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隱瞞的真相:台兒莊,萬家嶺與崑崙關大捷 | 陽光歷史

 

A-A+

被隱瞞的真相:台兒莊,萬家嶺與崑崙關大捷

2016年08月04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152 次

  (1)台兒莊大捷

  「台兒莊大捷」為大家熟知,宣佈殲滅日軍2萬,有的更說全殲日軍第10師團。注意一下就知道,台兒莊一戰日軍參戰僅2個旅團,因第10師團在山東濟南、兗州、濟寧、泰安、肥城、鄒縣等津浦路沿線都留下大量守備部隊,第5師團有1個旅團在華東,一部在青島。第5師團在臨沂與西北軍激戰不講,直接進攻台兒莊的第10師團部隊與當面中國軍隊20萬相比處於絕對劣勢,蔣介石也訓斥國民黨軍前線部隊「數倍於當面日軍,早當予以解決」,何況日軍背後還有德國武器裝備(包括150毫米重型榴彈炮)的湯恩伯的20軍團,但仍被日軍全身而退。此役日軍2個師團傷亡1萬,談不上全殲第10師團。

  《疑義相與析》提出疑問:

  「--日本人的統計只包括第5、第10兩個師團。即日軍第2軍第5師團戰死1281人,負傷5478人;第10師團戰死1088人,負傷4137人。合計戰死2369人,負傷9605人,傷亡總數11974人(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第1卷第2冊41頁)。而參加作戰的日軍尚有華北方面軍之第16師團、第114師團、第14師團、關東軍混成第3旅團、關東軍混成第13旅團、華中派遣軍之第6師團、第9師團、第13師團、第101師團,它們統統的毫髮無傷?」

  該文作者再次忽略了,參加台兒莊作戰的日軍,確實只有第5、10師團各1個旅團,至於後面列舉的日軍其他部隊,是投入徐州會戰的兵力。

  (2)武漢會戰

  武漢會戰乃八年抗戰最大一次會戰,國民黨軍投入上百萬大軍,宣稱斃傷日軍20萬,真是天方夜譚。日軍進攻兵力為9個師團,27萬人,如此早已覆沒,何談佔領武漢?日本軍史上說得清清楚楚,武漢會戰參戰日軍傷亡為35500人(桑田悅、前原透合著:《簡明日本戰史》,中譯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81頁)。近年台灣國民黨軍史研究人員也認為武漢會戰斃傷日軍20萬太過誇大,但還是認為有12萬左右。至於國民黨軍傷亡,則為254628人(《抗戰勝利40週年論文集》,上,1986年台北版,195-196頁。參見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第1卷,軍事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596頁)。

  應該說武漢會戰國民黨軍傷亡25萬是可信的,那就更顯出所謂斃傷日軍20萬的荒謬,如此雙方損失接近1:1,這可太好了,國民黨軍只須如此硬拚幾次就可將侵華日軍拚光了!至於日軍損失12萬也誇大了3倍多,還是應該以雙方記載的己方損失數較準確,依據我在序言已說明。而日軍記載的國民黨軍傷亡也大得離奇,宣稱掩埋中國軍人屍體19萬多具(《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第2卷第1分冊,195、201頁),我亦不取。

  有網友反駁說日軍投入武漢會戰兵力不止27萬,期間不斷進行補充,總數應達50、60萬人。這是不瞭解現代戰爭規律。現代戰爭作戰中,特別強調集中兵力原則,盡量將最大限度兵力集中在首次突擊中。如二戰中1939年德軍進攻波蘭,一線兵力達151萬,預備隊不過10萬;1941年展開陸軍330萬人襲擊蘇聯,作戰半年不過補充65萬人。再以解放戰爭為例,遼沈戰役初東北野戰軍70萬大軍南下錦州,時東北國民黨軍總兵力55萬,按照這些網友的觀點,打到後來雙方豈不投入三四百萬?武漢會戰日軍投入9個師團和一個波田支隊,加上其他加強部隊姑且算10個師團,傷亡3萬多的話平均1個師團傷亡3000人左右,實際上會戰期間日軍1個師團也就是補充3000多人,如第6師團得到3200名補充兵員(《岡村寧次回憶錄》,中譯本365頁),27師團補充新兵3000人(王輔:《日軍侵華戰爭》,第2冊,911頁)。

