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叛臣洪承疇:為清朝佔領全國做出了重要貢獻 | 陽光歷史

 

A-A+

明末叛臣洪承疇:為清朝佔領全國做出了重要貢獻

2016年10月13日 帝王將相 暫無評論 閱讀 149 次

     滿清開國,說過範文程,不能不說洪承疇。兩人都是漢人,也都功不可沒。然而,我同情範文程,卻不喜歡洪承疇。

  清史稿說:「洪承疇,字亨九,福建南安(泉州)人。明萬曆四十四年進士」。他是崇禎皇帝極為寵信的明朝重臣。其一生所受朱家王朝恩澤,深之似海。這一點,他自己也從不諱避。洪承疇曾撰過一副對聯,掛在自家中堂之上:「君恩深似海,臣節重如山。」

  洪承疇出仕之道,相當艱辛。他雖說出身望族,但其曾祖父輩時,家道已中落。待到洪承疇出生之時,已是家境貧寒了。他11歲時不得已而輟學,在家幫母親做豆腐乾,也曾走街串巷叫賣。不過,洪承疇自幼聰慧,叫賣豆乾之餘,常在其族親洪啟胤所辦學館外聽課,偶爾也幫學生做對子。洪啟胤發現洪承疇極有天份,且有抱負,便免費收洪承疇為徒。洪承疇學習用功,博覽群書,甚得賞識。其老師洪啟胤先生曾經在他的文章中批下「家駒千里,國石萬鈞」的評語。還有一次,他與洪啟胤先生對對聯,以硯台做答:「黑硯台,硯台黑,為官鐵骨叮噹當包黑。」透出其欲作清廉有為之人的遠大抱負。萬曆43年(1615),洪承疇參加鄉試中舉,次年赴京會試,賜進士。洪承疇出仕之後,一直在江西、浙江和陝西等地為官,均為小官耳。

  洪承疇之發跡,當自崇禎一朝。明末政治腐敗,農民紛紛造反。崇禎元年(1628年)至崇禎三年間,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先後起義。洪承疇在鎮壓農民義軍的過程中,逐漸顯露其政治與軍事才華。他從參政、巡撫,一直做到了陝西三邊總督,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銜,總督河南、山西、陝西、湖廣、四川五省軍務。洪承疇最大功勞,就是俘殺高迎祥、大敗李自成。一時間,洪承疇名聲大噪。他的軍隊亦為稱為「洪軍」。

  自此,崇禎皇帝對洪承疇甚為賞識、且屢有嘉獎。崇禎11年(1638年)9月,皇太極攻佔義州,圍攻錦州,關外軍情甚急。清史稿稱:「莊烈帝(崇禎)徵承疇入衛。明年春,移承疇總督薊、遼軍務」。崇禎12年(1639年)春,崇禎不得已,下令將洪承疇調任薊遼總督,統領關外軍務。在崇禎看來,此時滿清之威脅,已大大超過農民起義軍了。因此,他不得不拆東牆補西牆,希望洪承疇當之大任,挽大明於既倒。

  然而,洪承疇卻辜負了朱由檢的「似海君恩」。松山兵敗,洪承疇被俘。同時被俘之人,還有邱民仰、曹變蛟、王廷臣等人。清史有載:「獲承疇、民仰、變蛟、廷臣及諸將吏,降殘卒三千有奇。」然而,皇太極卻下令「殺民仰、變蛟、廷臣」,獨獨要求將洪承疇遞解送往盛京。皇太極的用意是清楚的:「上欲收承疇為用」。

  起初,洪承疇亦臨死不懼,似乎決心以死謝恩,曾「延頸承刃」,始終不屈。不過,也有學者稱,洪承疇之舉,完全是一種求生之智慧,藉以抬高自己的籌碼。此說對否,不得而知。於是,便發生了皇太極招降洪承疇的故事。清宮戲中,多有提及,亦有演繹。比如,聽聞洪承疇好色,便發十數美女陪之。比如,令莊妃親近洪承疇,親餵人參湯等等。

  最出名的故事,就是範文程招降洪承疇了。清史稿記載:皇太極「命範文程諭降。承疇方科跣謾罵,文程徐與語,泛及今古事,梁間塵偶落,著承疇衣,承疇拂去之。文程遽歸,告上曰:『承疇必不死,惜其衣,況其身乎?』」範文程勸降,洪承疇咆哮謾罵回之。範文程畢竟是智慧之人,百般忍耐,不提招降之事,只談古論今。談話之間,樑上落下一塊燕泥,掉在洪承疇的衣服上。洪承疇一面說話,一面「屢拂拭之」。範文程不動聲色,告辭出來,回奏皇太極說:洪承疇是不想死的。他對自己的衣服如此愛惜,何況他的生命呢?第二天,皇太極親臨太廟,洪承疇立而不跪。皇太極問寒問暖,見洪承疇衣服單薄,當即脫下自己身上貂裘,披在洪承疇身上。此時的洪承疇「瞠視久」,歎曰:「真命世之主也!」,隨即叩頭投降了。皇太極大喜。他說:「今獲一導者,吾安得不樂?」此導者,就是嚮導,滿清進軍中原的嚮導。

