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停戰內幕:中國人已經佔據優勢 | 陽光歷史

 

A-A+

朝鮮戰爭停戰內幕:中國人已經佔據優勢

2015年11月06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263 次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後,斯大林沒有及時把蘇聯代表派回到聯合國去,從而使美國得以操縱安理會輕而易舉地通過了一系列不利於北朝鮮的決議。隨著7月7日安理會通過組成聯合國軍司令部指揮各國軍隊援助南朝鮮,美國出兵干涉朝鮮的戰爭行動更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在幕後支持北朝鮮進攻的蘇聯因此在外交上陷入困境。

  從最初一個月左右的戰爭形勢看,美國以及聯合國軍的加入似乎平並不是以阻擋朝鮮人民軍的進攻。因此,斯大林最初仍然全力支持北朝鮮把戰爭進行下去。但是,美軍的介入究竟使朝鮮戰爭出現了一個不可知的變數,因此,斯大林一方面明確表示支持中國政府「集中9個中國師在中朝邊境」,以便戰爭發生意外時可以迅速「入朝作戰」;一方面也開始採取積極的外交行動,設法牽制美國,並努力改變不利的國際環境。

  7月13日,當印度駐蘇聯大使提議美、蘇、印三國組成朝鮮問題委員會,共同審議和調停朝鮮戰爭時,蘇聯副外長葛羅米柯代表蘇聯政府明確表示了贊同的態度。葛羅米柯最感愛好的是,印度大使主張一切外國軍隊撤出朝鮮,卻沒有要求北朝鮮軍隊撤回到三八線以北去。這恰恰是蘇聯所希望的。因此,他告訴印度大使說,蘇聯的建議是:這件事應當在有中國和北朝鮮代表參加的情況下,由五大國代表協商解決。基於這種情況,斯大林相信有必要讓他的代表馬上返回聯合國了。他正式通知中國領導人說,蘇聯代表要利用8月份擔任安理會主席的機會,重返聯合國,以便根據聯合國安理會的議事章程,影響朝鮮問題的討論,希望你們不要反對。

  8月,蘇聯代表重新回到聯合國安理會並出任主席。他明確表示支持討論朝鮮停戰問題的建議,但前提是:第一,必須考慮邀請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以及朝鮮人民的代表參加;第二,外國軍隊應當撤出朝鮮半島。同時,他要求撤銷在蘇聯代表缺席時安理會就朝鮮問題作出的各項決議。中國政府這時也認為蘇聯代表擔任安理會主席是一個有利的時機。8月18日,周恩來就曾明確向莫斯科建議:可否考慮在蘇聯代表擔任安理會主席期間提出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取代台灣國民黨代表的問題。緊接著,周恩來直接致電聯合國領導人,要求參加朝鮮問題的討論,並要求譴責美國侵略中國台灣及襲擊東北地區。

  不難想像,在聯合國安理會幾乎所有成員國已經就朝鮮問題形成了一系列正式決議之後,蘇聯人的這些外交努力是很難奏效的。蘇聯代表就上述問題所提出的一系列議案,在安理會和9月召開的第五屆聯合國大會上均遭到了否決。這期間取得的唯一一項外交進展,是安理會在9月29日通過了邀請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參加討論有關美國侵略台灣問題的一項議案。但是,到這個時候,由於美軍在仁川成功登陸,朝鮮戰場的局勢已經全面惡化了。斯大林不得不一面生力勸說中國出兵援助朝鮮,一面秘密指示蘇聯在安理會的代表馬立克,要他在設法提出和平方案的同時,通過私下的接觸瞭解美國政府有無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意圖。當然,斯大林很清楚,在美國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之後,它是不會滿足於把它的攻勢停止在三八線上的。他並不真的指望美國人會要求停戰。因此,蘇聯政府並沒有提出一個能夠被聯合國安理會接受來作為討論基礎的和平方案。它提出的主張是:朝鮮半島的交戰雙方立即停止敵對行動,一切外國軍隊撤出朝鮮,然後由北朝鮮的最商會議和兩朝鮮的國會作為代表組成選舉委員會,在聯合同的監督下通過選舉組成統一的朝鮮政府。而在莫斯科,斯大林明白地告訴周恩來和林彪:在目前局勢下沒有別的辦法,或者你們出兵把美國人頂回去,或者你們讓金口成的人撤到你們的東北去建立流亡政府,二者必居其一。結果,事情正如斯大林所希望的,由於麥克壓撒指揮下的聯合國軍對蘇聯的勸告置之不理,必欲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上來,中國人被迫出兵援朝,鏖戰兩個月,總算把已經推進到鴨綠江邊的美國人又趕回到三八線上去了。

