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衝星信號極穩定或將成為宇宙最精確時鐘
捕捉時空之海的漣漪
新研究使脈衝星變身宇宙最精確的時鐘
人們常以為恆星如其名,是亙古不變的,但並不是所有的恆星都那麼「乖巧」,它們中還存在一類「變星」,在光學波段的物理條件和光學波段以外的電磁輻射有變化。脈衝星,就是變星的一種。
日前,一組國際研究人員探索到一個全新的方法,使得浩瀚宇宙中的脈衝星成為更為精確的宇宙之鐘。校準這台「時鐘」,將極大促進對宇宙漣漪——引力波的搜尋工作,而引力波被稱之為「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最後一個尚未被證明是對的組成部分」,它的出現將帶領人們發掘宇宙起源最深處的奧秘。
脈衝星的特有節拍
1967年,劍橋大學的天文學家在狐狸座首次發現一顆脈衝星,當時引起了天文學界的極大轟動,相關發現者因此榮獲197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顆脈衝星發出的信號被彼時人們稱為「宇宙中一盞閃爍的燈塔」,它發出有規律的脈衝信號且週期十分穩定,為1.337秒,精確到不像是自然界天體會發出的。據說,更早之前,一位著名天體物理學家就曾於獵戶座發現顫抖的射電信號,但他卻以為是自己的記錄儀發生故障,對著儀器踢了一腳,於是顫抖信號消失,他也因此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事後念及後悔不迭。
亦因為脈衝星的信號過於有規律,在一段時期內,人們甚至認為這是宇宙深處智慧生物發來的「聯絡電報」,第一顆脈衝星就一度被命名為「小綠人1號」。但在幾位天文學家一年的努力後,終於證實,這確為一類天體,正是由於它的快速自轉而發射出電脈衝。
但恆星要成為脈衝星可並不容易,需要很強的磁場。而只有體積小、質量卻大(即密度極高)的恆星,才有足夠強大的磁場。人們一下子想到假說中的天體——中子星,在理論預言裡,中子星密度大得驚人,完全符合脈衝星的強度和頻率要求。於是,脈衝星又立一功,讓中子星真正由假說成為事實,這是上世紀天文學上的一座里程碑。
而脈衝星超高穩定的時間特徵,使它顯露出成為天文時鐘的巨大潛力。
宇宙之海蕩起波紋
引力波被專家稱為「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最後一個尚未被證明是對的組成部分」,是指引力場從星體或星系中輻射出來的、以行進波的形式向外流動,簡單說,其描述了時空中的波動向外傳遞的形式。預言中其傳播速度等於光速。
按理講,深空中的突變性事件,如超新星爆發、黑洞形成、大型天體相撞這些過程,都能輻射出較強引力波,但事實上,在地球上進行的引力波直接搜尋的所有努力最終都以失敗告終。因為,儘管這些波動的確造成地球上各處相對距離的變動,但當它們到達地球的時候已變得非常弱了,其變動的數量級對於地球最先進的引力波探測器來說,小於一顆質子直徑的千分之一。因而引力波目前只能是廣義相對論的預言。
儘管真身未現,引力波可不是模糊的理論或難以捉摸的形態。天文學家已能通過觀測雙星軌道參數的變化,間接驗證引力波的存在。脈衝星雙星系統PSR1913+16,系統內有兩顆中子星,以極其緊密快速的模式互相環繞對方,其呈現的漸進式旋近,旋近時率恰好是廣義相對論所預期的值,證實了理論的準確說明。
這次著名的觀測實驗再次產生了一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亦將脈衝星與引力波牽上了千絲萬縷的聯繫。
校準一台「宇宙時鐘」
脈衝星就像個「飛輪」般高速旋轉,有的甚至可以達到每秒714圈,旋轉過程中其磁場形成強烈的電波向外界輻射。
科學家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天然太空實驗室。在對其深入研究後,人們發現脈衝星雖擁有強烈的規律性,但要想成為一台檢測時空曲率的精密儀器,它的旋轉還稱不上「完美的穩定」。任何輕微的不規則變化都會大大降低它們作為時間儀器的價值。
借助位於曼徹斯特焦德雷爾班克天文台的76米洛弗爾射電望遠鏡,科學家們對為脈衝星所發出的無線電信號進行了長達數十年的追蹤,並最終取得了突破。由曼徹斯特大學教授安德魯·萊恩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根據洛弗爾望遠鏡的數據,解釋了脈衝星旋轉的差異性,並闡述了一種能夠校正它們的方法。
小組人員將報告發表於6月末出版的《科學快訊》。據研究者稱,他們得到的一個最突出成果,是發現了脈衝星其實是有兩個自轉速率而非只有一個,而脈衝星就在這兩個速率之間進行著突然與不可預測的切換。
這種切換所產生的變化,與脈衝星所散射出的脈衝形狀變化密切相關。鑒於此,對於任何特定時間脈衝形狀變化所做的精確測量,都已經暗含了對減速率的準確記錄,可以此進行校正。這極大地提高了脈衝星們作為「宇宙時鐘」的精確性能。
令物理學家欣喜不已的是,這項結果推動了對宇宙學更深遠的研究。其提供了一種全新見解,指出脈衝星這個處於極端物理條件下星體的狀態。更為重要的是,對「宇宙時鐘」的精確掌握,可使得探索引力波的實驗更加精益求精,當引力波穿越「宇宙時鐘」並致其發生任何變化時,人們可以獲知並證明廣義相對論的最後一個預言,進而一步步邁進宇宙的最神秘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