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研究發現:核彈攻擊並不能解除小行星撞擊地球威脅
在美國科幻電影《世界末日》中,布魯斯·威利斯(Bruce Willis)和他的核彈小組成功地拯救世界於危難之中。但是根據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使用核彈攻擊可能並不能解除由於小行星撞擊地球帶來的威脅。
在大片《世界末日》中,根據情景設定,威利斯是一名石油鑽井平台專家。當一顆危險的小行星即將撞擊地球的危急時刻臨危受命,帶領一個核彈小組乘坐航天飛機繞過月球,降落在這顆小行星表面進行鑽孔並將核彈安放在小行星內部,最後引爆了氫彈。
在影片的情節設置中,最終由於威利斯英雄的行為,加上它高超的鑽井技術,氫彈的爆炸將威脅地球的小行星炸成兩大塊,分別沿著地球的兩側相對無害地通過,從而挽救了地球上無數人的生命。
然而這樣的拯救世界方案受到了一群物理系學生的質疑,他們指出人類並不擁有足以擔負此類任務的核武器。這些學生進行的一項數學模擬結果顯示,如果要確保威利斯的行動產生效果,那麼他在行動中所使用的氫彈當量必須是前蘇聯核彈「大伊萬」的10億倍,大伊萬是地球上爆炸過的最大威力的核武器,當量達到5000萬噸TNT。
根據電影中給出的來襲小行星的大小,密度,速度和到地球的距離參數,英國萊切斯特大學的一群物理系研究生計算認為要想將這樣一顆小行星炸成兩半,並且確保兩塊碎片分離地足夠開,因而可以安全的繞開地球,這將需要800萬億太焦耳的能量(1太焦耳=10億焦耳)。
既然我們的能力如此有限,要想讓這樣一次拯救任務成為可能,唯一的方法是在柯伊伯帶引爆這枚炸彈,讓它在那裡被炸成兩半,兩塊碎片隨後逐漸相互遠離,從而確保在抵達地球附近時其張角已經足以保證地球的安全。柯伊伯帶是位於太陽系邊緣海王星軌道之外的一個遙遠區域。
這片黑暗的寒冷區域充斥著微小的冰凍小天體以及一些冥王星大小的矮行星,然而這裡的天體含鐵量很低,因此這裡的天體不符合《世界末日》中所描繪的情景。也就是說,事實上電影中所出現的小行星應該不是源自於如此遙遠的區域。
本·哈爾(Ben Hall)是有關這項研究的論文作者之一,他說:「我真的非常喜歡這部電影,甚至直到最近我都從來沒有去考慮過這部電影背後的科學背景。但是當我再次觀看這部電影後,我發現自己對這部電影的很多細節方面產生了懷疑。」他說:「導演試圖讓這部電影在細節上符合科學,但是有時候這樣做會讓一些情節變得無法實現,因此他們有時候會犧牲科學上的精確性,轉而追求讓電影盡可能的有趣,場面能吸引觀眾。」
隨後,這個由4名學生組成的小組經過仔細計算,確認美國宇航局的哈勃空間望遠鏡——也就是電影中設定的年代(上世紀90年代)最強大的觀測設備能夠發現這顆小天體的最遠距離是大約80億英里(約合128.7億公里),這幾乎恰好是這顆小行星必須被炸開的距離值。
即便哈勃望遠鏡真的在如此遠的距離上就發現了這顆小天體(這是非常不可能的,因為哈勃空間望遠鏡拍攝的視野僅佔全天的0.02%),威利斯此時也已經沒有時間登上去實施他的偉大計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