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魏巍:報告文學為什麼由盛而衰?
再者,如果讓我們選擇的話,我們是需要魏巍的「歌德派」報告文學呢,還是更需要陳桂棣的揭露型報告文學?
極早期的報告文學與梁啟超
19世紀的晚清,報紙登陸中國,散文與新聞相結合的產物——中國的報告文學才開始孕育。鴉片戰爭之後,出現了第一批初具報告文學雛形的作品,但只是到了梁啟超的《戊戌政變記》才明顯具備了報告文學的基本特徵。梁啟超之後,報告文學作品慢慢多了起來。
什麼是「報告文學」?
「報告文學」這個名詞是從外國翻譯過來的。它是由「報告」和「文學」兩個單詞連綴成的詞組。「報告」指內容的真實性而言;「文學」指表現手法的藝術性而言。因此,我們所說的報告文學,是用文學手段處理新聞題材的一種文體。它敘寫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的先進人物,反映人民群眾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為人們嗤之以鼻的醜惡事物。於是,有人稱它為「 用文學形式寫的具有新聞價值的報告」或「藝術的文告」。
報告文學與新聞報道、通訊有密切關係,但又有所區別。兩者相同的,是都以真人真事為寫作對像;它們的區別在於:
報告文學在表達方法上是類似小說的。但是,它和小說 相比,要求嚴守真實性原則,不能虛構,所有的藝術概括與加工,都不能違犯真實性的原則 。《基希及其報告文學》的作者T•巴克指出:
「在小說裡,人生是反映在人物的意識上。
「在報告文學裡,人生卻反映在報告者的意識上。
「小說有它自己的主要線索,它的主角們的生活。而報告文學的主要線索就是主題本身。」
作為一種介於通訊和小說之間的文體,報告文學以敘事紀實為主體,以報告真相為己任,即要求作品中占主體的人與事必須真實,具有新聞性;又經過藝術加工,以形象反映生活,並飽含作家的思想傾向和情感態度,具備文學性。也就是三個特徵:新聞性、文學性和政治性。
報告文學成熟期:與抗日戰爭有關
30年代中後期,報告文學創作迎來了豐收的成熟時期。這主要表現在一批風格各異、形式多樣,在藝術性、思想性上都非常成熟的作品的集中問世。它們是夏衍的《包身工》、蕭乾的《流民圖》、宋之的的《1936年春在太原》、胡愈之的《莫斯科印象記》、林克多的《蘇聯見聞錄》、戈公振的《東北到庶聯》、鄒韜奮的《萍蹤寄語》和《萍蹤憶語》、范長江的《中國的西北角》等。這一時期還誕生了一部大型報告文學集《中國的一日》。這部作品集除少數作家外,大多數作者是非文學工作者,但作品的質量卻不低,體現了報告文學的群眾性特點。
解放後報告文學多以謳歌新社會、新生活、新人物、新事物為主要表現內容。
49年後是報告文學的鼎盛期
抗美援朝曾是50年代最引人矚目的題材,湧現出許多影響巨大的作品,出現了報告文學的繁榮局面。
195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報告文學集《誰是最可愛的人》,魏巍從此嶄露頭角。此後他又重返朝鮮戰場,創作了報告文學《擠垮它》、《前進吧,祖國!》、《志願軍叔叔和朝鮮小姑娘》等。1960年後,他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文藝處副處長,北京軍區宣傳部副部長。1965年訪問越南後,他創作了一組報告文學《人民戰爭花最紅》等。
房樹民與王石所作的《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1960年2月28日刊載於中國青年報。這篇報告文學詳細記敘了1960年2月3日下午5時到深夜7個小時之間發生的一件從死亡線上奪回工人生命的故事:61位民工,不慎食物中毒,急需本地沒有的特效藥。消息立即傳到北京、上海等省市。衛生部以及有關單位緊急動員,以最快速度,由空軍把藥品投送到目的地。61個民工得到藥品,經過搶救,化險為夷。
這部作品構思新穎,採用倒敘、平敘、跳躍、穿插等手法,大量運用剪輯、組合、時空轉換等類似電影蒙太奇的藝術手法,顯示出時間的緊迫感,並在同一時間內,描繪不同地區人們為挽救民工所做的巨大努力和表現出的感人的人道主義精神。這篇作品問世一年多以後還拍成了電影,影響遍及全國。
文革後,報告文學復甦:百花齊放的黃金時期
報告文學同其他文學品種一樣,受到政治氣候的干擾,走過了一段曲折的坎坷路,終於迎來了新時期的曙光。
1980 年初,人文社現代編輯室副主任孟偉哉聯繫上遇羅克之妹遇羅錦,約稿發於《當代》雜誌,名為《一個冬天的童話》,也是冠以「報告文學」之名。文中既有遇羅克殉難的經歷,也有遇羅錦自己的婚姻愛情。當年的反革命分子遇羅克(「遇犯思想反動透頂,自1963 年以來,散佈大量反動言論,書寫數萬字的反動信件、詩詞和日記,惡毒污蔑誹謗無產階級司令部,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又書寫反動文章十餘篇,印發全國各地,大造反革命輿論,還網羅本市和外地的反、壞分子十餘人,策劃組織反革命集團,並揚言進行陰謀暗殺活動,妄圖顛覆我無產階級專政。遇犯在押期間,反革命氣焰仍很囂張。遇犯罪大惡極,民憤極大」)遂得以名滿天下。