  《疑義相與析》提出這樣一個觀點:

  「--再如日軍中的王牌稻葉第6師團,經武漢外圍黃梅、廣濟、田家鎮戰鬥後,傷亡巨大,除補充3000名新兵以外,又將116師團之志摩源吉混成支隊及另外2個步兵大隊編成石原支隊入列。所以1937年的第6師團和1939年的第6師團雖然番號相同,但內在素質已經有了很大的差異。」

  熟悉二戰日軍情況的人都知道,作戰中日軍經常將旅團、聯隊加強坦克、火炮和工兵等編成支隊,臨時配屬其他部隊,但戰後都立即歸還原建制。二戰日軍實行的是地域徵兵制,第6師團來自九州熊本,根本不可能將來自京都的116師團部隊納入自己固定建制,其自身建制部隊的缺額也沒有依靠在中國的日軍後備兵員就近補充,而是要等待從家鄉熊本來的3000新兵。岡村寧次評價第6師團是「日本第一強大師團」,「作戰英勇無比……團結心強,排他性也強,對其他配屬部隊等缺乏關心」(《岡村寧次回憶錄》,337頁)。

  武漢會戰中日軍有兩個進攻方向,即第2軍從大別山南下,11軍溯長江西進,國民黨軍防禦中也分別在兩個方向的富金山、德安重挫日軍,並對此大肆宣揚,卻誇大到離奇程度。富金山之戰,日軍第2軍3、13師團遭到國民黨軍宋希濂的71軍等部頑強阻擊,傷亡4000多人(國民黨軍傷亡1.5萬人),但一些著作如孫挺信的《中日大決戰》卻記載:日軍承認,富金山之戰死4506人,傷17380人;共計傷亡21886人。查日軍史料,這些數字是11軍在整個武漢會戰中的傷亡,卻被孫某人張冠李戴到第2軍在富金山的傷亡去,令人瞠目!

  德安萬家嶺之戰是國民黨戰史宣揚的武漢會戰的「大捷」和焦點,如記載:「第9戰區第1兵團司令薛岳將軍,奉蔣、陳之命早已將第25、70、8、4、64、74、66等7個軍的兵力,埋伏在德安、廬山地區山嶽叢林地帶,擺下個反八字形的陣勢,等待敵人。」又記載薛岳自誇:「我這個反八字形陣勢,如袋捕鼠,又如飛剪……」至於萬家嶺大捷之成果:「日軍第101、106師團之木島、池田、津田等4個聯隊和其他部隊共3萬餘人,被中國軍隊全殲。其第106師團幾乎被殲殆盡,僅有1000餘人逃脫……」

  萬家嶺戰役在9月25日至10月17日間,軍事科學院《中國抗日戰爭史》記載:「薛岳兵團斃敵3000人,傷敵更多,俘虜30多人,繳獲輕重機槍50多挺、步槍1000多支,軍馬100餘匹。時稱萬家嶺大捷。」實際上,國民黨軍宣稱在萬家嶺全殲日軍第106師團不過是吹噓,106師團雖然損失很大,畢竟終於堅持到援軍解圍。

  日軍第106師團為特設師團,為常設師團第6師團的預備役(特設師團番號為常設師團番號加上100),雖然同樣來自南九州,編製也大致相當,但戰鬥力天差地遠。以一個步兵聯隊為例,特設師團內服現役的只有大隊長、聯隊長及聯隊副官,其他中隊長、小隊長及士兵都為預備役或後備役。組建部隊時,各部隊長都從各部抽調,相互配合能力差,戰鬥力不強。第106師團的士兵,來自於南九州的熊本、大分、鹿兒島、宮崎四縣,該師團於1938年5月才在熊本編成,隨即便裝船運往華中,參加武漢會戰,表現一直不佳。武漢會戰時任11軍司令官的岡村寧次在給熊本的第6留守師團長的信中尖刻地寫到:第6師團為日本第一強大師團,106師團則為第一弱旅。

