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中華民國南京政府滅亡前後的媒體宣傳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這標誌著國民黨南京政府的滅亡,國民黨在大陸22年統治的基本結束。在這歷史轉折關頭,新聞報道是怎樣進行的?頭條新聞出自何人之手,是怎樣寫出來的?報道有無失誤,問題在哪裡,又是怎樣產生的?這些,至今語焉不詳,含糊不清,甚至以訛傳訛。
還原歷史的真相
先看《毛澤東傳(1893-1949)》的描述:「四月二十三日,解放軍佔領國民黨的統治中心南京。那天下午,『毛澤東起床後,手裡拿著《人民日報》號外,從屋裡來到了院落的涼亭裡。他坐在籐椅上,看起報來。因為報紙上登的是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的消息,所以他看報紙時心情是很高興的。看完報紙,也沒有在院子裡散步,也沒有和任何人交談,他就回到辦公室裡去了。在辦公室裡,又把報紙看了一遍,邊看邊在報紙上畫了一些槓槓和圈圈。』看完報紙,他就給劉伯承、鄧小平寫了賀電,又寫了一首《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毛澤東傳(1893—1949)》,第922頁)
果真是這樣嗎?當然不是。這段描述,錯處多起。看看毛澤東為新華社寫的《南京國民黨反動政府宣告滅亡》消息就清楚了。消息是24日早晨6時前寫的,並且說「人民解放軍正向南京急進,如果昨夜沒有入城,則可能於今日入城」。怎麼能在23日下午見到《人民日報》號外?當然更不會在這一天寫賀電和《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事實是:4月20日午夜,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開始在蕪湖、安慶段渡江,24小時渡過30萬。21日下午,東路軍和西路軍,分別在江陰、鎮江段,安慶、九江段開始渡江,至23日,已有百萬大軍在一千餘里的戰線上,衝破敵軍長江防線,向江南各地挺進。其中,中路軍和東路軍直插蘇、浙、皖交界的郎(溪)廣(德)山區,對南京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包圍圈。這時候(22日),已經「引退」的蔣介石從奉化跑到杭州,召集李宗仁、白崇禧、何應欽開會,決定「總統府和行政院於23日從南京遷廣州辦公」。(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李宗仁的一生》,第330頁)李宗仁連忙趕回南京,下令撤退,這就出現了22日夜國民黨在南京的黨、政、軍、警等在極度混亂中的大潰逃。當時,我軍主力正在為形成大包圍而分路急進,相距數百里,並不瞭解南京的動向。23日,南京處於「真空地帶」,居民一早起來,街頭除稀落的槍聲、三三兩兩的國民黨散兵遊勇外,一片狼籍。這時,社會名流出面組織治安維持委員會維護社會秩序,我地下黨全力組織群眾保護國家資產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大批進步的大學生走向街頭,宣傳共產黨的政策,安定人心。在近24小時,一座百萬人的無政府的「空城」,人心穩定,秩序尚好,未發生大的兇殺、搶劫事件,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跡。在歷史上,南京多次遭受過大屠殺、大洗劫,而唯獨這次人民是歡欣鼓舞地迎接解放,應永載史冊。
毛主席親自動筆寫新聞
毛澤東在4月22日,也就是國民黨當局決定搬出南京開始南逃的那一天,為新華社寫了兩條消息、一篇述評。第一條消息是凌晨兩點寫的《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第二條是晚上22時發的《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第三篇是24時撰寫的揭露英國4艘軍艦配合國民黨海軍阻攔我軍渡江的述評。述評中嚴正指出:「英帝國主義的海軍竟敢如此橫行無忌和國民黨反動派勾結在一起,向中國人民和人民解放軍挑釁,闖入人民解放軍防區發炮攻擊,直接參加中國內戰,致使人民解放軍遭受巨大損失,英帝國主義政府必須擔負全部責任。」這些都是震驚中外的大新聞,引起了強烈反響,特別是英艦事件國際輿論一片嘩然。23日,毛澤東仍全力關注前線戰況和南京動向,他最早得知南京撤逃消息是來自張治中。這天上午八點,張治中要與李宗仁通話,南京電話局遍找李宗仁及其官員後,知李等已離開南京,去向不明。