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中國建成「諾亞方舟」保存瀕危植物
中國現在每年有300 多種自然物種趨於瀕危乃至消失。
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2010 年能儲藏2.42 萬種野生植物種子,這一數字約占世界野生植物群的10%。
中國建立了自己的植物「諾亞方舟」。11月底,我國第一座規模達83.95畝的國家級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以下簡稱「種質資源庫」)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建成,並通過國家發改委組織的專家組驗收,正式投入運行。
「目前,種質資源庫已經按照國際標準建成了680立方米的冷庫、570立方米的乾燥間和6個培養間等設施。」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種質保藏中心主管楊湘雲博士對《北京科技報》表示,現在,種質資源庫的乾燥系統達到了國際公認保存種子的「雙15」(溫度是15℃和相對濕度是15%)標準, 他們存放種子的密封容器的保藏溫度也嚴格控制在-20℃。
「在這樣的環境中,不僅不用擔心種子發霉或者遭受病蟲害,並且種子能在幾十年乃至幾百年的時間裡仍不喪失原有的遺傳性和發芽能力。」楊湘雲說:「有了這個『諾亞方舟』,中國的很多瀕危植物就可以在這裡得到長期保存,一旦某個物種在自然環境下滅絕了,還能夠通過存放在種質資源庫中的種子使其重生,從而可以避免徹底滅絕的命運。」
近些年來,中國的很多生物物種面臨滅絕的邊緣,這引起了許多科學家的關注。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周雲龍告訴《北京科技報》,由於人們對有價值的物種進行大規模地毀滅性開發以及受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中國現在每年有300多種自然物種趨於瀕危乃至消失。尤為嚴重的是,一種植物的消失,往往會導致另外10~30種生物的生存危機。因此,保護珍稀瀕危植物,重視珍稀瀕危植物在整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和地位尤為重要。
周雲龍表示,過去,中國主要是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就地保護等方法對生物多樣性進行保護,但是效果有限。近年來,也有一些科研機構建立了少量保存種子的工作庫,但規模較小,無法長期有效地保存種子。此次在雲南建立的這個大規模的種質資源庫屬於遷地保護方式,這對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當那裡的科研人員熟練掌握種子長期有效保存的技術之後,其他省市也可以借鑒他們的成功經驗來建立起種質資源保護聯盟,從而保護國內珍貴、瀕危的物種,保護整個生態系統。
楊湘雲告訴記者,英國很早就意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早在1759年,英國就開始籌建皇家植物園邱園,到目前,該植物園已經成為規模巨大的世界級植物園,收集了全世界超過5萬種植物,活的樹木便有25萬棵之多。另外,邱園植物標本館收集了500萬份標本,圖書館還收藏了75萬份世界植物文獻和圖書。1974年,邱園就開始籌備建設千年種子庫,現在已有30多年的種質資源保存經驗。
目前,英國邱園正在實施的千年種子庫計畫,到2010年能儲藏2.42萬種野生植物的種子,而這一數字約占世界野生植物群的10%。
「英國的種質資源庫建設給我國提供了很好的樣板。」楊湘雲透露,我國此次所建成的種質資源庫最早是由植物學界泰斗、我國著名的植物學家吳征鎰院士提出的。1999年8月,吳征鎰致信朱鎔基總理,建議我國十分有必要盡快建立野生種質資源庫。這一建議得到了朱鎔基的高度重視,他很快批示中國科學院和雲南省的主要領導,要求盡快開展可行性研究。
楊湘雲說,雲南是譽滿全球的「植物王國」、「動物王國」和「微生物王國」,僅高等植物就有15000多種,約佔全國的50%,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因此,在這裡建立種質資源庫不僅獲取物種容易,而且對物種進行研究以及野外培養都很方便。
2004年3月9日,種質資源庫建設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得到國家發改委的批復,決定依托昆明植物所進行建設,雲南大學和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也參加相關建設。並且,該項目還被列入了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建設計畫。
楊湘雲說:「種質資源庫的總體科學目標就是要建成國際上有重要影響、亞洲一流的野生生物物種種質資源保護設施和科學體系。同時,國家發改委還分別批復了種質資源收集保存的五年和十五年目標。」
2004年5月10日,溫家寶總理訪問英國時,中英雙方簽署了野生植物種質資源保護和研究的合作協議,英國方面同意對中國建立種質資源庫給予種源、技術等各個方面的支持。這大大加快了中國種質資源庫建設的進程。在2005年3月22日,種質資源庫就得以正式開工建設。
經過五年的努力,如今該種質資源庫的建設內容已全部完成,並與英國的千年種子庫一起成為世界上兩個按國際標準建立的野生生物種質資源保藏設施。
此前的2007年12月,昆明植物研究所與世界混農林業中心在昆明共同簽署了樹種種質資源的國際保護協議。該協議的簽署,標誌著這個種質資源庫已經成為世界上除挪威諾亞方舟種子庫和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之外的第三個保存世界重要樹種種質資源的機構。
種子必須在溫度是15℃和相對濕度是15%的標準下存放。
目前,種質資源庫已收集並保存了8444 種74641 份各類野生生物種質資源。
「目前種質資源庫已為世界混農林中心備存了386份林木種子,這些種子采自墨西哥、巴拿馬、奧地利、納米比亞、以色列等19個國家。」 楊湘雲說,「根據規定,中國的特有物種、稀有瀕危物種、具有重要經濟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的物種,都將在這裡得到長期有效保存,因此很多人也將其稱之為超級『生物種質銀行』。」
據楊湘雲透露,他們目前已經超額完成了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的五年建設期種質資源收集保存的目標。
「當時國家發改委所制定的五年目標是,收集6450多種野生生物資源。但是目前,種質資源庫已收集並保存了8444種74641份各類野生生物種質資源。」楊湘雲說,為了採集這些種子,項目採集人員的足跡從雲南逐漸擴大到西南,並且目前通過項目合作和採集技術培訓方式建立的採集網絡還覆蓋了西南、青藏高原地區,西北、華中、華東以及東北地區,達到22個省/市/自治區的範圍。另外,全國58所大學、研究機構和13個自然保護區的600多名研究人員也都先後參與了種質資源的採集和保存工作。
「在十五年目標完成時,該資源庫將會保存19萬份野生生物種質資源。」楊湘雲表示, 種質資源庫的核心工作是保存種子,另外的工作內容還包括保存試管苗、鱗莖、花粉及其他微繁殖體或培養物等可供繁殖使用的非種子材料,以及動物細胞、菌株、DNA等多種類型的種質資源。
在接受《北京科技報》採訪時,楊湘雲正奔赴在雲南一處種質資源採集目的地的途中。「我現在在汽車上,得坐一天的車,晚上才能到達收集物種的目的地。我這裡手機信號不太好,有可能一會兒就自動掛斷了。」電話那頭的楊湘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