  日軍第106師團,師團長松浦淳六郎中將,轄第111旅團(下轄步兵第113、147聯隊)、136旅團(下轄步兵第123、145聯隊),騎兵1個大隊,野炮兵、工兵、輜重兵各1個聯隊。但147聯隊本部留守蕪湖,第1大隊在寧國,第2大隊在廬山東麓。該師團於7月23日登陸湖口參加南潯路作戰的為第113、145、123聯隊全部及147聯隊第3大隊,計10個步兵大隊。萬家嶺戰役前,留置步兵、騎兵各1個大隊於馬回嶺,野炮兵聯隊在九江。為便於山地作戰,該師團配屬了第52山炮聯隊、1個迫擊炮大隊等部,改編為馱馬師團,編製約2.6萬人。但因一路激戰不滿員,按日軍檔案記載,截至9月30日(此時萬家嶺之戰剛爆發),第106師團全部實有人數為1.9萬人,但如上述,有1個騎兵大隊(實有451人,配屬第101師團)、第106野炮兵聯隊(實有1762人)及3個步兵大隊並無投入德安穿插戰,故在萬家嶺被合圍的106師團人員估計為1.4萬人左右。

  10月初,第106師團在萬家嶺被合圍,陷於苦戰,處境危急。蔣介石命令薛岳,務必在9日深夜24時前全殲該敵,作為「雙十節」獻禮。中國軍隊組織敢死隊奮勇突擊,日軍殘部退守雷鳴鼓等不到5平方公里的地區內固守待援。由於日軍依仗空投糧食彈藥,並縮小了防禦正面,因此火力並未有太多減弱,中國軍隊最後的總攻未能奏效。此戰證明,中國最精銳的部隊(如74軍)與日軍最弱師團的戰鬥力相比,特別是在士兵的戰鬥素養方面,仍有不小差距。

  10月11日,岡村寧次嚴令各部不惜代價增援萬家嶺,第27師團佐枝支隊(第102旅團配屬1個坦克大隊)、第17師團鈴木支隊(3個步兵大隊和1個野炮聯隊)先後投入解圍作戰。根據《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第2卷第1分冊記載,第106師團的補充人員約2700人於9月下旬到達九江,與第106野炮兵聯隊組成宇賀支隊,參加了救援師團主力的行動。10月7日,宇賀支隊改受27師團佐枝支隊指揮。11日,佐枝支隊與宇賀支隊統歸17師團鈴木支隊指揮,奮力解圍。鑒於重創106師團的主要目的已經達到,而各部隊傷亡均極慘重,薛岳命令各部撤出戰鬥,全軍退守。戰後,薛岳電告武漢軍委會:「此次敵穿插迂迴作戰之企圖雖遭挫折,但我集中圍攻,未將該敵悉殲滅,至為痛惜。」17日,鈴木支隊在甘木關與106師團殘部會合。一些國民黨將領在回憶錄中也承認增援日軍不直接解圍而是迂迴包抄威脅構成包圍圈的國民黨軍,「以迂為直」起到了不戰屈人之兵的效果。

  18日,106師團奉命在甘木關地區休整。截至10月20日,第106師團實有1.58萬人,與9月30日相比減員約3200人。但由於2700名補充兵歸建,加上這個數字,第106師團在萬家嶺損失總數約為6000人,佔其被圍兵力總數1.4萬人的40%以上,可以說遭到重創,但離被殲滅還差得遠。

