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島戰爭:二戰後一場改變固有模式的奪島戰爭
盤點二戰後最經典的奪島戰役,非英國與阿根廷於1982年發生的馬島海戰莫屬。馬島海戰的主要戰場全部在海上和島嶼,動用多種先進制導武器和電子裝備,是一場水下、海面、空中、陸上配合的立體戰爭,還是一場典型的遠程突襲、封鎖登陸及島嶼攻防等多種作戰樣式的現代化海戰。
馬島(全稱馬爾維納斯群島,又稱福克蘭群島)位於阿根廷沿海的大陸架內,距阿根廷只有六百公里,而離英國則遠達一萬三千公里。上世紀八十年代,時任阿根廷軍政府總統的加爾鐵裡不相信英國人會橫跨一萬多公里的大西洋,遠征馬島來對付一個嚴陣以待的大陸國家。他覺得即使出戰,對方取勝的希望也在「百分之一以下」。
促使加爾鐵裡產生這種想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美國。英國是美國在歐洲最好的朋友,而阿根廷則是它在南美最好的朋友,是拉美抵制共產主義進攻的急先鋒。
加爾鐵裡不止一次地說,「我是美國人養大的孩子。」他之所以能登上總統的寶座,完全是由於美國的支持。 但他顯然低估了馬島對於英國的重要性。
馬島素有 「南大西洋門戶」之稱。「那是整個太平洋的鑰匙。」二百年前的一位英國海軍大臣這樣說道,「是全部海外領土的港口和鑰匙。」它扼大西洋和太平洋航道要衝,與南極大陸遙遙相對。一旦巴拿馬運河關閉,它將是保證兩洋航線的重要基地。這個群島的戰略地位實在太重要了,以至於那位海軍大臣常在睡夢中呼喚它的名字。
這麼重要的島嶼,自從被英國海員約翰·戴維斯1592年發現以後,許多國家的國旗都曾在該島上飄揚過:法國的、英國的、西班牙的、阿根廷的。而1833年,這個島還是落在了強大的英國人手裡。他們的理由只有一個:此島為英國人所發現,應當永遠屬於英國。
而關於馬島主權的爭執,使阿根廷人感覺蒙受了羞辱:這是自己家門口的領土啊。
於是,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在得知英國最後一艘大型航空母艦皇家方舟號退役後,料英國再無遠程征戰能力,出兵雙方爭議的馬島,活捉英國總督,加爾鐵裡向世界宣佈收復馬島主權。消息傳到國內,阿根廷沸騰了。伴隨著雄壯的軍樂,電台一遍又一遍地播誦加爾鐵裡簽發的公報。
有著「鐵娘子」之稱的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表現出了鋼鐵般的意志,她馬上宣佈立即與阿根廷斷交,同時組成戰時內閣,派出特遣艦隊遠征馬島。
4月3日,也就是馬島被佔領的第二天,英國的一架搭載衛星通訊設備的運輸機就飛抵大西洋上的阿森松島基地,此後該基地就是這場戰爭中最為重要的前進中轉基地。同時在大西洋上巡航的4艘英國核潛艦也開始全速駛向馬島。
英軍的快速出動能力讓世人震驚。僅用3天時間,沒有了大型航空母艦的英國皇家海軍,靠兩艘小型航母無敵號和競技神號組成特混艦隊,從樸茨茅斯啟航。同時正在直布羅陀參加北約演習的英軍艦艇多艘軍艦也駛往戰區,這兩支編隊將在大西洋會合,共有21艘作戰艦艇、20架海鷂式戰鬥機,58架各型直升機,3500名海軍陸戰隊員。這兩支編隊組成了特混艦隊的第一梯隊。
4月7日,英國宣佈馬島周圍200海里的範圍為「海上禁區」,凡進入該區域的阿軍艦艇和輔助艦隻都將遭受攻擊。4月12日,英軍潛艦在到達戰區後開始實施封鎖。4月15日,英軍獵迷式巡邏機抵達戰區,開始巡邏。4月22日,英軍艦隊的先頭部隊就抵達了戰區。4月28日,特混艦隊進入馬島水域並展開。4月30日,英軍飛機也加入到對馬島地區的封鎖。至此,僅用27天英軍就完成了對隔著半個地球、遠在萬里之外的馬島的海空封鎖部署。
英軍也展現了強大的運輸和後勤能力。他們先是在距離馬島約5600公里的阿森松島上建立了大型中轉基地,大量物資先運送到該島,然後轉運至戰區。再在距離馬島約1300公里的南喬治亞島(4月26日英軍奪取該島)上建立前進補給基地。這裡在阿根廷飛機的作戰航程之外,艦隊可以在這裡安心進行補給。