  從人民軍越過三八線,把南朝鮮軍殘部連同支援的美軍趕到半島最南端的釜山地區;到美國在三八線四周的仁川實施登陸作戰,一舉殲滅人民軍主力,把金口成的餘部趕到鴨綠江邊;再到中國人民志願軍渡過鴨綠江,把以美軍為主的所謂聯合因軍重又趕回到三八線上,朝鮮戰爭戰罷一個回合。這一個回合至少在表面上看來,雙方可以說是打了一個平手。因為南北朝鮮軍力上的損失已不相上下,站在南朝鮮一邊的所謂聯合國軍,與站在北朝鮮一邊的志願軍。各自的損失也差不、了多少,而戰線卻回到它最初的起點上了。顯然,朝鮮戰爭再度進入一個要害時刻:是繼續打下去,還是趁勢把戰爭停下來?

  斯大林認為志願軍應趁熱打鐵,但在外交上沒有必要亮出自己的底牌,應當把和平的旗幟接過來

  12月5日,眼看志願軍把美國人打得節節敗退,以印度為首的11個中立國家的政府聯名向北京發出呼籲,要求中國和北朝鮮的軍隊務必停在三八線上,以便終止這場戰爭。與此同時,印度以及英國在聯合國的代表積極活動,一面與已經來到聯合國的中國代表伍修權頻頻接觸,瞭解中國方面停戰的條件,一面提議由聯合國大會主席等三人組成朝鮮停火委員會,先停火後談判。要不要舉行停戰談判的問題,由此提上了議事日程。

  事實上,還在得到印度等國停戰呼籲之前,中國駐蘇聯大使王稼祥就已經得到指示,要他向蘇聯政府探詢:在目前形勢下,美國有無提出朝鮮停戰的可能,應如何應付?志願軍應否越過三八線?這些問題的提出,其實在很大程度上並不是因為印度等國的呼籲,而是因為蘇聯派駐聯合國代表維辛斯基的態度。有消息說,維辛斯基也傾向於贊同停止在朝鮮的軍事行動。12月5日,王稼祥在與葛羅米柯的談話中委婉地提出了這兩個問題。葛羅米柯的答覆很明確:第一,現在美國方面還沒有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意圖;第二,鑒於目前軍事上的勝利形勢,志願軍當然應當「趁熱打鐵」。緊接著,蘇共中心政治局明確否定了維辛斯基關於應當在朝鮮實現停火的建議。莫斯科的電報指示稱:目前的所謂停戰提議,多半只是美國為了改變美軍在朝鮮戰場上的失敗局面而採取的緩兵之計。

  莫斯科的答覆顯然符合毛澤東的想法。他是希望把美國人趕出朝鮮去的。志願軍入朝之初,由於一向不曾與這支號稱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交過手,蘇聯援助的裝備和空軍的掩護一時又到不了,毛澤東最初對同美軍作戰很謹慎。而戰鬥展開之後,他已沒有這種顧慮,殲敵的胃口也越來越大。11初,志願軍入朝作戰第一次戰爭剛剛結束,他已開始提出一舉殲滅美軍四五個整師的戰爭設想來了。到11月中旬他給斯大林打電報時,更是信心十足地表示:只要再給敵人一兩個較大的打擊,我方就能夠由防禦轉入進攻了。當然,毛澤東也設想過「迫使美國和我進行外交談判之可能」,但當時談判似乎早了點,因為他所希望的遠不止一個簡單的停戰問題。

  在深入討論了印度等國關於停火問題的動議和蘇聯政府對停火問題的態度之後,周恩來於12月7日凌晨3點緊急召見蘇聯大使,說明中國方面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周恩來告訴羅申大使說:近來,聯合國秘書長、印度、英國和瑞典的代表不止一次地詢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伍修權,在什麼條件下可以停止在朝鮮的軍事行動。中國政府打算答覆如下:「在朝鮮的軍事行動將在下列條件下停止:

  1.所有外國軍隊撤出朝鮮。

  2.美國軍隊撤出台灣海峽和台灣島。

  3.朝鮮問題應由朝鮮人民自己解決。

  4.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參加聯合國並從聯合國驅逐蔣介石的代表。

  5.召集四大國外長會議預備對日和約。

  如上述五項停止軍事行動的條件被採納,五大國(指美、英、蘇、法、中)即可派出自己的代表,以召開簽訂停戰條件的會議。」

  在這裡,中國方面想要進行什麼樣的談判,通過這種談判想要得到些什麼,可以說一目瞭然。

  上述條件可以說也是蘇聯所希望的。斯大林巴不得能夠按照中國方面的條件來解決問題。但是.他很清楚,當時恐怕還不是發佈這種哀的美頓書的時候。美國人並沒有真正被打敗,它怎麼會接受中國人如此高的要求呢?與共和批托出自己的願望,不如策略一些,做出願意和解的樣子,迫使美國暴露其戰爭罪魁的真相。因此,斯大林在轉給周恩來的電報中明確表示:「我們完全同意您提出的在朝鮮停止軍事行動的條件。我們認為,不滿足這些條件軍事行動就不可能停止。」但是,至少「在漢城尚未解放之前,還不到中國亮出自己所有底牌的時候」。因為這很可能被美國利用來打中立國家的耳光,並把戰爭的責任推到中國人身。為什麼不接過和平的旗幟,逼美國出來表態呢?他提議,中國方面應該公開表示贊成結束在朝鮮的軍事行動,但要求美國就此提出具體條件,把球踢回去。

  12月9日,依照斯大林電報的精神,伍修權在聯大對印度代表表示了願意看到聯合國和美國就停戰問題提出具體建議的態度。此舉使中立國家代表倍受鼓舞。經過緊張活動後,印度等國提出的停火案在14日的聯合國大會上獲得通過,隨即成立的朝鮮停火三人委員會很快致電中國政府,表示願意與中國談判停戰問題。

  但是,要停戰,即使只表示贊同停戰的意向,一個基本前提就是不要越過三八線。考慮到目前軍事上出現的困難,這應該不失為一種策略。在8日,即志願軍佔領平壤兩天之後,彭德懷就曾致電毛澤東,提出過這樣的主張。因為第二次戰爭部隊減員甚大,汽車損失嚴重,兵員及物資補充都極端困難。蘇聯駐朝大使強烈主張繼續南進,而彭主張暫時不過三八線,以便充分預備後,來年春天再戰。

  這個時候,不要說提出以三八線為界,就是像彭德懷那樣提出暫時把攻勢停在三八線上,都是相當困難的。北朝鮮人不用說了,就是斯大林這時的目標也都是要把美國從朝鮮半島趕出去。雖然戰爭主要是靠中國人來打的,毛澤東有權決定怎麼做,可是,只要停下來,哪怕只是暫時的,都會使自己受到盟友的指責。蘇聯駐朝鮮大使的態度已經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了。更何況三八線是南北朝鮮過去的分界線,在三八線停下來,難免會加強國際上把三八線視為固定分界線的看法,過於幾個月再來突破它,政治上的影響可能更不佳。既然已經打到這一步,在毛澤東看來,即使再困難,也還是先過了三八線的好。

  正在這時,毛澤東得知,美國正試圖把「中國於涉朝鮮」案列入聯合國大會的議程,意欲把中國推上被告席。這使得本來就對美國沒有多少好感的毛澤東,更加懷疑有沒有必要用停止進攻來顯示自己的和平姿態。恰好這時又有情報稱,美國陸軍參謀長柯林斯在到日本和朝鮮前線視察後,認定美軍沒有組織長期防禦的可能,因而已經向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建議美軍作撤退預備,這無疑更激勵了毛澤東要把美國人趕出朝鮮去的決心。而斯大林這時發來的電報更堅定了他的信心。在這封電報裡,斯大林在尖銳批評蘇聯大使的意見,支持彭德懷的軍事部署的同時,明確肯定了毛澤東看法的正確性,同意說現在越過三八線在政治上更為有利。不僅如此,他還主動提議為志願軍再提供2000輛汽車,以便解除彭德懷的後顧之憂。