  再提一提花園口決堤事件。徐州失守後造成了日軍進逼鄭州威脅武漢的嚴重局勢。蔣介石調集20萬兵力,在豫東蘭封縣(今屬蘭考縣)發動了「蘭封戰役」,但功敗垂成,反而使整個豫東門戶大開,被迫西撤鄭州。1938年6月6日開封陷落,鄭州危在旦夕。部署西撤的同時,蔣介石還作出了一個重要決策,就是「以水代兵」,決堤放黃河水阻敵西進。6月1日,蔣介石在武漢正式作出了決堤的決定。決堤可保鄭州,但幾省的土地和人民怎麼辦?犧牲慘重可想而知。6月7日凌晨,國民黨軍53軍1團奉命在中牟縣境內花園口掘堤,6月9日上午8時開始放水。此次黃河決堤放水,導致豫、皖、蘇三省44個縣市,2.9萬平方公里土地被水淹沒,成為黃泛區。600餘萬人民遭受洪水侵襲,共導致89萬人死亡。至於日軍,則僅被淹死7452名。現在多數著述開始從積極的方面肯定它的軍事意義,認為這一舉措阻止了日軍西進,為保衛武漢贏得了準備時間,並改變了日軍進攻武漢的路線,造成了中日兩軍夾黃泛區對峙的局面。但實際上:一、日軍停止西進是在花園口9 日出水之前3日就決定了的,與花園口決堤無關;二、日軍按其計畫決定的時間,完成進攻武漢的作戰準備並實施進攻,未因花園口決堤而改變或推遲;三、日軍進攻武漢路線未因花園口決堤而全部改變;四、中日兩軍夾黃泛區對峙的主要原因是日軍兵力不足,並無戰略意義。因此,「花園口決堤的軍事價值僅在給日軍造成了一些困難,使其主力改沿淮河推進為沿長江推進。與豫、皖、蘇人民因黃水氾濫遭受的損失相比,這點軍事價值不足稱道」。(馬仲廉:《花園口決堤的軍事意義》,《抗日戰爭研究》1999年第4期)。

  (3)崑崙關大戰

  國民黨軍頭等主力第5軍大戰崑崙關、全殲號稱「鋼軍」的日軍第5師團21旅團,是國民黨抗日戰史的又一大「亮點」。但仔細分析史料,崑崙關之戰雖然擊斃第21旅團的旅團長中村正雄少將,但日軍死亡不過數百(國民黨宣稱消滅4000),離被全殲還差得遠。

  許多網友質疑上述判斷,下面就詳細分析一下。

  1939年11月日軍第5師團(轄第9、21 旅團)和台灣混成旅團在廣西欽州灣登陸後佔領南寧,其中台灣旅團守衛欽州灣到南寧的補給線,第9旅團奔襲中越邊境的龍州,第5師團直屬部隊和3個步兵大隊趕修南寧飛機場,師團長手下控制1個步兵大隊作為機動。以第21旅團2個大隊佔領高峰隘並向武鳴方向警戒,1個大隊佔領崑崙關,1個大隊擔任崑崙關至南寧交通線的守備。所謂的「崑崙關大血戰」國民黨軍隊進攻的目標,就是崑崙關上那1個大隊的日軍——第21旅團第21聯隊第3大隊,約800人。

  12月中國軍隊27個師、15萬人大舉反攻,將部署在南寧至崑崙關狹長山路中的日軍切成數段分割包圍,態勢既為有利。此時日軍第5師團已輕裝化,全部實力21945人,只有75毫米山炮20門,75毫米野炮12門,沒有坦克,作戰中也沒有空軍支援;中國軍隊特種兵有4個炮兵營和115架飛機(重轟炸機9架、輕轟炸機26架、戰鬥機80架)。僅主力第5軍就有3萬人以上,直屬1個坦克團,1個150毫米德國榴彈炮營,作戰中得到空軍大力支援。軍長杜聿明計畫是,鄭洞國的榮譽第1師擔任崑崙關正面進攻;戴安瀾的第200師為總預備隊;「德國將軍」邱清泉的新編第22師迂迴插入崑崙關與南寧之間,向六塘守敵進攻,斷崑崙關之敵的退路。此時崑崙關前線國民黨軍名將和精華雲集,火力也罕見地壓倒了日軍。

