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浙江三門灣「千洞島」是天然形成還是人工開鑿? | 陽光歷史

 

A-A+

[圖文]浙江三門灣「千洞島」是天然形成還是人工開鑿?

2014年12月03日 未解之謎 暫無評論 閱讀 233 次


 



 


    千洞島是天然形成還是人工開鑿?

    在浙江東部的三門灣,有一座奇特的島嶼——蛇蟠島。一個面積不到8平方公里的島嶼,地下竟然隱藏著上千個大大小小的洞窟,這些洞窟形態各異、奇異詭秘,人們稱之為千洞島。

    這一奇特景觀,究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還是人類活動留下的遺跡?洞裡隱藏著哪些秘密和難解的謎團?

    ————發現————

    密草下覆蓋著一個大洞


    1984年,一個天氣晴朗的下午,蛇蟠島山前村村民老張開著拖拉機往家走。

    當他走到山腳下,突然看到一頭牛。老張本能地將車朝路邊拐去,沒想到拖拉機就此開進了水塘。老張趕緊爬出水塘,但拖拉機卻沒了蹤影。上岸後,老張借來了兩台水泵,希望把水抽乾,撈出拖拉機。不可思議的是,兩台水泵連續工作了8天8夜,水塘裡的水也沒見減少。按說,這個十幾平方米的水塘,用一台水泵幾個小時就能把水抽乾,為何不見拖拉機的蹤影呢?

    老張的事還沒找出原因,該村又發生了一起怪事。一天上午,從島上村民李某家責任田的方向傳來一陣陣呼救聲,發出聲音的正是李某本人。可是,聞訊而來的村民趕到現場時,卻根本不見李某的身影。村民們順著聲音,發現了一個被密草覆蓋的洞,而李某就在這個洞裡。在島上生活了幾十年的村民,從來沒有人發現過這裡有這麼大一個洞。之後,村民們又陸續發現,這島上有很多洞。

    村民們一直納悶:這島上怎麼會有這麼多洞?洞下面又隱藏著什麼?

    不到8平方公里的島嶼上,居然分佈著1300多個洞窟

    直到1997年的一場特大颱風過後,他們才發現這個伴隨了自己幾十年的秘密。

    1997年8月18日,一場颱風襲擊了三門灣,也打破了蛇蟠島上的平靜。颱風過後,為了修築海塘壩,蛇蟠鄉組織勞動力炸山取石。然而,當爆炸產生的煙霧和粉塵散去之後,原本完整的山體下面,隱藏著一個個大小不一的洞,這個場景,讓所有在場的人都驚呆了。

    蛇蟠島山體中的洞窟露出真相後,有關部門對洞窟進行了統計。據旅遊資源普查記錄,這座位於浙江東部的奇特島嶼,山地面積僅有7.5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居然分佈著1300多個洞,這些洞窟大小不一,最大的有上萬立方米,而最小的僅能容下一個人。

    從此,蛇蟠島有了「千洞之島」的說法。

    ————疑問————

    岩石上的怪圈與洞窟形成有關?


    蛇蟠島上有1300多個洞的消息很快傳到了一個人的耳朵裡——楊志法,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員。

    據楊教授初步估算,僅一個海盜村所在山體的下面,就有近300多個洞窟,蛇蟠島上共有4個這麼大的山體,等於整個島嶼都被大大小小1300多個洞窟所佔據,形成了壯觀的洞窟景觀。那麼,這些洞窟是做什麼用的呢?是自然形成還是人類活動留下的痕跡?

    楊教授和前去探秘的人們進入洞窟查看究竟。在洞窟附近的岩石上,他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一個個白色的、很有規律的圓圈。這些圓形圖案,小的直徑只有幾毫米,大的直徑有幾十厘米,有的甚至還有白色圓環圍繞。這些很有規律的圖案不由讓人產生疑問:是當地的某種圖騰文化,還是一種特殊標記?或者是先天就長在石頭裡的?這種極其有規律的圓環,不禁讓我們想起世上有名的麥田怪圈,只是在這裡成了岩石上的怪圈。

    這種怪圈是怎麼形成的,它和島上1300多個洞窟到底有沒有關聯?現場的專家們決定對赭紅色和白色圓環部分進行採樣分析。通過顯微鏡的觀察和化學成分分析,專家們認為,白色圓環圖案很可能是在火山岩形成之後,後期的溶液流經火山岩層時,以一點為中心呈球狀向外圍浸透,並逐漸與火山岩發生化學反應形成的。


 


    如此薄的洞壁何以撐起高大的洞穴?

    在接下來的考察中,專家們發現,從力學原理上來講,洞窟裡還有更加不可思議的現象——「隔開每個洞的巖壁很薄,只有15—20厘米左右。」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在職博士張中儉介紹。

    「如此高大的一個洞穴,僅僅靠幾十厘米、或者幾厘米這樣一個薄壁來支撐,而且已經支撐了幾百年,這從現代力學來說,是驚歎不已的事情。」高級工程師王曉化認為。

    那麼,在沒有現代力學知識和先進探測儀器的古代,開鑿洞窟的人是如何做到讓如此薄的洞壁,承擔如此重量的山體,還能歷經近千百年的時間而沒有倒塌呢?

