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元宏:雄才大略 遷都洛陽行漢制
北魏孝文帝元宏(公元467年—公元499年),原姓拓跋,後改姓元,名宏,鮮卑人。他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在位期間大力推行漢化改革。
北魏皇興三年(公元469年)六月,不滿兩週歲的拓跋宏被立為太子。他自幼由祖母馮太后撫養,深受漢文化的熏陶。皇興五年(公元471年)八月,年僅5歲的他繼皇帝位,由馮太后臨朝稱制。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九月,馮太后去世,孝文帝開始親政。
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孝文帝遷都洛陽。隨後,孝文帝加大了漢化改革的力度。首先是從穿衣說話這些風俗習慣上開始。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十二月,孝文帝下詔,禁止鮮卑人穿胡服,一律改穿漢服。次年六月,他又禁止說鮮卑話,一律改說漢話。在具體實行上,他考慮年齡因素,規定30歲以上者可暫不強行,30歲以下的,在朝上必須說漢話,否則就要降職免官。同時,他還規定,隨遷洛陽的鮮卑人一律以河南洛陽為原籍,死後一律葬於洛陽,不得北還;將鮮卑複姓改為單姓,如皇族拓跋氏改為元姓,獨孤氏改為劉氏等;鮮卑人要與漢人通婚,他自己納漢族大姓女子充後宮,又替5個弟弟娶漢女為妻室,並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漢人。
此外,孝文帝還改革官制和禮樂律令,遵從漢制。他重視漢文化教育,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八月,他詔令在洛陽設立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及宮廷學校,為國家培養人才。
通過一系列漢化改革,北魏較快地從奴隸制過渡到了封建制。由於漢化改革擴大了其統治基礎,社會制度、經濟、文化都得到了較快發展。
孝文帝的改革並非一帆風順。阻力首先來自太子。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八月,孝文帝到嵩山巡視,太子恂與其親信密謀逃回平城。孝文帝得知後,立即返回洛陽,將其痛斥、杖責、囚禁,後又將其處死。同年冬,鮮卑貴族穆泰、陸睿勾結鎮北大將元思譽等在平城發動政變。孝文帝果斷地派任城王元澄率兵討平叛亂。這些行動沉重打擊了鮮卑貴族的保守勢力,保障了漢化改革的順利推進。
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四月,年僅33歲的孝文帝由於積勞成疾,病逝於南伐途中。後被葬於洛陽北邙山上,號曰長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