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陵無碑無墳 敢為全軍先是成功秘訣 | 陽光歷史

 

A-A+

成吉思汗陵無碑無墳 敢為全軍先是成功秘訣

2016年01月17日 元朝皇帝, 風雲人物 暫無評論 閱讀 214 次

  導讀:成吉思汗,中華民族先祖中一個特別的名字,對於我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既貼近又遙遠。當走近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成吉思汗陵(以下簡稱成陵)的時候,我對這個曾經威震世界的名字,心中充滿著敬畏感。

  一代天驕快到成陵的時候,眼前的植被變得茂盛起來,有的地方高草已沒過腰間,一陣風過,高草匍匐,露出遠處3個蒙古包式的圓頂來,那便是成陵的主體建築——成陵大殿了。成陵與眾不同,無碑無墳,一大片開闊地的中央一字排開三個蒙古包式的宮殿,三個宮殿之間有走廊連接,圓頂上金黃色的琉璃瓦,在夕陽下熠熠生輝。

  《蒙古源流》中記載,成吉思汗死後,運靈柩的車行至「穆納之淖泥處所」竟然紋絲不動,怎麼拉都不行,於是「因不能請出金身,遂造長陵,共仰庇護,於彼處立白室八間」,這著名的「八白室」,即八座白色的宮帳,便是成陵的最初形制。據成陵管委會副主任那楚格介紹,如今的成陵是國家撥巨款1956年修建而成的,雖然大殿是磚石結構,但依然保持了獨特的蒙古族風格,遠看就是三座屹立在草原上的蒙古大帳。


  成吉思汗就是出生在蒙古族的宮帳——蒙古包裡。但是那頂承載大汗童年的宮帳肯定不是什麼大帳,而是比較簡陋的蒙古包,因為成吉思汗小時候生活十分貧困。在三殿中西配殿的牆壁上,畫著成吉思汗的童年生活:站在瘦馬旁的衣衫襤褸的少年,提著奶桶辛苦勞作的月倫夫人(成吉思汗的母親),還有他們家破舊的勒勒車……生活雖然艱苦,但是月倫夫人從來沒有放棄對兒女們的教育:一個草原上生長的沒有多少文化的婦女,在星光下在篝火旁給孩子們講草原英雄的故事,講蘊含著哲理的傳說,告訴他們怎樣寬容地對待別人,怎樣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來打敗敵人,最後怎樣成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對於遊牧民族的孩子來說,這是多麼難得的受教育的機會。幼小的鐵木真(成吉思汗的名字)心裡就這樣埋下了做英雄的渴望。的確,歷史上很多偉人的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母親。

  從童年的困苦中走出來的鐵木真,開始他漫漫的英雄之路。連接三殿走廊的牆壁上的巨幅壁畫,展現了鐵木真結交好友、招收部眾、團結紮木合、投靠王汗、草創制度、擊敗扎木合聯軍、打擊王汗、出擊乃蠻部直至統一蒙古高原的成功之路。1206年,鐵木真被推舉為大汗,尊稱為「成吉思汗」(四海的汗王)。此前,蒙古高原始終處在諸多部落分崩離析各自為戰的狀態,成吉思汗把統一與和平帶給了蒙古人民。站在這幅壁畫前,看著畫面上歡呼的人群,我彷彿在靜悄悄的走廊盡頭聽到了那遠古的歡呼聲,領略了當時人們歡快的心情,從古至今,「統一」這個字眼總是能讓我們歡欣鼓舞。

  稱汗後,成吉思汗開始了他東征西討的生涯。在東西配殿徘徊,無意中我看到了一幅地圖,這幅地圖是13世紀元帝國和蒙古四大汗國的地圖,這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創建的龐大帝國的版圖。在這幅地圖上,從元帝國統治中心元大都(今北京)出發,恍惚可以看到茫茫的草原,聞到江南的花香,感受到大海的壯闊,聽到波斯商隊的駝鈴,而這駝鈴聲可以橫穿120個經度,縱跨40個緯度而暢通無阻,正像史書中所載「適千里者,如在戶庭;之萬里者,如在鄰家……」這是因為帝國版圖空前遼闊,驛站四通八達,海運暢通無阻,東西方文化交流空前活躍。中國的四大發明閃耀著東方文化的光輝傳入了西方,而西方的文明也隨著承載葡萄、西瓜的駝隊而傳入了東方。

  到底是什麼樣的性格讓成吉思汗從一個窮困的牧童變成了一代天驕?到底是什麼力量讓他在歷史上創建了如此龐大的帝國和如此輝煌的豐功偉績?帶著這些疑問,我繼續尋訪。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