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陷陣營」統帥高順能否撼動關羽武聖地位? | 陽光歷史

 

A-A+

揭秘:「陷陣營」統帥高順能否撼動關羽武聖地位?

2016年05月20日 帝王將相 暫無評論 閱讀 394 次

名不見經傳的高順也是漢末三國的名將,他具備一員武將所應有的勇、謀、忠和義,絲毫不落於武聖關羽,只可惜投錯了人,又不知棄暗投明,我們不能說他是對是錯,只是為他感到可惜!

三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特殊的時代,他的開端並非按照第一個政權曹魏建立的時間公元220年算的,而是以東漢末年180年前後的黃巾起義,中國進入了軍閥混戰起,到280年吳國滅亡,整整持續100年,稱之為「百年大混戰」的三國時代。若按這樣算,沒有活到三國鼎立的呂布、關羽就可算作是三國人物,而不必按上東漢末年的「戶口」了。記載這一段時期的史書也比較奇怪,別的正史除《史記》外,或稱書如《宋書》,或稱史如《宋史》,唯獨這一段歷史稱「三國誌」。「志」本來是專門用來記載地理的,史學家這樣做,只是將「三國」作為地域劃分,而不作國別劃分,這樣就可以把三足鼎立形成之前的「三國人物」放到相應的地域志裡,這就是為什麼《蜀書》的第一篇不是劉備的「先主傳」,而是劉璋父子的「劉二牧傳」。

一般認為呂布是三國第一勇將,這主要受「三英戰呂布」的影響,而真正的呂布也確實勇武,與關羽應在伯仲之間。二人都曾獨擋一方:呂布占徐州,後為曹操所破,被斬首;關羽鎮荊州,後為吳魏夾擊所破,被斬首。關羽之敗,一個原因在於他不善用人,可事實上他手下也無得力戰將,蜀漢其他名將都在益州或漢中,他不僅要指揮作戰,而且有時還要親自上陣,所以才「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而呂布不同,他手下有四員大將:高順、張遼、宋憲、魏續。別的不說,前兩位都是屬於智勇雙全的將才。

高順此人有些名不見經傳,《三國誌》中有裴松之引自王粲所作的《漢末英雄記》中的比較集中的記述。從這些記載中,我們可以將其與武聖關羽做些對比。

漢末混戰,軍閥很多,除了袁紹等一些實力強的外其他軍閥的兵力並不多,高順作為呂布手下大將,直接指揮的兵力只有七百餘人,但是他訓練有素,軍隊戰鬥力特別強大,幾乎攻無不克,有「陷陣營」之稱。從這個名稱中我們能感覺到高順作戰特別迅猛。三國時代幾支比較有名的特別軍隊,公孫瓚的「白馬義從」,曹操的「虎豹騎」,由曹純指揮,劉備的「白耳兵」,由陳到指揮,還有諸葛亮收服南中後的「無當飛軍」,由王平指揮。加上陷陣營,有五大王牌勁旅之稱。

建安三年,呂布令高順攻擊劉備,曹操遣夏侯惇助劉備,卻被高順擊敗。可見高順確是一個智勇雙全的將才。劉備在遇到諸葛亮前,雖有關張二將,但實力還很弱,幾乎屢戰屢敗,連一方諸侯都不算;再則,古代是團體作戰,戰爭的勝利主要取決於兵力和謀略,以一人之勇很難改變戰爭的走向。可見「陷陣營」的戰鬥力非同小可,遠遠強於夏侯惇所部。白馬之圍時關羽憑一時氣盛刺死顏良,「紹諸將莫能當也,遂解白馬圍」,可算是一人之力奠定了此次戰役的勝利。

