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場不倒翁」馮道:一生侍奉五朝十三帝 | 陽光歷史

 

A-A+

「官場不倒翁」馮道:一生侍奉五朝十三帝

2016年05月10日 風雲人物 暫無評論 閱讀 323 次

  馮道一生曾侍奉五朝、八姓(八個家族)、十三帝,前後為官四十多年,拜相二十餘年,而且官越做越大,爵越封越高,上耀祖宗,下蔭子弟,人稱「官場不倒翁」。

  歷史上,多數人對馮道這個人非常不齒,史料中每每提到他,往往都只有負面的評價。宋代的歐陽修曾在《新五代史》中罵馮道「不知廉恥為何物」。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裡也說他「乃奸臣之尤」。然而在近代民主思想傳入中國後,有些歷史學家對馮道做出了不同的評價,如南懷瑾、樊樹志等,認為馮道「見風使舵」的行為在動亂的五代十國中,無論是對於歷史的發展,還是文化的保留,都是功大於過。

  那麼,馮道到底是怎樣一個人,究竟是有道還是無道呢?

  馮道一生曾侍奉五朝、八姓(八個家族)、十三帝,前後為官四十多年,拜相二十餘年,而且官越做越大,爵越封越高,上耀祖宗,下蔭子弟,人稱「官場不倒翁」。

  說他無道,大抵有兩點原因。首先,認為他沒有政治道德,所謂「有奶便是娘」,不忠不義,沒有一點兒中國古代讀書人的氣節。其次,是他對契丹卑躬屈膝的態度。石敬瑭曾派馮道出使遼國,以表示對父皇帝的尊敬,馮道毫不猶豫,說:「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有何不可?」契丹主讓他留下時,他又不肯義正詞嚴地直接拒絕,還稱「南朝為子,北朝為父」。分明一臉奴才相!

  按照如此標準來看,馮道的確是個不折不扣的大奸臣。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不妨結合史實分析一下。馮道曾多朝為官,是個經驗老到的政客,如果按照我國古代正統思想來看,他的確不忠不義,喪盡了讀書人的氣節。但是單單這樣看未免忽視了客觀歷史條件:那是一個異常動亂的年代,短短的八十餘年,皇帝不知道換了多少個,而且都是邊疆的少數民族。當時就相當於由外國人統治中國,他一個中國人,是否應該「忠」?如果應該,在朝代的頻繁更迭中,在一個比一個殘暴昏庸的皇帝中,他要選擇哪一個作為「忠」的對象?反過來看,無論哪個朝代的君主都請他去做官,更證明他實實在在是個好官,是肯為老百姓做事的人,在這八十年的大亂裡,他「不忠」為百姓帶來的好處該是遠多於他「忠」帶來的好處的。再說契丹一事:首先,他不曾參與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的賣國勾當,和石敬瑭那樣的賣國賊是有本質區別的。其次,無論他嘴上怎樣說,心裡還是非常不想留在契丹的,他的恭維不過是韜光養晦的一種手段。後來遼主耶律德光入開封,任他為太傅,使得他能夠在暗中保護中原人士,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契丹的殘暴統治,在複雜的形勢下減輕了契丹入侵帶來的破壞。

  馮道一生曾侍奉五朝、八姓(八個家族)、十三帝,前後為官四十多年,拜相二十餘年,而且官越做越大,爵越封越高,上耀祖宗,下蔭子弟,人稱「官場不倒翁」。

  歷史上,多數人對馮道這個人非常不齒,史料中每每提到他,往往都只有負面的評價。宋代的歐陽修曾在《新五代史》中罵馮道「不知廉恥為何物」。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裡也說他「乃奸臣之尤」。然而在近代民主思想傳入中國後,有些歷史學家對馮道做出了不同的評價,如南懷瑾、樊樹志等,認為馮道「見風使舵」的行為在動亂的五代十國中,無論是對於歷史的發展,還是文化的保留,都是功大於過。

  那麼,馮道到底是怎樣一個人,究竟是有道還是無道呢?

