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立春需行“籍田禮” :最早可追溯至西周 | 陽光歷史

 

A-A+

古代皇帝立春需行“籍田禮” :最早可追溯至西周

2017年01月25日 成語典故 暫無評論 閱讀 130 次

  立春時節,陽和起蟄,萬物皆春。先祖們認為是「斗柄東指」的結果,必須用一種盛大的儀式慶祝和迎接。於是,聲勢浩大的「籍田禮」和「迎春」活動應運而生。

  所謂「籍田」,指的是天子躬耕過的田地,可視為皇帝親自耕田的象徵性行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古代中國最高統治者的一次「犁田秀」。既涵傳統祈禱新的一年風調雨順的意味,也表達了皇帝對農業生產的高度重視。

  立春「籍田」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據我國第一部記言體國別史《春秋外傳》記載,立春之前,西周的天子和文武百官要齋戒三天。其間,天子要沐浴、飲酒。立春當天,天子先用酒濕潤準備親耕的田塊,行祭祀大禮後,便像征性地犁一下田。接著文武大臣按品秩每人犁三下,剩下的則由庶民耕完。最後,天子、大臣、庶民依次分享牛、羊、豬三牲具備的祭品,籍田儀式才結束。

  即便到了「禮崩樂壞」的戰國時代,各路軍閥雖更改行「籍田禮」的具體日期,但不僅保存了籍田禮,還在立春當天增加了一場「迎春」活動。《禮記·月令》記載,立春之日,天子率文武大臣到城東郊舉行迎春祭祀。儀式結束後,天子還要賞賜大臣,並頒布加強農業生產的紅頭文件。自此,立春舉行「迎春」儀式似乎成不成文規定,一直延續到清末。

2251225124-0.jpg

  漢唐時期,立春當天,皇帝要親自參與迎春活動。而宋代立春,官方主辦的迎春活動中商業氣息已非常濃烈。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錄,立春當天的一大早,政府領導和一般職工在這裡舉行打春儀式,就像開封府進行的儀式一樣。開封府前邊的兩條大街上,老百姓賣的小春牛玩具,都用彩花裝飾小春牛並放在牛欄裡邊,上面還排列著表演百戲的各種人物(如娛樂明星畫)。大家還相互贈送為迎春特製的小旗子和點彩的柳枝。同時,當天,皇帝會賞賜朝中大臣、親王等一些金銀幡勝(用金銀箔羅彩剪作飾物或小旗子),他們入朝謝恩畢,就戴著這些幡勝屁顛屁顛地回家。

  雖然看上去因群眾性、觀賞性、娛樂性、商業性較高,立春「迎春」活動風生水起、大有後來居上之勢,並衍生「立土牛」、「鞭牛」、「咬春」、「貼春帖」、「戴春幡」等諸多習俗,但封建統治者並沒有淡化「籍田禮」。文獻記載,漢唐宋明清歷代帝王都會選在農曆二月初搞一次「耕田秀」。而宋仁宗又堪稱親耕積極性最高的一個帝王。

  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卷一載,1033年農曆二月十一日,宋仁宗行籍田禮。準備妥當後,侍中將耒(犁上的木把)奉給仁宗,皇帝扶著犁尾走了幾步,禮儀官就宣佈禮成。誰知宋仁宗犁田的癮上來了:「我既然開犁,就沒必要遵循古制,願把這塊田犁完以勸導天下老百姓重視農耕。」在大臣再三勸奏下,宋仁宗堅持犁了一塊田的五分之一才上田埂。第二天早朝,宋仁宗將做好的《籍田禮畢詩》賜給宰臣,要求大臣寫和詩,並命當時宰相呂夷簡編輯了一本《籍田記》。

  農耕時代,封建帝王大搞親耕秀、官方大辦迎春節,固然與「勸農耕桑」有關,但「禮」也是一個主導因素。正如《禮記》所言:「天地者,生之本也……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

  立春時節,陽和起蟄,萬物皆春。先祖們認為是「斗柄東指」的結果,必須用一種盛大的儀式慶祝和迎接。於是,聲勢浩大的「籍田禮」和「迎春」活動應運而生。

  所謂「籍田」,指的是天子躬耕過的田地,可視為皇帝親自耕田的象徵性行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古代中國最高統治者的一次「犁田秀」。既涵傳統祈禱新的一年風調雨順的意味,也表達了皇帝對農業生產的高度重視。

  立春「籍田」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據我國第一部記言體國別史《春秋外傳》記載,立春之前,西周的天子和文武百官要齋戒三天。其間,天子要沐浴、飲酒。立春當天,天子先用酒濕潤準備親耕的田塊,行祭祀大禮後,便像征性地犁一下田。接著文武大臣按品秩每人犁三下,剩下的則由庶民耕完。最後,天子、大臣、庶民依次分享牛、羊、豬三牲具備的祭品,籍田儀式才結束。

  即便到了「禮崩樂壞」的戰國時代,各路軍閥雖更改行「籍田禮」的具體日期,但不僅保存了籍田禮,還在立春當天增加了一場「迎春」活動。《禮記·月令》記載,立春之日,天子率文武大臣到城東郊舉行迎春祭祀。儀式結束後,天子還要賞賜大臣,並頒布加強農業生產的紅頭文件。自此,立春舉行「迎春」儀式似乎成不成文規定,一直延續到清末。

2251225124-0.jpg

  漢唐時期,立春當天,皇帝要親自參與迎春活動。而宋代立春,官方主辦的迎春活動中商業氣息已非常濃烈。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錄,立春當天的一大早,政府領導和一般職工在這裡舉行打春儀式,就像開封府進行的儀式一樣。開封府前邊的兩條大街上,老百姓賣的小春牛玩具,都用彩花裝飾小春牛並放在牛欄裡邊,上面還排列著表演百戲的各種人物(如娛樂明星畫)。大家還相互贈送為迎春特製的小旗子和點彩的柳枝。同時,當天,皇帝會賞賜朝中大臣、親王等一些金銀幡勝(用金銀箔羅彩剪作飾物或小旗子),他們入朝謝恩畢,就戴著這些幡勝屁顛屁顛地回家。

  雖然看上去因群眾性、觀賞性、娛樂性、商業性較高,立春「迎春」活動風生水起、大有後來居上之勢,並衍生「立土牛」、「鞭牛」、「咬春」、「貼春帖」、「戴春幡」等諸多習俗,但封建統治者並沒有淡化「籍田禮」。文獻記載,漢唐宋明清歷代帝王都會選在農曆二月初搞一次「耕田秀」。而宋仁宗又堪稱親耕積極性最高的一個帝王。

  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卷一載,1033年農曆二月十一日,宋仁宗行籍田禮。準備妥當後,侍中將耒(犁上的木把)奉給仁宗,皇帝扶著犁尾走了幾步,禮儀官就宣佈禮成。誰知宋仁宗犁田的癮上來了:「我既然開犁,就沒必要遵循古制,願把這塊田犁完以勸導天下老百姓重視農耕。」在大臣再三勸奏下,宋仁宗堅持犁了一塊田的五分之一才上田埂。第二天早朝,宋仁宗將做好的《籍田禮畢詩》賜給宰臣,要求大臣寫和詩,並命當時宰相呂夷簡編輯了一本《籍田記》。

  農耕時代,封建帝王大搞親耕秀、官方大辦迎春節,固然與「勸農耕桑」有關,但「禮」也是一個主導因素。正如《禮記》所言:「天地者,生之本也……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