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抗戰謠言:那些年「復活」的日軍
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浴血奮戰,最終聯合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擊敗了日本侵略者。中國軍隊多次利用巧妙的戰法與過人的勇氣,給敵人造成了沉重的打擊,這其中不乏許多經典戰例,卻也夾帶著很多水分甚至謊言,從斷章取義到以訛傳訛再到無中生有,各種來路的戰果錯綜複雜,不僅給歷史增添了荒謬,也讓真正的英雄們被人們忽視甚至遺忘。
這些戰績或為戰時鼓舞士氣而作偽,或因記憶不清而失真,或戰後為「翻案」而編造,數量巨大類型龐雜。筆者無力一一舉證,只能擇要者闢謠,以正視聽。
從擊沉「出雲」號說起
提到抗戰時期的日本海軍,駐華第3艦隊旗艦「出雲」號的知名度可謂家喻戶曉。在整個上世紀30年代,這艘黃浦江上最大的戰艦一直是日本海軍在中國橫行的符號,被中國軍民當做記恨萬分的大目標。以至於滬語中專門有「出雲艦」一詞形容強大之物。
在著名的網文《六十年過去了,有誰還記得》中,「國軍空軍炸毀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炸沉日本海軍第3艦隊旗艦」被作為國府抗戰的重要戰果。有關「出雲艦」的沉沒說法頗多,有說空襲炸沉的,有說魚雷艇偷襲擊沉的,甚至還有說蛙人安放炸彈的……可是史料記載中,日本海軍「出雲」艦在上海期間僅受過輕傷,隨後被日本海軍恢復為一等巡洋艦,加裝高射炮後返回日本,並在江田島海軍學校做訓練艦。直到1945年7月24日,該艦才被美機炸沉。
儘管「擊沉出雲艦」是一個不存在的戰績,但試圖擊沉該艦的行動確實存在,而且空海俱全:1937年8月14日,空軍第二大隊11隊隊長龔穎澄率所屬9架諾斯羅普-2E輕型轟炸機於當日上午10時10分抵吳淞江上空,轟炸日本第三艦隊旗艦出雲號。由於技術不夠以及日軍炮火阻攔,轟炸沒有造成可見的傷害;8月19日,沈崇晦機組在作戰失蹤後,為提振士氣民心,軍方宣傳沈崇晦機組駕機衝撞「出雲」艦;8月25日,空軍第八大隊3架亨克爾He-111型轟炸機和2架馬丁B-10轟炸機飛往上海轟炸獅子林、蘊藻濱一帶江面敵艦時,也曾有傳言「出雲」艦遭到轟炸,但據日方記錄,「出雲」艦並未在空襲中受損。
8月14日,電雷學校快艇大隊「史一O二」、「文一七二」兩艘CMB型魚雷快艇偽裝成漁船,由快艇大隊副大隊長安其邦率領,經太湖、松江前往黃浦江。8月16日,安其邦親自指揮「史一O二」艇從新龍華出發,在低速通過十六鋪碼頭的沉船封鎖線後突然加速,「用最高速率衝越所泊敵驅逐艦,傍英、法、意各外艦前進」。快艇在300米距離上向「出雲」艦發射兩枚魚雷,結果一枚擊中外灘日本總領館附近的江岸,在路上炸開一段裂縫,另一枚則擊中了「出雲」艦外圍的防護駁船。「史一O二」艇在撤退時遭日艦射擊,中彈進水後沉沒在九江路外灘浦江碼頭附近。
如果說「擊沉」雖系誇大,但「攻擊」「出雲」還可以算作抗戰「戰果」的話,筆者看到的另外幾則戰績則更加混亂——在廈門胡裡山炮台的介紹中,這門19世紀的火炮在1937年「擊沉」日本海軍「箬竹」型13號驅逐艦的戰果被反覆提及。但「箬竹」型驅逐艦總共只有8艘,除一艘於1932年被撞沉外,所有艦艇都在1940年以後才被擊沉,子虛烏有的13號艦根本不存在。
廈門外海確實有一艘沉沒的日本驅逐艦,但該艦是1945年觸礁沉沒的「天津風」號,與胡裡山炮台的戰果無關。至於這一戰果的最初說法究竟是誤傳還是開發旅遊的噱頭,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比起上述兩類戰績,網絡時代產生的虛假戰績不僅更可觀,其內容細節看起來也更加「翔實可信」。2005年,人民網曾刊登一篇《中國勇士捨命擊沉日本航母》的「雄文」,記述了1937年國軍空軍3架輕型轟炸機重創日軍「龍驤」號航母的所謂「秘聞」。不過查詢抗戰期間國軍空軍的作戰記錄,11月11日國軍空軍主力正用於掩護淞滬會戰部隊後撤,並無向敵艦發起空襲的記錄;日本海軍「龍驤」號航母也沒有任何戰損維修記錄;加上文中出現諾斯羅普-2E轟炸機根本無法達到的「8000米高空」,可以認定文章所述內容完全是子虛烏有。
這些假戰績在網路上廣為流傳,不僅混淆了真正的歷史,也給當代人瞭解抗戰製造了巨大的障礙——在2011年播出的電視劇《遠去的飛鷹》中,甚至出現了男主角駕機對日本海軍「加賀」號航母發動「神風特攻」的荒誕橋段——中國空軍在抗戰中的形象已經足夠高大,何必要用謊言為它無謂地塗脂抹粉?