  馮道一生曾侍奉五朝、八姓(八個家族)、十三帝,前後為官四十多年,拜相二十餘年,而且官越做越大,爵越封越高,上耀祖宗,下蔭子弟,人稱「官場不倒翁」。

  說他無道,大抵有兩點原因。首先,認為他沒有政治道德,所謂「有奶便是娘」,不忠不義,沒有一點兒中國古代讀書人的氣節。其次,是他對契丹卑躬屈膝的態度。石敬瑭曾派馮道出使遼國,以表示對父皇帝的尊敬,馮道毫不猶豫,說:「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有何不可?」契丹主讓他留下時,他又不肯義正詞嚴地直接拒絕,還稱「南朝為子,北朝為父」。分明一臉奴才相!

  按照如此標準來看,馮道的確是個不折不扣的大奸臣。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不妨結合史實分析一下。馮道曾多朝為官,是個經驗老到的政客,如果按照我國古代正統思想來看,他的確不忠不義,喪盡了讀書人的氣節。但是單單這樣看未免忽視了客觀歷史條件:那是一個異常動亂的年代,短短的八十餘年,皇帝不知道換了多少個,而且都是邊疆的少數民族。當時就相當於由外國人統治中國,他一個中國人,是否應該「忠」?如果應該,在朝代的頻繁更迭中,在一個比一個殘暴昏庸的皇帝中,他要選擇哪一個作為「忠」的對象?反過來看,無論哪個朝代的君主都請他去做官,更證明他實實在在是個好官,是肯為老百姓做事的人,在這八十年的大亂裡,他「不忠」為百姓帶來的好處該是遠多於他「忠」帶來的好處的。再說契丹一事:首先,他不曾參與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的賣國勾當,和石敬瑭那樣的賣國賊是有本質區別的。其次,無論他嘴上怎樣說,心裡還是非常不想留在契丹的,他的恭維不過是韜光養晦的一種手段。後來遼主耶律德光入開封,任他為太傅,使得他能夠在暗中保護中原人士,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契丹的殘暴統治,在複雜的形勢下減輕了契丹入侵帶來的破壞。

  馮道一生曾侍奉五朝、八姓(八個家族)、十三帝,前後為官四十多年,拜相二十餘年,而且官越做越大,爵越封越高,上耀祖宗,下蔭子弟,人稱「官場不倒翁」。

  再看馮道其人:首先他的人品基本沒有問題。「品行純厚,不恥清貧,侍親孝而為學勤,頗有古風。」為人簡樸,不貪財。其次,他的確是個好官,能真正為百姓做些實事,他不但時時規勸皇帝關心百姓疾苦,而且在他擔任宰相後,「凡孤寒士子、抱才業、素知識者」,都得到提拔重用,而唐末的世家顯貴,品行不正、辦事浮躁的人必定被抑制或冷遇。另外,他還主持國子監《九經》的刻板印刷工程,歷時22年未曾間斷,是中國歷史上首度大規模以官方財力印刷套書。即使改朝換代,只要馮道不倒,印書的進程就沒有耽誤。

  而「忠」也完全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分析。一個生於亂世的知識分子,難道非要「君有過則強諫力爭,國敗亡則竭節致死」才算得上實現了自己的價值、才算得上是忠嗎?如果國家一滅亡大臣們就都應該跟著去死,那麼在那混亂的八十年裡凡是能有所作為的人都死光了。或者躲到深山老林裡,等天下太平了再出來愛國,安享太平?這樣的「忠」,是司馬光和歐陽修所謂的「忠」。我想馮道的心裡,也是有「忠」的標尺的,就是以百姓的利益作為最根本的前提,打破狹隘的國家和民族的觀念,怎樣對百姓有好處,他就怎樣去做。宋代名臣范質曾讚揚他:「厚德稽古,宏才偉量,雖朝代遷貿,人無間言,屹若巨山,不可轉也。」

  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馮道,對於他的是非功過我們無法定論。但無可否認的是,他是個聰明人。他在自傳中曾說過自己的一生「奉身即有餘矣,為時乃不足」,並且還預言到後人對他「知之者,罪之者,未知眾寡矣」!長樂老人但求問心無愧,功過就留與後人說!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