  此時此刻,北京城裡的崇禎皇帝在做什麼呢?朱由檢自以為,洪承疇此番必死。他根本不會想到,洪承疇也會變節。清史記載:「莊烈帝初聞承疇死,予祭十六壇,建祠都城外,與邱民仰並列。莊烈帝將親臨奠,俄聞承疇降,乃止。」崇禎皇帝下令輟朝3日,以王侯規格「予祭十六壇」,七日一壇,於五月十日親自致祭,還御制「悼洪經略文」明昭天下。同時祭悼的,還有被殺的巡撫邱民仰。然而,祭到第九壇時,消息傳來:洪承疇降清了。崇禎震諤不已。

  洪承疇的德行操守,在崇禎一朝是頗有名聲的。洪承疇講忠義,也是普遍的評價。如此忠義之人,怎麼會變節呢?以崇禎之心胸,自然是最最想不通的一件事。因此,這個祭悼儀式草草收場了,「遂御祭始罷」。不過,這件事,朝廷並沒有張揚。多年之後,當滿清入主北京之時,老百姓才知道,這個「忠義之人」洪承疇居然還活著。錯諤之者甚眾。

  有一件事,至今仍有爭議。洪承疇降清之後,儘管皇太極待之甚厚,但他一直沒有出來做官。這是為什麼?清史有載:「承疇既降,隸鑲黃旗漢軍,太宗遇之厚。然終太宗世,未嘗命以官。」同情洪承疇的人說,這是洪承疇依舊看中其品行。只要明未亡,崇禎仍在,他就不做官,似乎證明此人還有的氣節。但事實是,滿清對洪承疇這樣的降臣,仍然是有警惕的。不放心,才是皇太極的真實想法。他看重的,僅僅是洪承疇的計策,以及對明朝的政治軍事的熟知程度,而不委以實權,讓其獨擋一面。若說其覺得有愧於崇禎皇帝,也是不實之詞。攝政王多爾袞進京之時,洪承疇已是鞍前馬後、積極有為了。崇禎走投無路,去煤山上吊之時,洪承疇在幹什麼?他正在關外協助多爾袞擬定入主中原的計畫。其有愧意乎?

  滿清入主中原之後,朝廷對洪承疇的警惕才稍稍放鬆。清代史家趙翼評價洪承疇說:「(洪)出經略江南諸省,逋寇以次削平,後再出經略楚、粵、滇、黔諸省,西南底定,皆其功也」。直到此時,他才獨擋一面,屢建功勳了。然而可悲的是,滿清的主子,對洪承疇仍有戒心。他接替多鐸任職南京之時,就經歷了告密事件,幾乎斷送了他的前途。一次是南明魯王部下的誘降信事件,另一次是僧人函可事件,後者不過是查出了幾本隨身攜帶的反清復明的書稿而已。幸虧多爾袞仍要用洪承疇,才沒有多加追究。洪承疇對滿清開國居功至偉,但一直沒有受到封賞。直到順治18年(1661年)正月,順治死,康熙嗣位。洪承疇「疏乞休致業」,朝廷幾經爭論,康熙才授以一個三等阿達哈哈番(輕車都尉)世襲位,應付了事。

  還有一件事,也是洪承疇萬萬想不到的。乾隆皇帝於清乾隆41年十二月初三下詔,命國史館編纂《明季貳臣傳》。他說:明清之際,洪承疇等明末諸臣望風歸附,滿清考慮到「開創大一統之規模,自不得不加之錄用,以靖人心而明順逆。今事後平情而論,若而人者,皆以勝國臣僚,乃遭際時艱,不能為其主臨危授命,輒復畏死刑生,靦顏降附,豈得復謂之完人?」顯然,他對降清的「勝國臣僚」表示出了一種蔑視。

  乾隆以忠君為標準,在上諭中把降清的明朝官員均稱為「貳臣」。從忠君思想著眼,這些人實在「大節有虧」。乾隆還說:「朕思此等大節有虧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勳績,諒於生前;亦不因其尚有後人,原於既死。今為準情酌理,自應於國史內另立『貳臣傳』一門,將諸臣仕明及仕本朝各事跡,據實直書,使不能纖微隱飾。」於是,洪承疇被打入了《貳臣傳》。雖說是甲等,也是瑕瑜可知了。洪承疇地下有知,不知會作何感慨?!

  洪承疇的負恩變節,其親朋友好友皆引為恥。其間故事甚多。不說。只述一件小事,很有意思。洪承疇清廷為官之後,有一次在舊歷「谷雨」與友人對弈。其間丫鬟送茶,客人飲罷,只覺清香撲鼻,便隨口道:「我道茶香這樣濃——原來是『雨前茶』!」洪承疇張口吟出一聯:「一局棋枰,此日幾乎忘谷雨。」這位友人續了一個下聯,韻含深意:「兩朝領袖,他年何以別清明?」後來,也有人將洪承疇那副著名的對聯各加了一個字,擰翻了詩意。深有諷刺之意。

  君恩深似海矣!

  臣節重如山乎?

  康熙4年(1665年),洪承疇病死,卒年73歲。洪承疇被葬於今北京市海澱區的車道溝。然而,這個墓地早已被破壞殆盡。據說,現只存有一對石獅子也。洪承疇如此絕頂聰明之人,亦不過如此下場。嗚呼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