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琅琊榜》為何榜上有名?——僅從文本角度探討
---------
投稿網友:破事兒
點評作品:《琅琊榜》
評價星級:★★★☆☆
《琅琊榜》好,大家眾說紛紜,差,也有人獨具慧眼,但是豆瓣評分9.3,播出結束後,網絡點擊率、收視率、話題性不減反增,尤其是在台灣、香港、韓國等地上線後引起的更多關注都可以證明,電視劇版《琅琊榜》在商業上是成功的,並引起了較為廣泛的社會效益。本文試圖從劇作文本的角度探討幾個問題,來解釋,為什麼《琅琊榜》可以火,可以得到好評,可以得到認同。
說幾句廢話:
《琅琊榜》是一部古裝劇情片,改編自同名網絡小說,海晏既是作者同時也是編劇,作為編劇,海晏不少遭到質疑甚至詬病,網友列出的諸如節奏、台詞、劇情交代、表達生硬等罪狀往往都要在海編劇身上指責一番,誠然,網絡小說作者和電視劇編劇的專業性差著不少,但說句公道話,中國影視劇市場哪有什麼好編劇?有,鳳毛麟角罷了。海晏作為作者,我們應該看到作者在編劇這個行當起到的作用,比如角色內心、性格的準確把控,事件發展的調理和思緒穩定性,與小說文本的契合度,台詞風格的一致性,環境設置、人物設定、動作設定等等的可控性……可以說,小說作者出任編劇是有其獨到的益處的,不能以偏概全,把劇情上的問題一股腦都怪罪在編劇作者頭上,要知道網絡文本本來就有局限性,你「梁山好漢」有錢硬拉來做電視劇,還號稱「轉型」,拍出來好壞參半自然怪不得別人。
明晰了這一點,下面逐一簡略分析一下。
1、主角和對手,人物設計
僅從劇本上層面看,首先要務是分清楚誰是主角,誰是對手。
主角無疑是梅長蘇,他的對手是梁王。因為,對手是給主角製造困難的,而從始至終,梅長蘇為了達到翻案的目的,他所要面對的就是梁王,其實最後一場對峙的大戲,已經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首尾呼應,結構完整。
在人物設計方面主角智商滿分報表,四個字「極智近妖」,全劇只要有他在,基本上算無遺策,遇事都是逢凶化吉的。
對手強大,梁王是一個集權主義的君王,疑心頗重,殺伐狠毒,不顧道義人倫,舊思想包袱太重,需要改造。但是梁王最大的問題是沒有認清對手,往往是無目的性的轟炸,給了主角很多的助力,卻沒有給主角帶來太多的麻煩,包括喝毒酒那一場戲,居然不了了之。這又是劇作上的弱勢,也是造成劇本節奏、邏輯出現各種漏洞的主要原因。
為了讓對手更有針對性,作者大人通過自己多年看影視劇的經驗加入了腦子比較笨的太子和腦子比較好的譽王,再根據多年看網絡yy小說的經驗加入了滑族,來對抗智力爆表的主角。
可惜劇中唯一可以和主角匹敵的璇璣公主掛了,徒弟又基本是個廢物,無奈再加入了性情陰詭的夏江老伯,老伯可謂力挽狂瀾和主角你來我往了倆個回合,輸的一塌糊塗……這也叫終級boss?哎……
其他都是小咖不說了。
從主角、對手、幫手的設計上看,文本結構完整,人物目的性明確,行文思路清晰,是本片成功的基礎。但是由於對手目的性較差,主角能力太強,幫兇又都是一些相互聯繫極其脆弱的存在,所以很難對主角構成威脅,影響了整個文本的佈局、邏輯和內在關係,最終讓整部劇情看起來節奏混沌,事件發展忽高忽低,主角的智計也顯得平淡無奇,壞蛋也壞的毫無痛癢,看看主角身邊一共死了幾個人?死的可有意義?
2、IP先行軍,壟斷是王
中國人最愛做,壟斷的生意。因為官商勾結古來有之,到了當今天朝更加愈演愈烈,上行下效,攀附權貴,結黨營私,你們看看那些大官僚不都是做壟斷生意麼?
手賤的腦殘的又有錢的自然是希望不勞而獲,壟斷IP是穩中求勝的辦法。看到網絡文學發展壯大,內容資源及其豐富,網絡文學自然成為了競相追捧、買斷的先行軍。
那麼除了優秀的網絡小說聚集著眾多書友、粉絲以外,它的文本本身有何吸引人的特點呢?
我總結為:輕思考、重爽快;輕邏輯、重情緒。
網絡小說作為一種文學快消品,它的主旨就是在於易於被受眾接受,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作者常常在類型、題材、噱頭上面做文章,而忽略了文學性、複雜性、藝術性和邏輯性。
作為受眾,網絡小說就是休閒小品,是可以一目十行,可以暢想不拘束,可以放下心理包袱,可以一吐為快大飽眼福的純粹娛樂品。
3、網民長大了
網絡小說固然娛樂,符合大眾需求,改編電視劇為何能夠好評如潮呢?刨去製作不說,我想必須清楚的認識到:網民長大了,這一事實。
這是一個從認識到接受的過程,80年代末期出生的這一代開始,都可以稱之為與網絡共生的一代,網絡思維絕不是老羅滿嘴花花的掙錢邏輯,網絡思維對於現在的網絡共生代來說就是他們正常的思維方式,在正常不過,在正常不過,不過了,重要的說三遍。
對於網絡共生代,年輕人、青年人、白領他們對於網絡文本好不陌生,電視劇就算是漏洞百出、情節無聊、對白可笑、全是扁形人物、甚至呆板做作,這一代人都可以接受,因為這就是——架空歷史,這就是——網絡文學。所以,一旦這種娛樂性極強的、思性極差的、情緒化極重的故事被輔以精良的製作時,大部分人都會覺得不錯,甚至感到棒極了,而且稍微加一點劇情的反轉和人物性格的複雜,層次多樣一些,觀眾就會覺得燒腦,看不懂了。
最關鍵的是,當今是一個相對主義和主觀主義盛行的年代,文學、影視劇、電影、網絡劇、網絡文學……這些藝術形式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了,一個東西的好與不好已經不存在本質的區別,很可能微博一轉發、豆瓣一打分、朋友圈一點贊,什麼都可能是爆款。
4、朕的天下,天下為奴
朕,多有穿透力的第一人稱代詞。對於古裝劇的熱捧,尤其是宮廷劇、宮斗劇,滿滿的負能量,卻都是現代人的嘴臉,別以為說幾句為天下人、為蒼生,最終壞人死光光就是正能量了,圖森破,對於皇權的幻想,對於宮廷秘聞的認同感和對於為君者就要為天下、為蒼生這種價值觀的認同,這本身就是一種奴性,絕不是什麼正能量。
說著說著就開始批判了,可是我們每個人都具有奴性確是與生俱來的,是一種集體無意識,到也不必不好意思,喜歡歷史劇尤其愛看穿越劇、架空劇,宮斗劇就是一種奴性思維,獵奇、幻想的爽快體驗。
5、現實苦楚,猶如幽閉
科技再發達也不如人的大腦發達,人再自律也抵不過萬千遐思在腦中飄搖,就算是睡著了夢中也是神遊不斷,往思不寧。可歎,我們這個時空已經是這樣了,我們無力逃脫歷史的樊籠,只能做著美夢,看潮起潮落,歎世事無常。
還好有電視、電影、網絡讓我們夢的絢爛、多端、恣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