其後,科學家、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堅持真理的英雄這三類人物的撰寫,首先掀起了報告文學復興的熱潮。緊接著,風格各異的作家風起雲湧,他們貼近生活,緊跟現實,追隨時代的腳步,不斷地拓展創作題材,開始了中國報告文學的新紀元,有影響的作品層出不窮:
黃宗英的《小木屋》、《大雁情》、《桔》等帶有強烈的批判意識。黃宗英描寫的對象一般沒有什麼了不起的重大貢獻,她的眼光更多地投向那些經歷坎坷、尚處於困境中的人物。《大雁情》發表於1978年,描寫了遭受非議的植物園科學家秦官屬為科學事業任勞任怨、無私奉獻的高尚精神和正直、剛強的品格,並通過她的遭遇,進而直面中年知識分子面臨的嚴峻現實,即長期以來極左思想及思維方式,使知識分子政策正在落實,又未能完全落實,從而嚴重地影響和束縛了知識分子才能積極性的發揮。
陳祖芬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藝術手法上,都不斷追求,不斷出新;理由以文采見長,其「小說式」作品強調了他對報告文學藝術價值的重視;以兒童文學起家的柯巖,在報告文學創作中保持了她一貫的純真的童心;李延國以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詮釋他「禮讚這英雄的國土」的創作理想,代表作《在這片國土上》刻畫了引灤工程中的英雄群像;孟曉雲頑強地不斷發出「愛」的呼喚;劉亞洲的軍事題材作品題材新穎,知識性、新聞性強,信息量大;為普通人樹碑立傳,而且比較成功的有李玲修、肖復興,前者以體育界、藝術界人物的閃光點為創作衝動,後者側重的則是通過普通人的遭際,揭示現實的隱憂;《二月逆流始末記》、《李宗仁歸來》、《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等開啟了歷史題材紀實作品的先河……作家、作品之多可謂星光燦爛。
徐遲按自己的創作個性,在刻畫主人公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的同時,還寫出了他善良、堅韌、孤僻、內向的性格特徵。作者這種不把作品寫成先進事跡介紹,而突出人物鮮明個性的寫法,在當時頗為叛經離道。
魯光的報告文學作品以體育題材為主,著力於表現中國體育運動員頑強的拚搏精神,以及他們比賽、訓練和日常的生活,敘事之中往往結合抒情,真摯感人。《中國姑娘》和《中國男子漢》曾分獲第二、四屆報告文學獎,已出版的報告文學集有:《踏上地球之巔》、《在世界屋脊旅行》、《中國姑娘》、《東方的愛》、《中國男子漢》。《中國姑娘》和《中國男子漢》譯成日文在日本出版,書名分別為《紅色魔婦》、《不進則退》。
《中國姑娘》發表於1981年,寫於中國女排首次奪冠之前。作者沿著中國女排的足跡,記錄了她們遭受挫折時的苦悶,奪得勝利後的歡樂和激盪在她們心中的對祖國、對人民的摯愛,介紹了她們的訓練、比賽、國際交往、老運動員的愛情生活以及理想和情操。
劉賓雁的報告創作也是橫跨文革前後的。他原是《中國青年報》記者、編輯,1955年到蘭州黃河大橋工地採訪,寫成報告文學《在橋樑工地上》,隨後又發表報告文學《本報內部消息》。57年定為右派。後調至《人民日報》社。1979年發表報告文學《人妖之間》,引起更多注意。這篇作品與1980年發表的《一個人和他的影子》同時獲1977—1980年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艱難的起飛》獲1981—1982年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第二種忠誠》、《未完成的埋葬》等作品在社會上引起爭議。1987年初在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運動中被開除出中國共產黨。
一般把把劉賓雁的《人妖之間》視為轉型期改革背景下的第一篇反腐力作。關於這個作品的示範價值,李炳銀作了很好的概括。
看來,人們已經把《人妖之間》定位為後來所說的「社會問題報告文學」的開篇之作了。
凋敝期:仍有閃光點
時至今日,應該說,報告文學雖然被平媒和網媒的新聞報道所擠壓,失去了大部分市場,但應該說,還是有其生命力的,而這生命力更多的來源於其官方式的背景和定論——譬如一合的《紅與黑——一位「兩面」市長的悲劇與自白》,把震驚全國的「慕馬」大案中的主角——原瀋陽市長慕綏新的腐敗形象刻劃得栩栩如生。
值得一提的還有:《根本利益》、《為了弱者的尊嚴》、《檢察官湯鐵頭》、《以人民的名義》、《討個說法》、《為了國徽的莊嚴》、《中國反腐》、《昂貴的選票》(一個年人均純收入不足1000元的小村竟在村委會主任的選舉中付出近230萬元的「拉票費」)……
最後須大書一筆的是2003年第6期《當代》雜誌所刊發的報告文學——《中國農民調查》。
作者陳桂棣、春桃夫婦以深刻的觀察和特殊的敏感再現了中國農村觸目驚心的現實,顯示了其強烈的現實責任感和驚人的勇氣,張揚了關注底層社會的新文學傳統。如果說中國還有「文學良心」的話,顯然不在巴金、莫言這類作家那裡(當然也肯定不在魏巍那裡),而在這對以前名不見經傳的作家夫婦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