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福感慨:二戰假如沒有中國日本可一直衝向中東
「偉大的中國抗戰,不但是中國的事、東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早在1939年1月即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前8個月,毛澤東就做出這一重大戰略判斷。
歷史,是過去傳到未來的回聲。2014年7月7日,盧溝橋畔,習近平如此評價道:「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開闢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挽救民族危亡、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爭取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
(一)中國人民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在世界東方開闢了第一個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
日本是世界上第一個形成法西斯侵略戰爭策源地的國家。1927年7月,日本內閣提出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它露骨地表明了日本先奪「滿蒙」,後取整個中國,進而吞併亞洲、稱霸世界的狂妄野心和侵略步驟。
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發動侵略我國東北的戰爭,打響了打破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第一炮,從而在遠東形成第一個戰爭策源地,它比歐洲戰爭策源地早兩年多。以九一八事變為起點,在東北興起的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華局部戰爭不斷擴大,從七七事變全面侵華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完全按照「田中奏折」所確定的侵略計畫實施之。難怪,蘇聯檢察官克倫斯基1948年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說:「如果我們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段血腥時期的開端的話,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據的。」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表明日本法西斯首先將局部戰爭推向世界性規模,因為征服中國是日本實行「北進」「南進」、稱霸亞太地區的世界戰略的先決條件。在德日意結成法西斯侵略同盟之後,日本挑起全面侵華戰爭,既是其對外侵略擴張政策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又是法西斯軸心國全球侵略計畫的重要部分。
以七七事變為起點,中國開始全國性抗戰,首先在世界東方開闢了第一個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舉國一致,奮起抗擊,實行全民族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抗戰方針,先後進行的淞滬、忻口、徐州、武漢等戰役,殲滅日軍44萬餘人,粉碎了日本法西斯3個月內滅亡中國的企圖。到1938年10月,日本速戰速決戰略破產後,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二)中國人民持久抗戰使日本「北進」「南進」計畫成泡影,是亞太地區盟軍重要的戰略支點
德日意三個軸心國為實現瓜分全球,稱霸世界的圖謀,一心追求在政治、軍事和技術情報方面進行「廣泛的緊密合作」。然而整個二戰期間,軸心國從未實現其預定的戰略協同。中國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局勢的變化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德國入侵蘇聯前夕,希特勒接見日本訪德考察團團長山下奉文,「請日本從滿洲打進西伯利亞」;蘇德戰爭爆發後,德國外長裡賓特羅甫電示駐日大使奧托,「希望努力使日本參加對蘇作戰」;當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時,裡賓特羅甫再次向日本提出,「從東西兩面夾擊蘇聯,在西伯利亞鐵路上握手」……但日本正集中兵力強化侵華戰爭,企圖鞏固其「大東亞戰爭」的後方基地,其陸軍絕大多數兵力被牢牢牽制在中國戰場。因此,蘇聯才大膽地從遠東地區把兵力不斷西調。從1941年冬至1944年秋,蘇聯總共從東部向西線抽調了54.2萬兵力、5000多門火炮和迫擊炮、3300多輛坦克……蘇聯元帥崔可夫因此說:「甚至在我們最艱苦的戰爭年代裡日本也沒有進攻蘇聯,卻把中國淹沒在血泊中。」
日本「北進」侵蘇被迫放棄,「南進」建立所謂「大東亞共榮圈」,也因同樣的原因一再推遲。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得手,暫時取得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優勢。其時,中國抗戰力量不但沒有崩潰,反而愈戰愈強,使日德在印度洋和中東會師的戰略計畫成為泡影。到1943年11月美軍在太平洋戰場開始戰略反攻時,日本陸軍半數以上被牽制在中國戰場;而在太平洋戰場上的日本陸軍兵力則不足30%,日軍雖深感以此微弱兵力實難同盟軍對抗,但又無法從中國戰場抽調兵力予以增援。
中國戰場不僅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軍隊也是亞太地區盟軍重要的戰略支點。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盟軍喪失了太平洋沿岸一系列戰略據點,緬甸成為必爭的戰略要地。中國根據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總體需要,在國內抗戰正處於極端困難的情況下組成遠征軍入緬作戰,先後投入30餘萬兵力,歷時3年多,殲滅日寇6萬餘人,為東南亞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重大貢獻,同時也挽救了盟軍在東南亞戰場的危局。
如果沒有中國的浴血奮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將是另一種寫法。美國總統羅斯福曾慶幸地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區打下來,他們並且可以一直衝向中東……和德國配合起來,舉行一個大規模的突擊,在近東會師,把俄國完全隔離起來,割吞埃及,斬斷通過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線……」
(三)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日戰爭是近代中國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戰爭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援助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自己的偉大貢獻的同時,也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它,改變了中國。
毛澤東曾指出,我國從19世紀40年代起,到20世紀40年代中期,共計105年時間,全世界幾乎一切大中小帝國主義國家都侵略過我國,都打過我們,除了最後一次,即抗日戰爭,由於國內外原因以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告終外,沒有一次戰爭不是以我國失敗、簽訂喪權辱國條約而告終。
以紀錄片《四萬萬人民》展現中國抗戰的荷蘭導演伊文思感慨道:「我拍了一個在戰爭中瓦解,又在戰火中形成的國家。」
包括中國抗日戰爭在內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人類20世紀最重大的歷史事件。然而正如牛津大學教授、《中國,被遺忘的盟友》一書的作者拉納·米特所言,數十年來,西方人眼中的「二戰」始終是一場美英蘇領銜抗擊法西斯的血腥戰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是未被充分講述的二戰偉大故事之一」。
歷史不應該被遺忘——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歷時14年之久,是蘇聯、美國進行反法西斯戰爭時間的三倍半,是英國進行反法西斯戰爭時間的兩倍半;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長達10年的時間裡,中國人民獨立堅持抗擊日本侵略軍,是東方唯一的反法西斯戰場;
歷史不應該被遺忘——中國人民在持久抗戰中取得偉大戰績,共斃傷俘日軍155萬餘人,占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軍隊傷亡人數的70%以上;日本戰敗後,向中國投降的日軍共128萬餘人,占當時日軍海外投降總兵力的50%以上;
歷史不應該被遺忘——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傷亡3500萬以上,直接經濟損失1000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多億美元……
歷史,是國家和人類的傳記。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所作出的重要貢獻和付出的巨大犧牲,必將永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