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使」號最新拍攝到的水星照片
據國外媒體報道,在過去的三十年中,水星表面開闊平原和其磁場的形成原因一直是天文學家們爭論的熱點問題。現在,「信使」號探測器傳回的最新觀測數據表明,這些平原的形成與火山活動密不可分,而磁場的出現則是由於水星內核的特性所致。
美國國家宇航局指出,有關水星表面大部分平原形成原因的爭論早在1972年便已開始,當時「阿波羅-16」號登月飛船向地球傳回了一些月球平原的數據。科學家們那時曾認為,分佈在月球表面的平原要麼是其他天體撞擊的產物,要麼是火山活動的遺跡。1975年,「水手-10」號探測器在水星表面拍攝到了類似的構造。當時大部分科學家都認為,月球和水星表面的演化過程有著相似的根源。但還有一些專家則堅信,水星表面的大部分平原事實上都是火山活動的遺跡,但由於找不到火山口或是火山活動遺留下的環形山,使得這一觀點很少獲得支持。
通過分析「信使」號傳回的最新照片,專家們宣佈,他們已找到了隱藏在水星表面的火山口和環形山。借助「信使」號上裝備的高精度照相機,研究人員在一處被稱為「炎熱谷」(這裡是太陽系中最年輕的盆地之一)的地區成功找到了大量尺寸較小的環形山。他們在分析後得出結論稱,與水星上其他許多地區一樣,「炎熱谷」所經歷的地質演化過程的複雜程度遠遠超出了人們先前的想像。
首先,水星上因火山噴發形成的環形山的尺寸要比在太陽系中其他行星上發現的類似構造小大約一半。其次,水星核的質量佔到了整個水星質量的大約60%,這一比重要比其他行星多出近一倍。最後,「信使」號傳回的數據顯示,水星磁場的大部分並非來自水星核的內部,而是來自其外層,並且越靠近水星表面磁場越強。此外,在水星表面還觀測到了複雜的磁場作用體系。
來自華盛頓卡內基大學的肖恩·索洛蒙教授表示,水星目前已處於溫度相對較低的時期,也就是說,其形成過程已經結束。但是,當年處於形成階段的水星的尺寸卻要比現在大得多,因為當時其組成物質都被加熱到了很高的溫度。之後,水星開始逐漸冷卻,並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逐漸收縮。
科學家們初步的計算結果顯示,在水星形成初期,其體積可能比現在大30%。
除此之外,對水星運行軌道的分析也表明,在水星外大氣層中還存在著一些從未被人們發現過的帶電離子。需要提醒的是,該區域的厚度非常小,且其中的分子均處於帶電狀態且與水星表面發生著積極的相互作用。水星的運行軌道被拉得很長,而與此同時,其自轉速度又非常緩慢。從某種條件上說,通過測量其外大氣層中帶電離子的運動方向便可以確定出水星上的晝夜更替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