8月14日,電雷學校快艇大隊「史一O二」、「文一七二」兩艘CMB型魚雷快艇偽裝成漁船,由快艇大隊副大隊長安其邦率領,經太湖、松江前往黃浦江。8月16日,安其邦親自指揮「史一O二」艇從新龍華出發,在低速通過十六鋪碼頭的沉船封鎖線後突然加速,「用最高速率衝越所泊敵驅逐艦,傍英、法、意各外艦前進」。快艇在300米距離上向「出雲」艦發射兩枚魚雷,結果一枚擊中外灘日本總領館附近的江岸,在路上炸開一段裂縫,另一枚則擊中了「出雲」艦外圍的防護駁船。「史一O二」艇在撤退時遭日艦射擊,中彈進水後沉沒在九江路外灘浦江碼頭附近。
如果說「擊沉」雖系誇大,但「攻擊」「出雲」還可以算作抗戰「戰果」的話,筆者看到的另外幾則戰績則更加混亂——在廈門胡裡山炮台的介紹中,這門19世紀的火炮在1937年「擊沉」日本海軍「箬竹」型13號驅逐艦的戰果被反覆提及。但「箬竹」型驅逐艦總共只有8艘,除一艘於1932年被撞沉外,所有艦艇都在1940年以後才被擊沉,子虛烏有的13號艦根本不存在。
廈門外海確實有一艘沉沒的日本驅逐艦,但該艦是1945年觸礁沉沒的「天津風」號,與胡裡山炮台的戰果無關。至於這一戰果的最初說法究竟是誤傳還是開發旅遊的噱頭,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比起上述兩類戰績,網絡時代產生的虛假戰績不僅更可觀,其內容細節看起來也更加「翔實可信」。2005年,人民網曾刊登一篇《中國勇士捨命擊沉日本航母》的「雄文」,記述了1937年國軍空軍3架輕型轟炸機重創日軍「龍驤」號航母的所謂「秘聞」。不過查詢抗戰期間國軍空軍的作戰記錄,11月11日國軍空軍主力正用於掩護淞滬會戰部隊後撤,並無向敵艦發起空襲的記錄;日本海軍「龍驤」號航母也沒有任何戰損維修記錄;加上文中出現諾斯羅普-2E轟炸機根本無法達到的「8000米高空」,可以認定文章所述內容完全是子虛烏有。
這些假戰績在網路上廣為流傳,不僅混淆了真正的歷史,也給當代人瞭解抗戰製造了巨大的障礙——在2011年播出的電視劇《遠去的飛鷹》中,甚至出現了男主角駕機對日本海軍「加賀」號航母發動「神風特攻」的荒誕橋段——中國空軍在抗戰中的形象已經足夠高大,何必要用謊言為它無謂地塗脂抹粉?
