧食;向商人和當地群眾購買糧食,這是當時常用和通用的籌糧方式。在羌族聚居區,由於各級蘇維埃政府普遍建立,打土豪、分田地鬥爭的普遍展開,籌糧工作迅速開展起來。籌糧時,由蘇維埃幹部和遊擊隊員以地主豪紳為對象,開倉開窖,將其糧食予以沒收。此外,紅軍在各處都設有國家商店,用現金或實物收購糧食。金川蘇區的國家糧店初期每天能收買糧食數千斤。

  (4)運走藏匿在老百姓家的糧食和窖藏,留下銀元或欠條;收割地裡成熟的青稞、小麥等,插上木板借條。一些群眾受地方政府脅迫,離家離寨,把糧食馱運到邊遠的深山巖洞裡,或藏在家中的地窖、夾壁牆、牛圈裡。紅軍迫不得以只有運走藏匿起來的糧食,留下欠條,甚至還收割地裡成熟的青稞、小麥等。總政治部於1935年7月18日專門發佈了《關於收割麥子的通令》規定:「各部隊只有在用其他辦法不能得到糧食的時候,才許派人到番人田中去收割已熟的麥子。收割麥子時,首先收割土司頭人的,收割普通番人的麥子寫在木牌上,插在田中,番人回來可拿這木牌向紅軍部隊領回價錢。」

  (5)後期籌糧變成籌集可食物,甚至去周邊地區籌集糧食;還熬製土鹽。到了後期,糧食問題越來越尖銳。1936年7~8月間,紅軍二、四方面軍過草地時,由於缺糧嚴重,許多衣單體弱、食不果腹的戰士長眠於荒草之中。為了生存,部隊常常是遇見牛羊,即「圍而籌之」;甚至派出部隊專門到偏遠的草地深處尋覓遊蕩的牛群、羊群,一旦發現,立即迂迴圍截。1936年初,紅四方面軍駐金川留守部隊,在給養極度困難的形勢下,組織部分力量,遠征西北籌集糧食、牲畜。由於國民黨軍隊的封鎖,紅軍缺鹽現象嚴重,所以熬製土鹽也成為紅軍籌集糧食的一項重要工作。紅軍請來會熬製土鹽的藏羌師傅作指導,將含有鹽分的鹽石、泥土用水浸泡,取汁熬鹽,約每200斤鹽土可熬鹽三四斤。

  【紅軍在雪山草地解決糧食問題成效評價 】

  紅軍長征爬雪山過草地,在長達16個月的時間裡,先後輾轉於九座雪山之間。其歷史奇跡的創造,是與成功解決糧食給養問題分不開的。紅軍充分利用了川西北地區的糧源,理智地分配和使用了該地區僅存的有限存糧;充分利用了該地區的牛羊馬等牲畜,食其肉以充飢,利用其皮毛製作衣服、鞋;充分利用了該地區的蔬菜水果充飢;充分利用了該地區豐富的野生植物和動物。紅軍成功地解決糧食問題還表現在沒有發生大量百姓因饑荒死亡和大批紅軍戰士餓死的情況,沒有使「與民爭食」的矛盾公開化和激烈化,能使軍民始終保持一種團結友好的關係。之所以能取得這些成績,主要是因為紅軍長征在雪山草地,執行了正確的民族政策。紅軍主張民族平等;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不照搬蘇區的階級鬥爭作法;團結民族、宗教中上層愛國人士,不沒收大喇嘛、頭人的財產,聯合他們共同反蔣抗日,建立民族革命統一戰線等。紅軍執行嚴格的紀律,實行買賣公平,借東西要還,拿東西要給欠條;不破壞寺院,不傷害少數民族的民族、宗教感情等,很好地團結了少數民族群眾,得到了少數民族群眾的巨大支持,最終成功地解決了糧食供給問題。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