英軍的空中加油同樣居功至偉,在近600次的加油中,只有6次失敗。空中加油大大拓展了英軍作戰飛機的航程。
5月1日,英國特混艦隊到達馬島以東海域。一架名叫「火神」的戰略轟炸機於凌晨4時30分飛臨馬島,投下21枚重達1000磅的炸彈。自阿森松島起飛的「火神」式轟炸機對阿方2個機場實施破壞性轟炸,同時英軍還利用艦炮轟擊港岸設施,襲擊阿方艦船,切斷馬島東西兩大島之間的聯繫,實施海峽封鎖。
英國人出乎意料的強硬讓阿根廷軍政府猝不及防,事實上,他們並沒有做好與英國作戰的準備,而一廂情願地認為英國人會退讓。在馬島上,阿根廷守軍連足夠的食品都沒有存儲,空軍缺少炸彈,海軍有一半的艦艇無法出海作戰。
美國人也沒有幫助阿根廷。美國的大西洋同步衛星天天向英國艦隊傳送有關阿根廷與馬島的情報。英國這個世界大國作為美國的盟友顯然比阿根廷更有利。
儘管如此,阿根廷方面還是做了一些針鋒相對的部署,努力派兵增援馬島,並派遣「貝爾格拉諾將軍」號組成特混艦隊,在英軍宣佈的200海里封鎖區邊緣活動,伺機給英軍以打擊。
由於衛星情報,英軍「征服號」核潛艦擊沉了「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開創了核潛艦在二次大戰後首次擊沉水面戰艦的戰例。「貝爾格拉諾將軍」號滿載排水量一萬三千七百五十噸,是二戰後被擊沉的最大的水面艦艇,它的被擊沉使阿海軍力量退出了戰爭,坐視英軍獲得了馬島海域的制海權。
但僅僅只隔一天,阿根廷飛行員就用一枚飛魚飛彈痛快地報復了英軍的攻擊,將英軍先進的主力戰艦「謝菲爾德」號送入了海底。這枚「飛魚」是世界海戰中發射的第一枚飛彈,而「謝菲爾德」是飛彈的第一個犧牲者。
這艘造價達1.5億美元、1971年才下水的現代化戰艦,頃刻之間變成一堆被燒焦的廢鐵,徐徐沉入海底,而擊沉它的「飛魚」式飛彈,價值僅為20萬美元。
有軍事評論家稱,「『謝菲爾德』號的沉沒是現代海戰的轉折點,以往的海戰都是以大兵艦、大口徑火炮、巨型航母為最高追求目標的,誰擁有這些,誰將獲勝。」而馬島之戰是「第一場涉及空間時代的飛彈及複雜的電子系統的海戰」,精確制導武器的使用,使傳統海戰「大炮巨艦」的模式發生了巨變。
5月20日深夜,英軍特別空勤團乘直升機在馬島的范寧岬登陸,隨後經過一晚上的偵察、垂直登陸和搶灘登陸,一千多名英軍「從天而降」成功佔領了聖卡洛斯港。
這是阿軍防守最弱的環節。聖卡洛斯港灣地形複雜,航道狹窄,連稍大一點的船隻靠上去都非常吃力,而且它又是在全島的最北部,最易受到從阿根廷大陸起飛的飛機的攻擊,所以阿軍在該港只放了四十名士兵。而把主力集中在斯坦利港。
奇兵、奇襲,收到了奇效。完全不存在抵抗的問題。突擊隊第一排槍彈的火光劃破黎明前的黑暗時,四十名阿根廷守軍便逃跑了。四個小時後,突擊隊全部登陸完畢,未折一兵一卒。在部隊於灘頭陣地展開,挖掘塹壕。
5月21日凌晨,英登陸行動全面展開。英軍上陸後,立即構築防禦陣地,並以艦炮及各種防空飛彈和高射機槍組成防空火力網。
獲悉英軍登陸的消息後,加爾鐵裡下令,要將英國人趕下海去。但5月22日,阿根廷軍隊出人意料地按兵不動,他們也許還沒緩過神來,這給英軍提供了有利的時機。
英軍站穩腳跟之後,立即從聖卡洛斯港出發,分兵兩路鉗擊斯坦利港。斯坦利港大軍雲集,原來是準備從正面抵抗英軍的,可現在情形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逆轉。「如果把斯坦利比喻成一個巨人的話,那麼英軍就是在巨人的背後發起的突襲,而巨人則反應緩慢,遲遲轉不過身來。」 後來有軍事觀察員這樣評價。
各處的抵抗都是微弱的。 6月14日下午,英軍登陸部隊司令官穆爾少將同阿根廷守島部隊司令官梅嫩德斯少將舉行會晤,同意自格林威治時間當日19時起實行正式停火。
6月15日,阿根廷總統宣佈馬島的戰鬥結束。英國也宣佈阿軍投降,奪回馬島。至此,歷時74天的馬島戰爭正式結束。
馬島戰爭,創造了戰爭的新世紀,更顛覆了戰爭用人和武器無窮量堆積的古老模式,從此以「精確,再精確」為主題的現代戰爭宣告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