置「虎賁」於死地的看客們
《六十年過去了》一文中曾如此描述常德戰役:「74軍57師的8000名官兵阻擊10萬日軍15天之久……師長發出了74 軍57師最後一封電報:彈盡,援絕,人無,城已破。職率副師長、師附、政治部主任、參謀部主任死守中央銀行,各團長劃分區域,扼守一屋,作最後抵抗,誓死為止」,大有荊軻刺秦之時,「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歌慷慨。作家張恨水還以常德會戰為主題,創作了小說《虎賁萬歲》,自此,57師便有了「虎賁」之名。
8000「虎賁」阻擊十萬日軍15天,不可謂不壯烈,但放大到常德城外,國軍卻是另一局面:10萬日軍是參加整個常德會戰的日軍人數,直接進攻常德的只有約3萬人,餘下部隊則在外圍與多達20萬的國軍作戰,這種「整體以眾擊寡,局部寡不敵眾」的局面本就是國軍糟糕的指揮導致的。
常德苦戰,多數友軍部隊卻作壁上觀。常德會戰的十多個軍裡,僅有第10軍積極行動,試圖救援常德。據郭汝瑰的《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記載,第10軍早在25日即已渡過資水北上來援,從右至左按第190、第3和預10師的順序展開,26日發起攻擊;29日接到戰區速解常德之圍、向德山突進的命令後,30日拂曉起,以預10師向阻擊的日軍發起猛攻;以第3師第8團牽制當面日軍,師主力乘機鑽隙向德山急進。當日進至德山。12月1日黃昏,留第9團守德山,第7團經南站向常德突進,遭到日軍的阻擊及側擊,又退回德山。此時,預10師師長孫明瑾在激烈的戰鬥中身中4彈,已壯烈犧牲。第190師亦傷亡甚眾。最終第10軍的英勇救援並未成功。
從戰果來看:日軍傷亡1萬餘人(日軍聲稱傷亡4251人),國軍傷亡六萬多人,還丟了常德,也很難說是一場勝利。
常德失守之前,「虎賁」師長余程萬的最後一封電報是「彈盡人亡,城已破,友軍觀望不前。刻大街小巷混戰成一團。職率副師長參謀長死守中央銀行」。結果發完電報,他就帶著殘部突圍而走……儘管依當時的敵我對比這一行動無可厚非,戰前在開羅會議誇下海口說一定守得住常德的蔣委員長卻大為光火,幾次想要槍斃余程萬,多虧老上司孫連仲、王耀武接連求情才逃過一死。
後世有人將常德會戰稱為:東方「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且不論蘇軍從未讓斯大林格勒徹底陷落這一事實,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德軍損失了東線南翼兵力1/4,導致蘇德戰場攻守的徹底轉變。常德會戰後的國民黨則繼續慘敗,在1944年的豫湘桂戰役中損兵六七十萬人。喪失國土20餘萬平方公里, 「37天丟38城」的戰報連羅斯福都為之瞠目結舌。
在這場大潰逃中,此前積極援救余程萬的第10軍軍長方先覺,戲劇性地複製了第57師的悲劇。衡陽保衛戰中,方先覺指揮的第10軍面對日軍重兵圍攻,堅持防守47日,直打得部隊彈盡糧絕、城內廢墟一片。援軍卻如常德會戰一樣久久不至。絕境之下,方先覺在日軍答應不傷及第10軍剩餘官兵的條件後向日軍投降。後在他人幫助下,成功逃回重慶。這成為他畢生的污點,甚至在1968年退役後,他還因其衡陽投敵的事被屢次抨擊。
有意思的是,衡陽保衛戰又被稱為「東方的莫斯科保衛戰」,但紅軍在莫斯科城下趕走了德軍,國軍卻在丟了衡陽之後一路失地損兵。如此「中流砥柱」,也算史所鮮見。
常德失守之前,「虎賁」師長余程萬的最後一封電報是「彈盡人亡,城已破,友軍觀望不前。刻大街小巷混戰成一團。職率副師長參謀長死守中央銀行」。結果發完電報,他就帶著殘部突圍而走……儘管依當時的敵我對比這一行動無可厚非,戰前在開羅會議誇下海口說一定守得住常德的蔣委員長卻大為光火,幾次想要槍斃余程萬,多虧老上司孫連仲、王耀武接連求情才逃過一死。
後世有人將常德會戰稱為:東方「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且不論蘇軍從未讓斯大林格勒徹底陷落這一事實,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德軍損失了東線南翼兵力1/4,導致蘇德戰場攻守的徹底轉變。常德會戰後的國民黨則繼續慘敗,在1944年的豫湘桂戰役中損兵六七十萬人。喪失國土20餘萬平方公里, 「37天丟38城」的戰報連羅斯福都為之瞠目結舌。