高順作為呂布部將,也有與關羽一般的忠義。呂布素來反覆無常,做事「不肯詳思,輒喜言誤」,高順勸呂布要重用那些忠正明智的人,否則會破家亡國。果然,後來很受呂布信任的郝萌反叛,被高順平叛,郝萌部將曹性供出謀士陳宮是同謀。《三國演義》中陳宮因不滿曹操濫殺無辜而投奔呂布,成為呂布的首席也是唯一的謀士,足智多謀,不過可惜的是他的良謀大多因陳登的搗亂而不被呂布採用,反而那些不太高明的計策呂布倒是言聽計從。但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陳宮的個人品德並不高尚,而高順作為武將同時也是富有韜略,同時對呂布忠心耿耿。此後,呂布因為郝萌的反叛變得更加多疑,逐漸不信任高順,任人唯親,疏遠了高順,並把「陷陣營」的指揮權給了有「外內之親」的大將魏續,而高順始終沒有悔意。

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是因為「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可呂布對高順卻是薄情寡義,後來宋憲、魏續棄呂投曹,張遼被俘也投降了曹操,只有高順寧死不降,與呂布、陳宮一起被害。因此高順之忠義比關羽有過之而無不及,不過卻也有著愚忠的意味。

《英雄記》對高順的總體評價是「為人清白有威嚴,不飲酒,不受饋贈」,是一個很高的評價,說明高順平時對自己要求很嚴格。《蜀記》記載關羽一件很不清白的事,就是關羽多次向曹操請求納秦宜祿之妻為妾,後來卻被曹操佔為己有,與之相對應的是夏侯霸堂妹為張飛所得,張飛「知其良家女」,納之為妻,對比起來秦宜祿之妻並不是「良家女」,這件事雖無損關羽形象,反倒把關羽刻畫的更真實,但關羽因此也不能得到「為人清白」的評價。高順不飲酒,而關羽刮骨療毒的時候是與「諸將飲食相對」,可見高順更有節制,關羽更有血性。

高順寧死不降曹操,而關羽自黃巾起義時,劉備在家鄉組織義兵,就和張飛一起去投奔,從此「寢則同床,恩若兄弟」。後來曹操東征徐州,劉備投奔袁紹,關羽守下邳為曹操所擒,成為了關羽一生的「污點」,但這也無可厚非,就如西漢的李陵投奔匈奴,後人不以為恥,後來擁有鮮卑血統的李唐皇室反而追認他為祖先。所謂「降漢不降曹」,關羽本就是漢臣,何來「降漢」之說?

中國有兩代武聖,第一代是姜子牙,第二代是關羽。姜子牙出生於今安徽省臨泉縣姜寨鎮境內,晚年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滅商,因功封為齊侯,兵家、謀略家等都奉為鼻祖,因此被稱為「百家宗師、千古武聖」,歷朝歷代都會挑選名將配祀姜太公,除亞聖張良,還有十哲和七十二子,關羽能從其中的「七十二子」最終取代姜子牙成為新一代武聖,與自身因素和統治者的推崇是分不開的。

姜子牙能成為第一代武聖,主要因為他富有謀略,相傳他著有《太公兵法》《六韜三略》等兵書,《史記》說他「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又說,「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遷九鼎,修周政,與天下更始。師尚父謀居多」,雖然由於年代久遠,具體的計謀我們已經無法知曉,但姜子牙「兵家鼻祖」的稱號還是實至名歸的。後世名將配祀太公,以張良為首,被尊為武亞聖,也是因為張良極富謀略,且嘗習太公兵法。

三國之後的晉代,關羽就成為了武將驍勇的代名詞,人們稱讚武將一般會說有「關張之勇」,而不是「不下呂布」,這也反映了當時人們對關羽的認可度要高於呂布,關羽之勇已深入人心。所以關羽能成為武聖不在謀,而在勇,還有封建統治推崇的忠和義。《三國誌》說他「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是說他適合作為衝鋒大將,而沒有統兵的謀略。

平心而論,關羽並不是「武聖」的唯一人選,但相比之下,關羽降曹不久後又復歸劉備,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不久便敗死的故事更加婉轉曲折,尤其是其不得善終,臨死無悔的氣節更加悲壯,這些都是高順不能比的。高順錯投呂布,呂布敗死,高順也隨之而死,這讓我們想起來隋唐之際的單雄信,秦瓊等人都離竇建德而去,唯獨單雄信隨之而死,秦瓊後來名冠天下,而單雄信則相形見絀;同樣,張遼後來建功立業,而高順則逐漸被人遺忘!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