  基於上述種種情況,毛澤東下定決心再打一仗,越過三八線。他告訴彭德懷等:「目前美英各國正要求我軍停止於三八線以北,以利其整軍再戰。因此,我軍必須越過三八線。如到三八線以北即停止,將給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因為「如不打這一仗,從十二月初起到整個冬季我軍都在休整,沒有動作,則必引起資本主義各國甚多揣測,民主陣線各國亦必有些人不以為然。發生許多議論。」為了表明自己毫不妥協的決心,毛澤東決定公開昭示自己的鬥爭目標,12月22日,就在志願軍預備發起第三次戰爭之際,周恩來受命公開發表聲明公佈:中國不會上聯合國所謂「停火」方案的當,除非一切外國軍隊撤出朝鮮半島,美國武裝撤離台灣海峽,中國政府獲得它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否則決不停止戰鬥。

  艾奇遜說:我們熱切地希望中國人會拒絕這個決議,那樣我們的盟國就會清醒過來追隨我們

  第三次戰爭從12月31日起,一直打到1951年1月8日。中朝軍隊不僅佔領了美軍的補給基地仁川港和南朝鮮首都漢城,而且把戰線平均推進了100公里,幾乎到了三七線。這一局面再度使停戰的呼聲高漲起來。

  還在1950年12月29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就通過了一個給麥克壓撒的秘密指示,要求他預備一旦戰線不守,務必將部隊安全撤出朝鮮。志願軍的第三次戰爭進攻似乎證實了他們的擔心,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後來明確講,那個時候華盛頓領導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兒上」。他們不能不一面指示麥克壓撒作好撤出朝鮮的一切預備,一面被迫表示接受朝鮮停火三人委員會1月11日忽然提出,並得到英國等國同意的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五步方案。

  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後來在回憶這段情況時承認:自美國將「中國干涉」問題列入聯合國大會議程以來,它就在不遺餘力地試圖讓聯合國通過決議將中國推上「侵略者」的被告席,但軍事上的失敗和印度等中立國家的停火呼聲使得美國政府進退兩難。僅僅是出於擔心失去聯合國多數支持的考慮,國務院煞費苦心地選擇了支持三人委員會和平解決朝鮮問題五步方案的作法。然而,「我們熱切地希望並且相信,中國人會拒絕這個決議,從而我們的盟國會回到比較清醒的立場,並追隨我們把中國人作為侵略者進行譴責。

  1月13日,由於美國投了贊成票,聯合國第一委員會順利通過了朝鮮停火三人委員會關於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五步方案,即(一)立即實現停火;(二)舉行一次政治會議以安排恢復和平所應採取的進一步措施;(三)外國軍隊分階段撤出朝鮮,並採取措施以實現聯合國關於建立統一政府的決議;(四)在實現第三條步驟之前,制定出治理朝鮮和確保朝鮮和平與安全的臨時性辦法;(五)由美國、英國、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國代表舉行會議討論遠東問題,其中包括台灣問題和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

  不論艾奇遜事後如何自吹自擂,承諾贊同撤退外國軍隊,非凡是同意把台灣問題與朝鮮問題連在一起來解決,這都只能是美國領導人對朝鮮軍事形勢感到絕望的結果。假如中國方面公開表示接受聯合國的這一提議,那麼吃虧的肯定是美國而不是中國。這是因為,五步方案關於討論解決中國的台灣問題以及它在聯合國的代表席位問題,都是中國政府夢寐以求的,對美國是極其不利的。而更重要的是,這時入朝的約40萬志願軍作戰部隊,三次戰爭減員已近10萬人。非凡是大踏步向南推進後,補給線長達500公里,有400公里沒有空軍掩護,接連三次戰爭又幾乎沒有間隙,不僅士兵疲憊不堪,而且糧彈供給早已發生嚴重困難,極大地影響了部隊連續作戰的能力。在這種形勢下,假如中國方面接受停火提議,不僅可以把停火線置於漢城以南的三七線,而且可以使部隊得到充分的休整補充時間,包括讓一部分部隊用剛剛運到的比較現代化的蘇式裝備武裝起來。因此,剛一得知聯合國的停火提議,彭德懷就立即意識到這是上個可利用的機會,因而主張接受停戰。然而,毛澤東卻有不同看法。