在這場大潰逃中,此前積極援救余程萬的第10軍軍長方先覺,戲劇性地複製了第57師的悲劇。衡陽保衛戰中,方先覺指揮的第10軍面對日軍重兵圍攻,堅持防守47日,直打得部隊彈盡糧絕、城內廢墟一片。援軍卻如常德會戰一樣久久不至。絕境之下,方先覺在日軍答應不傷及第10軍剩餘官兵的條件後向日軍投降。後在他人幫助下,成功逃回重慶。這成為他畢生的污點,甚至在1968年退役後,他還因其衡陽投敵的事被屢次抨擊。
有意思的是,衡陽保衛戰又被稱為「東方的莫斯科保衛戰」,但紅軍在莫斯科城下趕走了德軍,國軍卻在丟了衡陽之後一路失地損兵。如此「中流砥柱」,也算史所鮮見。
「國府」下限低?你錯了
如果說炸沉「出雲」,炸沉「龍驤」的戰報最初源頭還可解釋為國軍飛行員的「誤報」(飛行員自己誤報擊沉敵艦的情況還算常見,需要通過其他偵察手段進行核實)。「常德會戰」最初也勉強可算是戰時宣傳需要而故意拔高。那麼近年來網上一則性質極為惡劣的謠言所說的抗戰中「國軍」殺敵人數,就實在是…… 蔣「先總統」看到這個恐怕在墳墓裡也要羞愧得翻身。
這則謠言頗長,這裡僅節選其中一部分作一下分析。網上已有逐條引用可信史料駁斥的文章,數據詳實,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查閱。所謂「造謠動動嘴,闢謠跑斷腿」,這種偽造史料和數據的行為是極為下作的,對於一些不求甚解的網民也極具欺騙性。我們先看看這則惡劣謠言中的幾個數字:
國軍對日作戰斃傷日寇10萬人以上的7次戰役:
……2.淞滬會戰:國軍戰報:斃傷日寇16萬餘人;日寇戰報:死亡16萬人,傷31157人(日本防衛廳《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4.第三次長沙會戰:國軍戰報:斃傷日寇15萬餘人;日寇戰報:傷亡14.6萬人(日本防衛廳《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
根據這則謠言,日本僅在其所屬「7次戰役」期間就有超過100萬的傷亡。
日本在中國戰場的傷亡人數,台灣方面的數字是276萬餘人,這或許是過於誇大了的數目。而目前大陸和日本學者關於整個中國戰場消滅日軍數目,有105萬、133萬、138萬、150萬、198萬等幾種。
即使是按照198萬的說法,那光是國軍的「七次戰役」就打掉日軍一半以上的傷亡,真是令人驚訝。更不用提網上更加離譜的一則謠言甚至把「國軍」自己276萬的殲敵數字又給誇大一倍,稱國民黨說自己殲滅了578萬日軍(日本自己統計整個二戰中的傷亡,也不過233萬)
「國粉」這謠造的,連「國府」都成了「忘記歷史,忘記英雄」的罪人了。
以淞滬會戰為例,台灣方面1973年的《中國現代史》稱,在淞滬會戰前後三個月內,日軍傷亡約10萬人。謠言中引以為證的《中國事變陸軍作戰》一書記載則是:戰死9115人,傷31257人,合計約4萬人。解放軍70年代編撰的《八·一三淞滬戰役》中記載為:「日軍自己承認傷亡達5萬人」。
「國粉」的想像力再次超越了真實世界中的「國府」,連國府自己都只好意思吹十萬。「國粉」硬生生修改成了16萬,還要把日本人拉過來給自己「做證」。
敗仗要這樣吹法螺,「勝仗」自然要更加誇大。以「天爐戰法」著稱的「第三次長沙會戰」中,國民黨軍以30萬兵力與日本12萬大軍交戰。這場戰役在抗戰中是國軍為數不多的大勝仗,在10萬以上日軍進攻面前戰線罕見地沒有崩潰,而且戰役後期還能實施有限反擊,恢復了戰役發起前雙方的戰線。
「國軍」1942年《第三次長沙會戰之檢討》中統計傷亡為:國軍傷亡28116人,斃傷日軍56994人,俘虜139人。按照這個統計口徑,這無疑是正面戰場上少有的國軍與日軍交換比超過1的大勝仗,可喜可賀。
不過在以總結日本二戰戰報為主的《中國事變陸軍作戰》一書中,仍堅持日本當時的戰報,稱日軍戰死1462人,傷4029人。這個數字顯然縮水十分嚴重,謠言作者篡改、「引用」此書,讓日本人痛痛快快地承認自己「死傷15萬人」,簡直就是要日本史學界的親命啊!
事實上,這種謠言對國民黨軍正面戰場少有的幾次勝仗過分吹噓,根本就不能起到什麼「提醒人們勿忘歷史,紀念國軍抗戰英雄」的作用,反而是對為國捐軀的英勇軍人的不尊重。至於事情真相、歷史教訓,相信也根本不是造謠者關心的問題。
效仿最近獲得魯迅文學獎某詩人,筆者歪詩如下,以表此刻心情:
但得「國粉」謠棍在,辯才何須薩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