    「這應該叫仿生工程。我們都知道蜂窩,一個空間一個空間的這麼挖,形成一個蜂窩狀的結構。所以,整個山體雖然是空了,但它還是穩定的。」山東建築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祝介旺解釋。

    「島上的古代居民從力學這個角度,計算得非常準確,很震撼。」浙江省礦業協會的楊天瑤說。

    洞中的金屬鉛條能幹啥?

    為了解釋這些奇怪的洞窟形狀和當年人們開鑿它的目的,就需要找到一些原始的未被破壞的洞窟。於是,楊志法請當地居民小俞做嚮導,去找尋那些至今仍舊隱藏在山裡的洞。

    在一個位置偏僻、少有人來的洞窟裡,洞內一片漆黑,到處堆積著廢棄的石料。不經意間,在手電光線掃過的地方,楊志法突然發現了一個發亮的物體:一根金屬條鑲嵌在石頭裡,被一層土覆蓋。

    他小心翼翼地對它進行剝離後,金屬露出了原本面目——這是一根長約50厘米的金屬條。石頭裡怎麼會嵌著金屬條呢?後來,在其他洞室,他們又發現了兩根鉛條。經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國家有色金屬及電子材料分析測試中心的測試,金屬條中鉛的含量為98.97%。也就是說,金屬條為純度很高的鉛條。

    這些鉛條是做什麼用的呢?楊志法發現,三根鉛條所出現的位置,正好都是石頭的裂縫處。據此,他判斷可能是用來堵水的?同行的另一位教授也有類似看法。

    可是,從掌握的材料看,目前,在世界範圍內,還從來沒有聽說過利用金屬來堵截地下水的先例。專家們的猜測能否成立呢?

    他們連續實驗了數次,結果顯示:同一條裂縫,有鉛條堵住的部分,沒有滲水的現象發生。而剩餘部分,滲水嚴重。

    ————揭秘————

    蛇蟠島曾經是一個大型採石場


    很早以前,在蛇蟠島的周圍經常有海盜出沒。村裡上了年紀的老人至今記得,在解放前還曾經有海盜在山洞裡盤踞。因此,有人認為,蛇蟠島上的洞窟就是當年海盜們開鑿出的營地。洞中有做飯的灶台,以及煙熏的痕跡,而且,解放前居住在洞裡的人有不少,甚至到了本世紀初,島上還有一戶人家居住在洞裡。因此,也有人說,洞窟是當年的人因為居住的需要而開鑿的。

    「地下工程的代價很高,花錢很多,拿這個錢還不如修在外面。而且在裡面長期住的話,很容易得病,說不定上面石頭掉下來砸著人,開鑿石洞用來居住,絕對不是他們的第一目的。」楊志法說。從石洞裡有開鑿的痕跡,以及發現的專業採石工具,還有石階、木梯等運輸通道,用鉛條進行防水,這一切都讓專家們認為,蛇蟠島當年是一個大型採石場。

    不久,記者曾經走訪過的三門縣志辦傳來了一個好消息,他們找到了有關蛇蟠島上採石方面的記載。根據縣賦記載,蛇蟠島在800多年前的宋代,就有了大規模的採石活動。但是,千百年前的古人為何把採石場的地址選在一個海中的孤島上呢?

    蛇蟠石材質堅韌、細膩、色澤赭紅,用於民居建築及古墓構件

    「蛇蟠石最主要的特點在於它的色彩,其呈粉紅色的,被雨水打濕後,又呈赭紅色,所以作為石料顯得華貴喜慶,符合中國人審美傳統,有江南名石之稱。」三門縣文化館館長梅軍認為。

    原來,由於蛇蟠石的材質堅韌、細膩、色澤赭紅,經過千百年的不斷開採,最終使得這座小島成為一座鏤空的島嶼。另外,在陸路運輸成本與難度都遠高於水路運輸的古代,人們在海邊或江邊開採石料,也是最為明智的選擇。

    到此,蛇蟠島上上千個洞窟的來歷明白了。可1300多個洞窟,如此巨量的石材都去了何方,都做了什麼用途?據可靠的史料記載,早在唐朝,蛇蟠島上的石頭已經得到開釆,用於民居建築及古墓構件,宋朝時達到一定的規模,到了明、清達到鼎盛時期。

    當年,通過古人的辛勤勞作,一塊塊石材被抬出蛇蟠島,運到海邊,再通過水路銷往寧波、杭州,甚至傳說還到了更遠的越南、日本和韓國。

    -相關鏈接

    蛇蟠島洞中套洞,支洞旁出、隱蔽性強。根據它的特點,這裡建成了浙江首個人員應急疏散基地。建成後的疏散基地平時作為旅遊景點,災時提供人員避難的短時需要。

    蛇蟠島為台州第一大島,四面環海。早在宋朝年間,蛇蟠島因開採石料而形成大小洞窟1300多個,享有「千洞島」之美譽,具有極高的旅遊和人防價值。當地人防部門經過實地調查,決定把洞窟建成平時旅遊開發,災時人員疏散的基地,通過和旅遊開發公司共同投資合作,目前已建成應急人防指揮部、物資儲備庫、人員疏散隱蔽區於一體的完備人防設施,水、電、路、有線指揮系統和排泄系統一應俱全。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