  毛澤東未必不清楚彭德懷建議的用意。與國民黨打了那麼多年,停戰也搞了不止一次,打了停,停了打,兵不厭詐嘛。問題是,敵人是不是還有還手之力?注重到第三次戰爭期間敵軍撤退之迅速,他深信前此關於美軍即將撤出朝鮮半島的情報是準確的。在他看來,敵軍已無還手之力,其下一步或者是「進行微弱反抗,然後撤出朝鮮」,或者是「在釜山-大邱地區進行頑抗,一直到確信反抗徒勞無益為止,此後將撤出南朝鮮」。既然如此,再打一仗,大局可定,是否還有必要與美國人就朝鮮的政治解決討價還價?何況,聯合國的五步方案固然對中國有利,但承認聯合國有權依據它所制定的原則在朝鮮建立統一政府,以及承認聯合國有權暫時治理朝鮮,對北朝鮮卻未必有利。幾天前因為彭德懷下令部隊停止南追,北朝鮮領導人以及蘇聯大使就與彭德懷爭執了幾乎一天一夜,最後還是斯大林來電肯定了彭德懷決定的正確,才結束了這場爭執。由此,毛澤東很輕易想像到,一旦中國提出接受聯合國停火方案,在中朝之間會出現一種什麼樣的複雜局面。因此,即使從中朝兩黨兩國關係的角度考慮,他也很難下決心接受這個停火方案。

  在徵得了斯大林的同意之後,周恩來於1月17日致電聯合國大會第一委員會主席,明確拒絕這個五步方案。電報稱:「先停戰後談判的原則,只便利於美國維持侵略和擴大侵略,決不能導致真正的和平,因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心人民政府不能予以同意。」電報建議,必須在同意撤退一切外國軍隊和朝鮮內政由朝鮮人民自己解決的基礎上,再談判結束朝鮮戰爭和美國撤出台灣海峽等問題。

  中國的拒絕正中美國下懷。儘管印度等中立國家看出周恩來電報所提條件與五步力案仍有某些可接近之處,因而再次提出修正方案,但美國已不必再在這個問題上敷衍了。美國代表藉機大談中國的「戰爭狂熱」,並迅速提出了「中國侵略朝鮮」案。2月1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美國提出的譴責中國「侵略」的提案。與此同時,朝鮮美軍也由退卻而轉入大規模進攻。朝鮮戰場的形勢開始逆轉。

  斯大林警告說:不要拿美國人與蔣介石來類比,他們沒有那樣蠢,他們很輕易識破你們的計畫

  為反擊美軍進攻而倉促發動的第四次戰爭,前前後後打了將近三個月時間。由於敵人這次摸清了志願軍還不具備一周以上的連續作戰能力,利用這一弱點,抓住機會大舉反擊,結果使志願軍遭到入朝作戰以來的第一次挫折。不僅損失了5萬多人,放棄了剛剛佔領不久的仁川和漢城,而且全線被迫後退了100多公里,重又撤回到了三八線以北。

  還在美軍忽然發動全線反擊之後不久,毛澤東就多少意識到自己前此對戰局前景的估計過於樂觀了。1951年3月1日,即在彭德懷趕回北京匯報了志願軍兵力及補給等方面所面臨的嚴重困難之後,毛澤東致電斯大林,明確講到,由於我在朝鮮境內運輸線過長,沒有空中掩護,30-40%的補充物資不能到達前線,再加上在朝鮮的9個軍減員10餘萬人,3個軍已無作戰能力,在前線作戰的6個軍也因得不到補充和減員過大而難以反抗美軍進攻,因此,撤退到三八線已不可避免。鑒於美軍擁有火力上的強大優勢,並能獲得大量補充,「朝鮮戰爭有長期化的可能,至少我應作兩年的預備」。

  戰俘問題在10月份再度陷入僵局,並導致停戰談判長期休會。這種情況直到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忽然逝世才得以改變。

  斯大林逝世不久,莫洛托夫在蘇共中心內率先提出了一份關於立即在朝鮮停戰問題的備忘錄。這一文件認為,朝鮮戰爭拖延至今,給蘇聯以及中、朝兩國都造成極大的負擔。以往曾經有過幾次實現停戰的機會,但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是一個錯誤。現在已經到』了需要立即停止這場戰爭的時候了。莫洛托夫的提議迅速得到了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團的同意。根據這一文件起草的蘇聯政府致毛澤東和金日成的信提出:繼續執行迄今為止推行的路線「是不正確的」,從中國、朝鮮和蘇聯三國的利益出發,應當在停止戰爭方面表現出一種「主動精神」。據此,蘇聯方面提議:立即由金日成和彭德懷就聯合國軍司令克拉克2月22日發出的關於交換傷病戰俘問題的呼籲,做出積極的回答。然後由周恩來和金日成分別發表聲明,說明積極解決戰俘問題,保證朝鮮停戰和締結和約的時機已經到來。3月





給我留言