10時,張治中與南京政府和談代表團秘書長盧郁文分別與其家屬通電話,始知政府人員全部撤退,軍隊、憲兵、警察亦逃空,城內秩序甚亂,人心惶恐。晚9時左右,北平電信局送來南京治安維持委員會致毛澤東電,懇請解放軍入城,以慰民望。可是,我前方無論是鄧小平、陳毅的總前委、粟裕指揮的東路軍、譚震林指揮的中路軍,還是新華社三野總分社及其四個兵團分社均無南京消息發來。看來,這時毛澤東正在焦急地等候前方的電報,等到24日凌晨兩點,他動筆起草給總前委並告粟裕、張震、劉伯承、張際春、李達電報,通報南京情況後說:「請你們迅即令知三十五軍或其入寧接收部隊,迅即入城維持秩序,並與馬青苑、吳貽芳等接洽,確保南京治安,並注意保護各外國使館。小平、陳毅二同志應即率華東局機關入城主持一切,劉伯承同志率領之機關亦望早日去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下卷,第487頁)這是一份用兩個「迅即」催促部隊開進南京的電報,可是又等了三四個小時,前方還沒有消息發來。毛澤東不能再等了,於是動手為新華社寫消息,宣佈《南京國民黨反動政府宣告滅亡》。消息寫道:
(新華社北平二十四日六時電)在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攻擊之下,千餘里國民黨長江防線全部崩潰,南京國民黨反動賣國政府已於昨日宣告滅亡。李宗仁、何應欽及南京的國民黨軍隊於昨日上午逃出南京。李、何等乘飛機逃往上海。國民黨南京守衛部隊及憲兵,沿京杭公路逃跑。浦口的國民黨軍,於二十二日撤至南京,二十三日一同往京杭路上奔逃。蕪湖及鎮江一帶國民黨軍,亦向同一方向亂竄。人民解放軍正向南京急進,如果昨夜沒有入城,則可能於今日入城。南京人民正在等候著人民解放軍。(新華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第293頁)
這條消息的歷史價值,不僅宣告南京國民黨政府的滅亡,說明是「在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攻擊之下」滅亡的,而且反映了南京社會人士發電北平,「懇請」部隊進城,「以慰民望」,並準備歡迎,這說明了當時的人心向背,共產黨、解放軍的威望。這在戰爭史上是少有的。
消息播發後3小時(24日9時),新華社正式發出了南京解放的消息,隨後宣佈23日23時人民解放軍進入南京。這就是我們現在沿用的4月23日解放南京的依據。
媒體宣傳的經驗與教訓
南京解放的報道顯然遲誤了,發稿也不充分,為什麼?看來,首先是總前委準備不足。毛澤東在5月3日給總前委電報中有這樣一段話:「你們在三個月準備渡江期間,沒有抽出一個月時間令軍隊學習政策和接管城市事項,沒有作很快佔領諸城的精神準備和組織準備,吃了虧。現在只好在十天內補足此種缺點。」(《毛澤東軍事文選》第5卷第573頁)這說明南京解放報道的遲誤與總前委的準備不足是緊密相關的。二是新華社三野總分社為什麼遲遲發不來稿件?應該說,新華社在第三野戰軍的力量是雄厚的,一個總分社,4個分社,還有26個支社,前線記者上百人。這些記者幾乎全都跟隨主力部隊向郎(溪)廣(德)山區挺進。23日,總分社正在隨東路軍南進,行軍途中電台無法與分、支社聯繫。35支社雖然在23日深夜進到南京,但稿件無法發出。當時南京地方電信局與北平聯繫還是暢通的,如果用電信局發稿,或許能減少些遲誤。總之,同樣是準備不足,既沒有向記者講清南京地位和解放南京的意義,也沒有解放南京的報道計畫,同樣是毛澤東的「沒有作很快佔領諸城的精神準備和組織準備,吃了虧」。
在解放戰爭報道中,成功的事例很多,失誤宣傳也有,這些大都能及時總結和檢討,而成功與失誤並存的報道則往往被忽略,或因戰事匆匆、後續報道充實而被掩蓋,或因某個原因而迴避,南京解放的報道是其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一例。我當時是三野總分社的一員,也在為對南京形成大包圍而隨軍向郎廣山區挺進,但頭腦中沒有作南京解放報道的準備,事後也沒有見到有關南京解放報道的總結,只是因為有了毛澤東那條氣勢宏偉的消息而感到報道是成功的。近十幾年,因為看了一些材料,又不斷與當年軍事記者交談,才察覺到這次報道成功中的不足。這說明新華社的軍事報道是極其豐富而廣闊的,只要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不粉飾,不迴避,實事求是、扎扎實實地去研究它,就會挖掘出更鮮活而有價值的史實,更多的經驗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