  但被圍日軍頑強抵抗等待援軍,12月18日,日軍21聯隊1、2大隊前往增援崑崙關,19日被完全包圍,遭到中國軍隊優勢兵力在100多架飛機和重炮、坦克支援下猛烈攻擊,逐漸支持不住。21旅團42聯隊2個大隊增援再被包圍,此時台灣混成旅團發揚「武士道」精神,主動派出台灣步兵第1聯隊增援,12月23日衝入九塘與被圍的21、42聯隊會合,台灣步兵第2聯隊也於25日進入七塘,歸42聯隊指揮。可見,由於日軍陸續增援,包圍圈內的日軍越來越多,從1個大隊增至4個聯隊,中國軍隊聚殲其也越來越困難,最後全殲的,不過崑崙關前哨高地的日軍1個中隊和2個混成小隊而已。日軍記載崑崙關之戰傷亡:21聯隊參戰1360人,死亡198人,受傷469人,失蹤16人。42聯隊參戰860人,死亡176人,受傷271人,失蹤21人(王輔:《日軍侵華戰爭》,第2冊1243頁)。可見崑崙關之戰日軍傷亡不過1151人,其中死亡、失蹤411人(但不包括2個台灣步兵聯隊的損失)。

  為了增加抗戰殲敵數字的可信度,我國一些學者往往在提到某戰役時稱:「日軍承認,此戰傷亡如何如何。」並註明來自日文書籍何處,貌似客觀權威。但真實情況呢?就如崑崙關戰役,我國戰史著作中就普遍提到:「日軍承認,第21旅團在崑崙關被殲滅,被擊斃者就在4000人以上」。如錢文軍在《崑崙關戰役始末略述》篇末提到:「這是一個漂亮的攻堅戰、殲滅戰。說全殲第21旅團是毫不過分的:除擊斃該旅團旅團長中村正雄少將之外,還擊斃了第42聯隊長、接任中村的代旅團長阪田元一大佐;第21聯隊長三木吉之助大佐;副聯隊長生田滕一……等;班長以上軍官陣亡85以上;陣亡士兵4000人以上。這是日本戰後公佈的數字(參見:《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第三卷,第一分冊第68頁)。」

  問題是這「參見」怎麼「參見」得了,翻開該書第三卷第一分冊第68頁,也就是日軍「九塘附近作戰部隊及傷亡統計」合共1100多人,這位學者到底要讓讀者「參見」什麼?如此公開造假,令人瞠目。我國許多著作還宣稱,此戰中國軍隊除擊斃中村正雄少將外,還擊斃日軍第21聯隊的聯隊長三木吉之助大佐、台灣步兵第2聯隊的聯隊長渡邊信吉大佐。查日本資料:三木吉之助,長野縣人,日本士官26期步科,1944年2月26日死亡,陸軍少將;渡邊信吉,佐賀縣人,日本士官29期步科,陸大39期,1943年3月1日昇少將,1965年4月27日在日本死亡。以上兩人根本就不是死在崑崙關。

  崑崙關之戰後,日軍又增援以18師團和近衛混成旅團,發起「賓陽會戰」,一舉擊潰國民黨軍20萬人,其中第9師師長鄭作民陣亡(第9師是國民黨軍核心主力,其前身就是蔣介石掌握的第一支軍隊、起家老本——黃埔教導團)。整個桂南會戰(含日軍欽州灣登陸和攻佔南寧作戰、奔襲龍州作戰、崑崙關戰役和賓陽會戰),以國民黨軍虎頭蛇尾而告終。在桂南會戰中,日軍死亡2621人,傷3378人(《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第3卷第1 分冊)。2月22日,在柳州軍事會議上,蔣介石非常惱火,將總指揮白崇禧和中央督戰大員陳誠給予降薪留職處分,將第38集團軍總司令徐庭瑤上將以下8個將官撤職查辦。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